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研究述评

2024-11-08王一同李维

物理教学探讨 2024年10期

摘 要:通过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统计,从在新课标中的显化、实施策略、与热点教育理论的融合研究、实践路径探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综述,指出应建构具有物理视角的“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拓展融合热点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并设计有效评价工具,助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落地。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中学物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4)10-0091-6

收稿日期:2024-06-26

作者简介:王一同(199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材与教法研究。

*通信作者:李维(1972-),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教学论研究。

肇始于美国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课程评价改革的热潮,国内学者自2009年始对“教-学-评”一致性开展教学研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明确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实践。本文对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中学物理教学研究现状进行论述,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与之契合的改革建议,以期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实践进程。

1 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在物理教学研究成果中,分别从文献发表数量和研究领域分布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1.1 文献发表数量统计

统计发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物理教学研究集中在2016—2024年间,自2020年始,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逐步增多,在2023年到达峰值,共发表27篇。随着“一致性”理念在国内研究的逐步深入与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2020年开始出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物理教学研究,研究成果逐年递增,同在2023年到达峰值,共发表10篇。

1.2 研究领域分布统计

通过对文献内容和质量的综合考量,遴选出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的重点文献共23篇进行详细论述,旨在深入剖析“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实践困境以及改革方向。基于此,将重点文献研究主题归为四类:新课标解读、策略实施研究、热点教育理论融合研究、教学实践案例研究。各类别文献篇数占比如图1所示。

关于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文献占比最多,热点教育理论融合研究次之,新课标解读和策略实施研究最少。由此可见,国内目前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的探索日臻完善,但对于理论策略的构建多沿袭国外理念。二次阅读文献得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物理教学研究多显化在教学设计层面,而隐身于真实课堂,与热点教育问题的融合研究要素单一,且缺乏“教-学-评”一致性物理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

2 “教-学-评”一致性的发展沿革

由于“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起源于国外,在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之前,需先厘清“教-学-评”一致性的起源,搭建与国内“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间的桥梁。

2.1 国外“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进程

“教-学-评”一致性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泰勒原理,该理论明确了教学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估学习结果[1]。此时,还并未明确阐明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科恩最早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他将一致性表述为教学中教授的内容、预期的结果与学生表现这三者之间的配合度,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2]。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开始深入探索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韦伯对一致性的含义进行了细致诠释,并开发了研究工具[3]。从“教-学-评”一致性发展整体脉络看,韦伯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在实践研究中,彼格斯提出以教学目标为基准点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通过预设教学结果、安排教学活动、选择评价手段的顺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评”一致性[4]。在此基础上,到了21世纪,罗斯曼等学者建构了三维度、六指标的Achieve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学业评价和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5]。波帕姆主张教学要以目标为始,以达成目标为终,教学和教学目标要保持一致性,才能促成教育专门化[6]。威金斯和麦克泰格首次提出逆向教学理论,强调目标先于教学和评价活动[7]。

综上所述,国外在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领域都已进入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产出了关于教学改革的诸多成果,其中诸如逆向教学理论广为我国学者借鉴。

2.2 国内“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进程

崔允漷教授(2009)在国内最先开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提出以课程标准为纲领,按照从课标中提炼目标、以目标设计评价、实行教学活动的顺序组织教学[8]。之后,他和夏雪梅(2013)分别从四个维度阐明“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明确教、学、评要围绕目标进行[9]。张菊荣(2013)将有效教学与“教-学-评”一致性相链接,倡导以“教-学-评”一致性思想引领教师素养发展[10]。随着研究逐步深入,崔允漷和雷浩(2015)提出,“教-学-评”是基于目标展开的专业实践,并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为“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3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程度”,从而建构出三因素理论模型[11]。三因素理论模型为国内“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框架支撑。

国内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仍然存在理论模型建构缺失和教学设计框架陈旧等问题。

3 “教-学-评”一致性的物理教学研究

对选取的23篇文献分别从新课标解读、策略实施研究、热点教育理论融合研究、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剖析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物理教学研究现状。

