采芡实记
2024-11-08姚一墨
在一派迷人的秋色中,我走到了池塘边,来采芡(qiàn)实。
一片片的芡叶比车轮还大,它们绿得如翡翠,边缘微微翘起,皱巴巴的,上面布满了密密匝匝的小刺。我拿起镰刀给芡叶翻了个身,芡叶的反面是紫色的,被分成了一格一格的,我猜这就是芡实的家了!芡实呈椭圆形,成熟的芡实大部分呈黄色,只有顶部是绿色的。芡实全身长满尖尖的小刺,连茎也是。芡实跟公鸡头很像,茎长长的,跟鸡脖子一样,难怪它的小名叫“鸡头米”。
“采芡实啦!要不要试试?”妈妈看我一直盯着芡实,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话音还未落,我已经拿镰刀,朝着芡实的茎猛地一砍。还没等它完全断开,我看准芡实圆溜溜的肚子,伸手就去抓,结果还没抓紧就感受到手上重重的刺痛感。“啊!疼死我啦!”我痛得哇哇大叫,一把将芡实扔进水中。
妈妈见状,一边吹着我被刺痛的手,一边对我说:“每种植物都有自己防身的法宝,而芡实的法宝就是它外面的那层刺!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芡实顶部的刺会相对少一些!这里就是可以抓的部位。”我听了,点了点头。
接下来采芡实我可认真多了。我戴好手套,一只手拿着镰刀,一只手轻轻拾起芡实的绿色部分。我想将芡实高高提起,可它真沉啊!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高高提起,让“鸡脖子”完全暴露在我的镰刀之下。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手心湿漉漉的,全是汗。可是我又转念一想:不就是采个芡实吗?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准备一刀砍下去。此时,池塘十分安静,鱼儿不游了,树枝不摇了,鸟儿站在树枝上,好像都在等我一刀砍下去。“咔嚓”一声响,“鸡脖子”被我一刀砍断。我长舒一口气,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妈妈忍不住喝彩:“哇,不错呀!”池塘恢复了热闹,鱼儿欢快地游着,树枝沙沙地响着,鸟儿愉快地叫着,好像都在为我庆祝。
“一塘蒲过一塘菱,荇(xìng)叶菱丝满稻田。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我仿佛看到了郑板桥先生漫步在秋天的池塘边,看着满眼的秋在吟诵。还记得背这首《咏鸡头米》时,我感觉是那么拗(ào)口。谁能想到,此情此景竟然让我忍不住背出了这首诗,看来真是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指导老师:徐华珍)
首先,为姚一墨亲自动手去劳动、去采摘点赞。可以说,这篇作文也是劳动的另一种成果。
不同于普通的“采摘记”,本篇写出了一个关于采摘的好故事。细读文章,我们发现作者写出了采摘过程中的“起承转合”:
第1、2段,“起”——写到了池塘边,看到芡叶、芡实。
第3、4段,“承”——开始采摘芡实,发现芡实外面的刺。
第4、5段,“转”——“我”做好准备,利用工具,突破自己,完成采摘。
第6段,“合”——巧用诗句,表达劳动后的充实感、秋季的获得感。
6个段落,一气呵成,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采摘芡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