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形势转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24-11-07贺立龙武晓洋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口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2。当前我国人口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人口作为“灰犀牛”型慢变量会对共同富裕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人口问题研究主要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人口要素单一论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人口形势转变与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树立以人作为发展目的和发展要素的社会主义人口观,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导向的人口与共同富裕研究范式。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人口形势转变
2022年末,我国人口数较上年末减少85万人,2023年继续维持下降趋势,年末全国人口比2022年末减少208万人,标志着我国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时代3。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口处于“高增长”阶段,得益于规模庞大的人口总量和健康的年龄结构,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形势也悄然发生转变,以“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趋势正在重塑我国的人口现实,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人口发展新常态。
我国人口形势转变是人口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有机耦合的互动结果。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将人口再生产阶段划分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和“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3个阶段4。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形势转变并未超越理论预期,属于一般人口规律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演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速将不可避免地放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一老一幼”并重格局,人口在区域间流动速度加快。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口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人口规律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规律,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地、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人口规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规律,因此,在一般性以外,我国人口形势转变还表现出内生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
一是人口转变速度较快。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快速发生了人口由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再到负增长的转变,而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过程相对较长,从人口高速扩张到低位静止阶段的自然演进经历了上百年时间。
二是生育下行程度较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观念的普及,人口生育率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但是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国际水平,并且此后逐年持续下降,2021年为1.151,2022年跌破1.1,2023年为1.0左右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在倒数第二位,远低于其他国家,并且目前生育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倾向。
三是未富先老缺口较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以7%的老龄化率进入老龄化社会,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2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为15.4%,按照国际划分标准已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并且根据相关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深化,于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规模和占比才将达峰。但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比,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人均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善,甚至有学者提出中国已走出“未富先老”状态4,但随着现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若经济不能保持快速发展,“未富先老”缺口(即人口老龄化向发达国家趋同的速度超过人均收入趋同的速度)5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四是人口红利衰减迅速。我国老龄化问题并非单纯由人均寿命延长产生,而是与少子化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交织,进一步推高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萎缩与人口红利衰减。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达到峰值,2011年开始负增长6,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8.94亿,较2010年减少了4530万,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了6.79个百分点,即使按照15~64岁的标准,其人口规模也较10年前减少了3073万7。
五是人口分布较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户籍等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人口在区域间的流动日益活跃。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3.7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6%,与2010年相比增加1.5亿,增长69.7%8。人口流向表现为由乡村到城镇,由中西部内陆地区向东部沿海、沿江地区持续流动。人口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劳动力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区域间发展愈加不协调,形成“人口空间迁移分化—区域发展失衡”的不良循环。
以上几点形成了现阶段我国人口形势转变的鲜明特征,在正确认识一般人口规律的同时,必须对我国人口形势转变的特殊性进行深刻把握。
二、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共同富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9。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建构和实现过程中,人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人作为目的和主体主导生产和分配,人口作为要素参与经济循环、经济增长和经济共享。共同富裕是以经济发展“做大蛋糕”和以公平分配“切好蛋糕”的有机统一,因而,人口形势的转变势必也将从“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两方面对共同富裕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2023年这一数字提升至39218元,增长了228倍。几十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趋势及其所引发的人口抚养比攀升等问题将对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构成显著压力。老龄化和少子化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潜力;同时,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高年龄段劳动人口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需求,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此外,老年人群体的消费意愿普遍偏低而储蓄倾向较强,这可能会抑制社会总需求,削弱社会经济活力,而随着生育水平的持续下行和新生儿的减少,与此相关的养护、教育等产业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实际上,在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峰的2010年1,GDP增长率为10.6%2,此后我国经济增速就开始逐渐放缓,并最终告别过去我们所熟悉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口总量达峰的2021年的经济增速也是近年来的最高点,尽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仍然能够从现实和事实中发现: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变量。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两步走”实现路径。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构想基本达成预期目标,同时“先富带动后富”的目标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不但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而且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发展不平等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仍应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高点0.491后经历了F/kRHggSSRw868/Dv2T4IlSVjTE3EGPtJl9gx/lNkrY=一段时间的波动下降,于2015年触及近年来的最低点0.462,但2016年之后又有所回升,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7,仍显著高于0.4的收入分配合理标准线,凸显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偏大的现实。
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涵盖了家庭与个人在收入、财产以及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3个维度上的均衡发展3。在人口形势转变中,低收入群体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进而加剧居民间在收入、财产及公共服务获取上的不均衡,这对实现公平分配即“切好蛋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首先,众多低收入家庭普遍面临资本匮乏的困境,家庭生计以务工为主,面对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老人家庭将承受收入来源减少和家庭开支增加的双重压力,并快速消耗家庭财富储备,甚至有可能面临返贫风险。从宏观视角审视,中青年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其占比的减少将直接削弱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贡献,加剧收入分化的态势。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还伴随财政收入的缩减与社会保障支出的攀升,为政府财政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区域人口增减的分化趋势及其导致的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进一步阻碍了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人口持续从乡村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不仅加剧了资源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集中,更在“虹吸效应”的作用下固化了这些地区的经济优势,拉大了其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乡区域间难以逾越的发展鸿沟。最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还可能对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造成不利影响,公共服务的自然垄断特性结合人口分布的差异化趋势,将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人口密集的发达地区,而人口稀疏地区在追求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则可能遭遇效率损失的问题,这无疑对构建更加均衡、公平的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挑战。
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人口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将持续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强化,如何进一步“做大蛋糕”并“切好蛋糕”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为确保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和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如期实现,应对人口形势转变、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必须从目的和要素两个层面出发,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结合人力资本公平高效配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适应人口结构变化与“未富先老”态势,以包容性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未富先老”已成为少子化和老龄化所驱动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下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的关键难题,“一老一幼”面临边缘化的社会困境,亟待以包容性发展构建一个旨在促进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系统性共同富裕框架。具体来讲,要调整经济增长机制,加快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银发经济以提高老年人福祉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及涉老需求为目标,是供给和需求相互促进的应用场景1。应结合市场化配置和产业政策,围绕涉老需求扶持产业发展,供给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老年人消费,提升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形成“以供给适应并创造需求、以需求促进供给”的银发经济良性循环;要健全财富分配机制,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完善“以老养老”体系建设;积极推行老年教育,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通过为低龄老年人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途径支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初次分配过程,尤其为拥有知识、技能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岗位,拓宽老年人收入渠道。
第二,适应人口素质变化与“人才红利”窗口,以人本型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内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共享,随着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转向结构性短缺,过往依靠“人口红利”实现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如何在人口机会窗口充分释放我国的“人才红利”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议题。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储备,但是人才质量仍然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应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口整体素质,加强人才技能培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结构,加快人才产出,实现人尽其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人本型发展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人民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能力,能够激发个体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快塑造新时代人才红利。
第三,适应人口分布变化与“增减分化”趋势,以均衡化发展推动共同富裕。面对空间分布不均衡的人口新形势,应当坚持均衡化发展理念,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引导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既要支持市场调节下人口的自由流动,推动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也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强化政策传导机制,增强再分配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以政策调控克服市场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的乡村和中西部偏远地区,其创造的生态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应当通过区域间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形式加以兑付,从而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减缓人口在乡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净流出趋势,并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逐步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有利条件。要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社会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确保“一老一幼”的全覆盖。
总的来讲,应对人口形势转变,应当正确把握“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人口变化趋势,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促进人口合理集聚与有序流动,坚持包容性、人本型和均衡化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风险冲击视角下规模性返贫的预警、阻断与长效治理研究”(21BJL060)资助】
(责任编辑:毕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