3.1 “教-学-评”一致性在新课标中的显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一些学者从课标中挖掘“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突出强调新课标的领航地位。汤清修(2022)就《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深度解读,阐明了物理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梳理出新版课标中建构的“教-学-评”一致性框架,并围绕核心素养对“科学思维”维度在课程目标、主题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中的表述进行分析,指出用核心素养打通教、学、评的各个环节,有助于落实课程育人的目标[12]。崔允漷(2024)基于2022年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一致性课程与课堂意义上的双重意蕴,强调以新课标为指引,在课程改革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大闭环”[13]。文中阐明“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意义,并给出具体可行的实践建议,论证了“教-学-评”一致性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其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作为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这一核心理念。巫耀松(2024)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整合课程标准和内容,分析和研究了“教-学-评”一体化逆向教学设计,指出“教-学-评”一体化逆向设计原则,并探讨了达成设计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期落实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育人要求[14]。王焕霞等人(2024)深入开展了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通过对其价值和实践困境的探析,提出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维新理念,进而建构教学设计参照框架,最终阐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途径[15]。以“评”逆向推动教与学向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行进,为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3.2 “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策略

学者们研究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并将实验教学融入到“教-学-评”一致性框架中,拓宽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教学视野。

3.2.1 学生主体性统摄“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张恒(2018)提出如何将“教-学-评”一致性应用于物理课堂的策略,强调将学习目标作为核心,评价始于学习目标、先于学习活动且落实在学习活动,突出评价在目标与活动之间的纽带作用。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还应保证学习目标始终在场、评价任务即时跟进、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开[16]。吴军(2020)依托自身教学经验,分别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开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强调通过课标-教材-学生三位一体综合考量、精准定位学习目标,摒弃填鸭式教学并设计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重难点,依托学生个性化发展制订学习过程的评价任务[17]。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契合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真实有效的物理学习进程。张兴伟(2021)结合以上二人的观点,提出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秉承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原则,以期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18]。

3.2.2 物理实验教学嵌合“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新课标新增实验探究主题,侧重科学探究素养的落实,杨连芳(2024)深入探索初中物理实验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运用策略,总结出物理实验中“教-学-评”一致性模式的遵循要点,要求评价贯穿在实验过程的始终,在“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组织物理实验教学步骤,提出推动实验教学创新的实施策略:融入新兴教育理念确保其科学性,任务驱动推进其高效落实,多媒体辅助促进其模式创新,优化实验设计保障其模式效能[19]。这些研究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从应然走向实然。

3.3 “教-学-评”一致性与热点教育理论的整合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少学者常把热点教育理论或教学模式融合到“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之中,为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探明了方向。

3.3.1 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成果数量最多,笔者结合内容与新颖度,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管彤彤和彭朝阳(2023)结合物理核心素养,深度剖析了古德莱德的“五级课程”和上文提到的崔允漷的“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建构出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框架。并以“曲线运动”优质课为例,根据核心素养的四层级五水平划分,呈现期望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中“教-学-评”一致性的程度,强调评价应始终指向物理核心素养,以保障有效教学[20]。在课堂实践研究中,张步青和张世成(2023)以“升华和凝华”课堂教学为例,设置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方案,强调确立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学习目标是首要,评价任务和评价证据导航教学是灵魂,解决真实问题的迁移应用是升华[21]。三步策略拾级而上,指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达成。徐志红(2023)以“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为例,设计出“指向学习目标的情境创设—追求深度理解的科学探究—促进问题解决的评价支架”的“教-学-评”一致性理论体系,制订始于“体验电热”、经历“探究电热”、终于“评价、解释电热”的教学流程,提出要基于证据发展高阶思维,评价镶嵌教学促进持续性学习进阶,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22]。徐永霞(2024)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为出发点,分析了近年中考物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提出加大物理实验探究和项目式学习占比、设置开放式探究任务,以提升实验操作和综合能力等建议[23]。

3.3.2 热点教育理论整合“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除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外,其他教育热点问题也逐渐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结合,应用于物理教学实践研究。王焕霞等人(2023)以“运动和力”单元为例,以学习进阶作为桥梁,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建构单元核心概念的进阶模型和评价框架,设置“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显示,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探索学习进阶范式,能有效避免教学游离于目标、难度设置不当、评价失效等诸多问题[24]。王贺佳等人(2023)以“浮力”教学为例,针对因学生学习成果的内隐性而导致评价缺失的问题,提出融合SOLO分类理论建构评价体系,分别将SOLO分类理论嵌套在教、学、评三个环节中整合设计。实践表明,SOLO分类理论对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有着显著成效,在提升评价有效性的同时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5]。麦建华和谭海兰(2023)基于大概念教学对“圆周运动”单元进行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通过对已有文献分析,建构出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模型,其中包含3个关键环节:提炼大概念—建构大概念统摄的单元知识层级结构;确定整体规划—推进单元核心素养迭代生成;细化学习过程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26]。热点理论的融入丰富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意蕴,为教学实践改革拓宽了新思路。

