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有真意
2024-11-08陈燕平
2023年福建省高考第17题备受师生关注,试题在立意、情境与设问方面颇具特色,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
一、题中有真意
材料: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他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据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学家文明观念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并简要谈谈不同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
本题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试题引用了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的序言部分和1959年布罗代尔给《法国大百科全书》的撰文,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创设了学术情境,集中考查了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综合素养。本题尤其在命题立意上,引导一线师生反思西方优越论或欧洲中心论的观念,增进文明共存、交流与互鉴的正确认知。
学生在解题时应对比“19世纪”与“1959年”两个关键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贯通19世纪以来文明观念形成与变化的来龙去脉,联系“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得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冷战的发展、多极力量成长”;根据材料“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并结合社会热点,得出的正确方式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流、互鉴代替隔阂、冲突”。
二、解题应有道
本题实测数据显示为中等难度题,但实际上,解题得分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一线师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什么是“文明”?“文明”和“文化”有何差异?“文明”源自近代欧洲吗?19世纪文明何以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如何理解“文明可以普遍化”与“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为什么会发生文明观念的变化?……
(一)破题——厘清核心概念,突破关键问题
笔者引用《世界文明史》与《文明史》的部分材料:
材料一: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最初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方式,和有教养、有礼貌、开化的这一类词意思相似。在使用中,文明的含义逐渐由指个人的行为而具有社会的意义,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
到了19世纪,文明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民族扩张和殖民运动的辩护词。他们认为文明这一进程在自己的内部已经完成,“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存的,或者是稳固的‘文明’的提供者,是一个向外界传递‘文明’的旗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有边界的。文明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应当注重多元文明的研究,每种文明都会引进和输出其文化的某些方面,由此造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
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文明可以普遍化”的内涵。
关于文明和文化的定义、概念、界说可谓五花八门。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IUOso3MPHxy2I8W9GLLACA==物质和精神成果,而文化则较多地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风习等。
追溯过往,“文明”这一概念形成于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是指人和社会的进步状态。19世纪,伴随着西方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依靠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文明”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西方一些学者提出和发展了“西方中心论”,认为西方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文明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明展开。实际上,西方帝国的推动者利用文明史为征服和殖民统治辩护,他们将征服和殖民统治理想化为一项文明使命,认为需要将非西方世界从长期的停滞中解放出来。
问题设计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文明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进入20世纪后,文明观从西方中心论的叙事走向全球史叙事,强调文明的多元与互动。其中,一战与二战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欧美学者由此开始质疑和反思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往文明史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西方的没落》《历史研究》《西方的兴起》等颇具影响力的世界文明史著作。二战后进入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对峙时期。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催生了全球史和文明史研究的迅速发展。
(二)说题——化用试题素材,建构历史解释
1.“文明”源自近代欧洲吗
2021年福建高考试题:据古罗马史书记载,公元前5世纪,三名罗马使者被派去雅典以熟悉其制度和风俗,并了解其他希腊城邦的法律。他们抄录了“梭伦法”,回国后参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希腊各城邦文化的优越
B.罗马法的包容特征
C.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
D.十二铜表法的来源
2023年福建高考试题: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图略)。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
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在使用新教材之前,世界史的主要叙事线索是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西方崛起并确立在全球范围的绝对优势。题目选材的变化体现了从西方中心论的叙事走向全球史叙事。文明的概念虽源自欧洲,但是文明和文明的历史早已有之。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难度和爱琴海地区,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古希腊文明只是古代多元文明之一。
2.文明可以普遍化吗
2021年福建高考试题:19世纪60年代,英语逐渐取代荷兰语,成为日本知识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语言。1867年后,日本对词典的编纂渐趋重视,出版了大批高质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词典。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学习( )
A.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
B.以外语学习为重要内容
C.受到了欧洲列强的牵制
D.着眼于吸收各国的长处
2023年福建高考试题: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幕府权力日趋式微
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C.外交政策转向亲美
