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堂教学的实践

2024-11-08陈峰

物理教学探讨 2024年10期

摘 要:新课标提出“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的理念,以苏科版“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课堂教学为例,介绍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堂教学的策略:深挖教材,精选主题;结合实际,优化设计;设置问题,构建课堂。

关键词:主题为线索;动能;势能;魔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4)10-0025-3

收稿日期:2024-07-10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基于中学物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学科融合实践研究(2021JY14-L384)。

作者简介:陈峰(1990-),男,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的课程理念,新课标在该理念下提出了“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的具体要求[1]。在初中物理课堂的常态教学中,可深挖教材中的素材,精选实践性、综合性主题;结合具体的案例,加强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对主题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主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问题设置构建更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以苏科版“动能 势能 机械能”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为例,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为落实“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的课程理念提供参考。

1 深挖教材,精选主题

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 势能 机械能”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知道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统称,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说明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通过观察现象,知道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会逐渐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教材设计了“观察摆球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的活动以及“游乐场的过山车、落地后又弹起的皮球、荡秋千的人、撑杆跳高的运动员”四个情境,分析情境中物体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量转化的概念抽象难懂,除了上述的观察活动以及情境展示,本节教材的“课外实践与练习”栏目还设计了制作一个能自动回转的“魔罐”的活动。将这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主题,通过创设可操作的主题情境,串联教材内容,构建课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在主题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能量的转化有更直接的体验,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理解。

2 结合实际,优化设计

如何将课外的实践搬到课堂中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魔罐”的制作,这就需要教师先行实践,发现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设计好解决措施,优化制作过程。教材中的制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在金属罐的盖子和罐底各开两个小孔,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橡皮筋的中部,然后将橡皮筋穿过盖子和罐底的小孔并固定起来,这样,一个“魔罐”就做成了[2]。

分析教材中的制作方案,发现制作一个“魔罐”存在如下问题:

(1)金属罐的尺寸应该是多大?从生活中取材的话,什么样的罐子比较合适?

(2)什么样的橡皮筋比较合适?需要几根?

(3)钩码用什么材料系在橡皮筋上?

(4)橡皮筋如何穿过盖子和罐底的小孔并固定?

结合生活实际,经过多次实践,对教材中的制作方案进行如下优化:首先是器材的选择,直径8 cm左右、高15 cm左右的圆柱形金属罐或塑料罐较为合适,配合罐子的尺寸,选择4根外径40 mm、直径1.5 mm的常规尺寸橡皮筋。钩码可用细铜丝(漆包线)缠绕固定在橡皮筋上,相较于用细线固定钩码,细铜丝更易于打结和固定。联想到“穿针引线”的方法以及工程施工中用铁丝牵引穿电线的方式,利用细铜丝牵引橡皮筋穿孔,穿出后的橡皮筋用漆包线缠绕固定,即完成了“魔罐”的制作。

为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完成制作,提前让学生带来适合的罐子,由老师打孔,给每组准备4根橡皮筋、4根细铜丝(长约7 cm)以及1个钩码等器材。

优化后的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1)如图2所示,将穿有4根橡皮筋的细铜丝绕过钩码底部,并缠绕连接,使钩码和橡皮筋系在一起。

(2)如图3所示,取两根细铜丝,牵引其中两根橡皮筋,穿过罐底的孔,将穿出的两根橡皮筋用一根细铜丝缠绕连接。

(3)如图4所示,将另外两根橡皮筋也用细铜丝牵引穿过盖子上的小孔,并用细铜丝缠绕连接,“魔罐”就做成了。

3 设置问题,构建课堂

“魔罐”的制作已优化设计好,接下来就是以“魔罐”的制作为主题,通过设置问题,开展活动,构建课堂。

引入:演示能自动回转的“魔罐”。

问题1:神奇的“魔罐”在水平桌面上滚出后,为何能自动滚回来?这里蕴含了怎样的物理道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任务一:观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活动一:观察摆球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演示如图5所示)

问题2-1:摆球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活动二:观察滚摆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演示如图6所示)

问题2-2:滚摆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活动三:观察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演示如图7所示)

问题2-3:小车运动的过程中,小车的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是如何变化的?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任务二:分析动能、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问题3:观察图8中物体的运动,分析各图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通过任务一和任务二的学习,学生从大量的事例中认识到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为了促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解释课前的引入,并引导学生制作一个能自动回转的“魔罐”。

任务三:做一个能自动回转的“魔罐”。

问题4-1:大量的事实说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魔罐”内有什么结构?“魔罐”自动滚回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问题4-2:参照教材第39页的制作方法,能否制作一个能自动滚回的“魔罐”?

问题4-3:如何方便地将橡皮筋穿过盖子和罐底的小孔?

问题4-4:打算怎样将穿过盖子和罐底的橡皮筋固定?

充分讨论后,提供器材,介绍制作方案,学生分组制作。制作完成后,各组展示,描述“魔罐”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分享制作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独到的见解以及创新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观察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问题5:当你将“魔罐”在水平面上滚出后,它能自动滚回来,请判断“魔罐”有没有可能滚回初始位置,这是为什么?若将“魔罐”由静止从斜面上滚下,它也能沿斜面自动滚回来,请判断“魔罐”有没有可能滚回初始位置,这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发现在水平桌面上滚出的“魔罐”有可能滚回初始位置,而且能滚回到更远的位置。这是因为开始时手对“魔罐”做了功,“魔罐”在初始位置具有较大的动能;将“魔罐”由静止从斜面上滚下,它也能沿斜面自动滚回来,不能滚回到初始位置,因为在初始位置释放时,“魔罐”只具有重力势能,滚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有损失。

4 结 语

“魔罐”的制作既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又能补充实验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魔罐”的制作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学生在设计与操作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魔罐”的成功制作,给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帮助他们建构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模型,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好物理的愿望。

以“魔罐”制作为主题构建课堂,课堂目标清晰,结构简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乐于思考与实践,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培养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深挖教材,选择适合的制作案例作为主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符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是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地,丰富了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多开展该模式的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实际,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设置问题,构建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36-39.(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