3.4 “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路径探析

在厘清“教-学-评”一致性内涵的基础上,学者们深度挖掘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

3.4.1 逆向教学设计契合“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教学的研究

李静和张睿(2021)分析了维金斯的逆向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契合度,并基于此设计出“升华与凝华”一课的教学设计[27]。喻漫雪(2022)设计出基于“目标引领、评价促进、达成目标”逆向教学模式的“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以“登月计划三部曲”突出真实情境创设[28],整体教学设计环节形成闭环,指向核心素养的达成。戴玲娟(2023)以“电生磁”为例,剖析逆向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关系,分析苏科版、人教版、科学探索者3个版本的教材,以多样化教学情境捕捉多元化评估证据,动态生成激发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着力于从“预备”到“架构”的“教-学-评”一致性逆向设计教学[29]。颜国英和冯官凤(2023)在厘清“教-学-评”一致性内涵之上,建构具有物理特色的实践教学路径:基于课标与教材建构分级教学目标;逆向设计“期待学生学会什么”的学案;从评价前置、聚焦发展、对标寻证3个维度建构评价模型,并以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最终设计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案例[30]。任虎虎和汪明(2024)在以终为始、目标导向、评价先行的理念下,以“实验: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为例,建构出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逆向教学设计框架:基于KUDB确定教学目标、设置契合目标的评价证据、设计高阶任务、开发能动性活动。促进“教-学-评”相互融通,实现有效教学[31]。

3.4.2 习题作业依托“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

黎国胜和徐平川(2020)设计了高三物理复习课“动能定理”教案,精准分析学情、考情,以问题为导向,以评价为保障,旨在推进复习课的优质高效运行[32]。刘芳和孙德峰(2023)以“双减”为背景,从高中物理作业设计切入,改进促进“教”和“学”提升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案例。通过研读课标—精选课后练习—聚焦重难点—优选作业情境等环节设计作业,确保“教”和“学”在减负大背景下的提质增效[33]。该研究通过精心设计作业,促进“教-学-评”一致性进程,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抵岸筑路架桥。徐会强和杨美娟(2024)研究出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单元表现性作业实践路径:明确表现性评价目标、整合单元表现性作业、设计表现性任务、布置表现性作业、开发表现性评价量表以及评判表现性作业[34]。

综上,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教学路径探索,多围绕“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理念,且强调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

4 启示与展望

基于对已有的“教-学-评”一致性物理教学研究的深度整合和分析,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未来走向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4.1 建构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

文献统计发现,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框架多适用于全学科,相关研究的实践领域多集中在化学学科,物理教学领域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学科特色。二次阅读文献得知,“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框架多沿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新课标中将物理核心素养划分成4个维度,每个维度划分出5个水平,研究者可以此为基准点,在已有“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立足于物理教学,深度解读课标,结合教材和教学经验,建构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本土化“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

4.2 显化“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实践应用

传统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教学设计大多隐含在教学活动之中,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并未显化。而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内隐性,难以直接观测,不能直接对标询证。这就会导致在课堂中目标导向不清晰,评价的即时诊断和激励功能失效,教、学、评三者断链割裂等弊病。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彼格斯等人建构出SOLO分类评价理论[35],作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能有效帮助教师全程监测、调控教学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学习进展与学习体验。有学者将SOLO分类理论融合于整个物理教学环节,显化“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中的进展,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进程,并为教师提供指导和评价学习进程的证据。因此,转换“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隐性角色,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明确指出学习目标与评价证据,并制订与之相匹配的调控策略,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于物理教师而言,要注重评价与课标、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一致性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调控功能。但显化评价证据的同时,也要规避学生单向度地根据评价任务进行定向学习的情况,应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过程自主调适学习策略,最终指向有效学习,真正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从幕后推向台前。