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19世纪,西方国家依靠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上的优势,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西方中心论”由此应运而生。面对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实现富强。日本选择全面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但又迅速走上侵略性的军国主义道路,对自身和他者的文明之路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3.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2023年福建高考试题:20世纪70年代,刚果(金)总统蒙博托·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布了国家主义理论,并在更改国名为扎伊尔的同时,蒙博托要求国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更改欧洲殖民者所取名称。这反映了( )
A.刚果政府权力扩大
B.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C.冷战意识影响非洲
D.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2023年福建高考试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了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长期以来,非西方史著作充斥着“西方中心论”立场和“白人种族优越论”。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瓦解、民族独立国家兴起、国际格局持续变革后,西方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诸多潮流中的一股,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的历史再度取得了应有的地位。历经近代数百年的变革,世界历史再度回到了全球化时代的多中心状态。
(三)命题——强化问题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笔者使用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为命题初始素材,依据高考评价体系,创设多维命题模型,设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等不同考查要求的试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中促进学生夯实基础、融会贯通和独立思考。
材料:《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一节 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与城邦时代
……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一节 法老的土地和人民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历史
……
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一节 印度河文明
第二节 吠陀时代
1.基础性试题,强调基础扎实
(1)第一编是农业文明时代,请据此推测第二编的目录。
(2)第一编的前三章是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文明,请据此续写目录。
(3)如果要续写中古时期的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你会增加哪些内容?
从文明的长过程来看,根据生产力发展变化来划分文明的发展阶段依然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办法,即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在农业文明时代,欧亚大陆及北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主舞台,如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东亚文明(中华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代在世界各地都长达数千年。到了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多元面貌,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为世界文明留下深刻的印记。
2.综合性试题,强调融会贯通
(1)历史上的诸多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文明纵向发展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横向互动。如果要续写农业文明的相互交流,你会增加哪些内容?
(2)请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为例,阐释农业文明的相互交流。
(3)简要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暴力冲突,二是和平交往。暴力冲突主要表现为战争,如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给亚洲特别是西亚带来战争灾难的同时传播了希腊文化,同时把西亚文明带到了欧洲。和平交往主要表现为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如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是一个双向、多维的过程,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汉代中国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中华文化远播世界。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完成并传播到世界,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和转型。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3.应用性试题,强调学以致用
(1)请依据“文明共存、交流与互鉴”的参评条件,就世界文明史相关内容自选主题,撰写一个书名和完整的目录。
(2)许多历史学家都在努力克服世界史编写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阅读相关书目,写一篇读书推荐。
西方中心论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不断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现在史学界的共识是解构和突破“西方中心论”,从而建构起中国史学话语体系。当然,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
三、教学有余思
(一)“核心价值金线”与“无价值,不入题”
高考试题遵循价值引领,展示时代新貌。例如,2023年福建高考第17题思考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不同文明相处应该有的积极态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再如,2023年福建高考第20题提供《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要求学生通过“示范—模仿”,就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自选主题,撰写一个书名和相应的完整目录。该题明确指出优秀图书的主要参评条件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引导考生筑牢精神根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能力素养银线”与“无思维,不命题”
Wwny3JHUJb03qBTnmrStnw==以2023年福建高考第17题为例,问题导向与任务驱动更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
发现问题:文明源自近代欧洲吗?文明可以普遍化吗?文明是有边界的吗?
分析问题:什么是文明?为什么文明史从西方中心走向全球史叙事?
解决问题:如何写一本体现“文明共存、交流和互鉴”的世界史?
反思问题:在世界史编写中,是否已经突破西方中心论倾向?
(三)“情境载体串联线”与“无情境,不成题”
例如,2023年福建高考第17题关注的是时代热点问题“文明交流互鉴”,选用的材料《世界文明史》是中国学者世界文明史著述的经典之作,引导中学教师了解学术研究的新动态与新成果,也为历史选考学生提供专业阅读和发展的参考。再如,2023年福建卷第18题,选用《建康实录》的校勘事例,创设学术情境和学习情境,培养考生的史学素养。
综上所述,高考试题经过命题专家反复打磨完成,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一线师生可通过对高考试题的解读、运用和再开发,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以试题反拨教学,以期发挥高考试题“引导教学”的功能,提升教学育人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