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推动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2024-11-07李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纵深与生态安全屏障,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和文化底蕴,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为西北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西北地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一、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西北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等方面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但仍然要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西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坚持一切从西北地区客观实际出发,基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来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略,包括对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经济发展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确保决策和规划能够反映客观现实,基于客观数据和科学分析来指导决策,确保政策措施更加贴近实际。在明确本地区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方式,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发展政策的动态调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政策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政策制定者能够及时收到市场活动主体的需求和意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确保市场主体能够充分理解政策意图,创造积极的市场预期,建立开放、包容、协作的对话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对政策实施效果作出合理评估,还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私人部门面临的问题,作出与私人部门的决策相兼容的调整,形成政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无限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当发展成果能够真正惠及人民并满足人民需要时,才能激发更强大的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直接目的和效果是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经济社会可N5NLzVCS6gAvPD9ZAhJhWtxcVKeWDlRD8VZLtGa0G2w=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基于这一优势西北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建设大型光伏基地和风电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西北地区还拥有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具有发展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如,西北地区不但有诸如沙漠、草原、戈壁以及湖泊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诸如长城、帝陵以及莫高窟等厚重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与数字经济、虚拟现实技术等新质生产力的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能够实现转型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西北地区还拥有广阔的耕地和牧场,适宜通过与数智技术的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畜牧业。
尽管资源丰富,但西北地区在先进生产要素方面相对不足,如人才、资金、技术等。西北地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也要积极应对短板和不足带来的挑战,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各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关体制机制。如: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外部投资和技术人才,弥补当地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不足。通过与东部地区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提升西北地区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与水平。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如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子女教育优惠等,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西北地区的项目建设,给予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购置等方面的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方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或交易平台,促进先进技术在西北地区落地应用。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内外的互联互通。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显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单一产业的发展,而是指整个产业体系向着更加高效、创新、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技术等,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化等特征,其通过强化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强调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途径,有效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
推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始终是重要根基,产业强则经济强。推动产业升级是西北地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步骤之一。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西北地区需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加快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在能源化工产业中,可发展下游精细化工产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在农牧业及加工产业中,可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发挥其在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补齐产业链短板完善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提高产业的可持续性。利用数字技术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推动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如农业与旅游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通过产业互联网等手段,推动产业间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
西北地区需要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推动西北地区产业升级的最强驱动力,产业升级的质量与效率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成效。除了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外,西北地区还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兴产业,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能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发挥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推动纳米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利用生物资源和科技优势,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建设数据中心、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提供支撑。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积极推进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产业合作,东部地区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产业合作可以将这些技术和经验转移到西北地区,帮助西北地区提高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经济形态,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等特点。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它不但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传统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且革命性的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与实体经济深度嵌入。数字经济通过产业数字化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具体来说,智能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减少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了解消费者偏好和行为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匹配度,优化供应链管理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数字化转型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形式,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生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涵盖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对经济增长、经济韧性、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居民幸福感都具有积极影响。
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北地区需要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数字化转型,重点扶持和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内容产业等新兴产业,特别是要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特色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大对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针对西北地区特色产业的人才培养,提升现有劳动力的数字技能水平,并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数字经济人才。在市场开拓方面,支持本地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开拓中亚、西亚等国际市场。
四、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要在更广阔的地理区域、更多的行业领域以及更深的业务层面展开合作与开放,从而拓展更大的外贸发展空间。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更是要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在国际合作中采取更加务实和灵活的方式,广泛融入各类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平台,有效推进经济贸易与投资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等方式,提升本地区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推动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可以为西北地区带来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市场机会,还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力。西北地区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在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转移,推动当地产业升级。通过简化行政程序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利用西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参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基于西北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鼓励外资企业投资清洁能源项目,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依托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吸引外资企业参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西北地区各省份之间要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本区域的互联互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