4.3 创新融合教育热点问题的物理教学体系

新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评”一致性问题与教育热点问题融合实践。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热点命题,常被用来与“教-学-评”一致性进行整合。此外,学者们也关注到大概念教学、学习进阶研究与“教-学-评”一致性的融合实践。但其他当下热点教育问题与“教-学-评”一致性结合尚显不够,且缺少整合研究的理论框架,未建构明晰的物理教学实践路径。针对这些问题,应进一步优化改革,在物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中,可将“教-学-评”一致性与科学建模、迷思概念测查与转化、跨学科实践、项目式学习、数字化教学、实验教学与评价等热点研究问题整合研究,深度探索内嵌理论逻辑一致性,建构不同主题整合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具有物理特色、形成完备体系的教学研究成果,以拓宽“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物理教学领域的研究视野,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

4.4 拓展“教-学-评”一致性的相关实证研究

当前的研究,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路径、教学策略、设计环节等,多从理论的层面出发,选取中学物理一节课程内容为例进行分析或设计教学过程,但多未设置研究成效的验证环节,缺乏实证研究层面的支撑,这就导致“教-学-评”一致性的信度与效度的达成有待商榷,不能为实际教学的优化改革提供切实的依据指引。因此,建议在建构创新性的“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设计后,应引入实证研究环节,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实践的有效性。基于新课标建构一套科学、高效、操作性强的实证研究评价体系,设置针对“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上位评价,检验研究成果与教学实际的适配度。通过筛选,提炼出真正有助于教学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Tyler R 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2]Cohen S A.Instructional Alignment:Searching for a Magic Bullet[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7,16(8):16-19.

[3]Webb N L.Alignment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s in Four States[R]. Council of Chief States School Officers. Washington,DC:National Institute for Science Education (NISE) Publications,1999.

[4]Biggs J.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Society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9.

[5]Rothman J,Slattery J,Vranek L,et al. Benchmarking and Alignment of Standards and Testing[J]. Educational Assessment,2004(9):1-27.

[6]Popham W J.Curriculum,instruction,And assessment: Amiable allies or phony friends?[J].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4,106(3):417-428.

[7]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3.

[8]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4-79,110.

[9]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10]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给课堂带来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1):7-9.

[11]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4):15-22.

[12]汤清修.把握物理课程改革新方向——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6):75-84.

[13]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J].中国基础教育,2024(1):18-22.

[14]巫耀松.高中物理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逆向设计研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4):68-70.

[15]王焕霞,仇立岗,高嵩.基于义务教育物理新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物理教师,2024,45(4):33-38.

[16]张恒.物理“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8(S1):27.

[17]吴军.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5):142.

[18]张兴伟.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求学,2021(27):55-56.

[19]杨连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一体化运用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4(4):95-97.

[20]管彤彤,彭朝阳.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以一师一优课“曲线运动”为例[J].物理教师,2023,44(8):8-12.

[21]张步青,张世成.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以苏科版“升华和凝华”课堂教学为例[J].物理教师,2023,44(8):37-40,45.

[22]徐志红.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致的学科实践研究——以“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为例[J].中学物理,2023,41(22):31-34.

[23]徐永霞.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8):104-106.

[24]王焕霞,谷慧娟,仇立岗.“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的学习进阶教学设计研究——以“运动和力”单元为例[J].物理教师,2023,44(6):34-37,41.

[25]王贺佳,孙宝东,赵振宇,等.融合SOLO分类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设CU/pObMpKVpxTXqdA8xtGkLz4Hg+Pqt659X3tKtFKgM=计分析——以“浮力”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3,45(10):36-39.

[26]麦建华,谭海兰.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以“圆周运动”单元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52(28):30-34,55.

[27]李静,张睿.“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以“升华与凝华”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15):7-8.

[28]喻漫雪.立足“教-学-评”一致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向心加速度”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22,38(2):41-43.

[29]戴玲娟.新课标下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逆向教学设计——以“电生磁”一节为例[J].物理教师,2023,44(5):41-44.

[30]颜国英,冯官凤.“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实施路径与案例设计——以高中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3(23):85-90.

[31]任虎虎,汪明.高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设计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4(13):55-58.

[32]黎国胜,徐平川.“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动能定理”复习第一课时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0(Z2):95-98.

[33]刘芳,孙德峰.“双减”背景下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物理作业设计——以人教版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为例[J].物理教师,2023,44(4):35-38,48.

[34]徐会强,杨美娟.高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表现性作业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4(10):49-53.

[35]Biggs J,Collis K.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 SOLO Taxonom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2:13-15.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