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25课 同步练习

2024-11-07陈登鹏

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 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C.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这一规定(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旨在强化国营经济地位

D.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3. 如表是1949年11月15日至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全国调往上海、天津的物资统计。此举表明人民政府正在进行( )

[城市 粮食

(单位:斤) 棉纱

(单位:件) 布匹

(单位:匹) 上海 4亿 110万 2.8万 天津 3.2亿 35万 5000 ]

A. 米棉之战 B. 土地改革

C. 银元之战 D. 剿匪镇反

4.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重大决策中,彭德怀认为:“(它的胜利)雄辩地证明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一重大决策是( )

A. 土地改革 B. 银元之战

C. 剿匪镇反 D. 抗美援朝

5. 1949年4月,周恩来说:“对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它了解中国是不可欺的。……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外交立场是( )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

S9UWKHgnjhYyxhY9hRca9Q==C. 独立自主 D. 求同存异

6. 有历史学者就某次国际会议的召开做出评论:“标志着中国打开了与亚非国家广泛交往的大门,中国不仅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而且也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重要成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这次国际会议是( )

A. 开罗会议 B. 旧金山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7. “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没有造成破坏和动乱,价值20多亿元的生产资料几乎没有损失。……使资本家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改造。” 材料中的“社会变革”是指( )

A.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

B.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8.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规定( )

A.首次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原则

B.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C.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体现出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方针

[进阶训练]

9. 1950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提出把东北北部作为战略后方的设想,建议把辽宁的主要工业企业迁到黑龙江省和松江省,即“东北工业建设要着重放到北满去,可移的工厂尽量北移,尤其如机械厂等,应下决心北移,新建的工厂放到北满”。“南厂北迁”的决策( )

A. 适应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需要

B. 以保障东北工业安全为出发点

C. 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布局的平衡

D. 有利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 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 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C.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11. 1954年7月,毛泽东指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之间可以和平共处。”10月,他与尼赫鲁谈话时讲道:“国与国之间不应该互相警戒,尤其在友好的国家间。像我国同美国这样互相警戒着是不好的。”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改变了“一边倒”的方针

B. 根据多极化趋势调整外交

C. 与资本主义阵营达成和解

D. 外交活动服务于国家利益

非选择题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矿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不正常和严重的浪费现象。1951年5月,东北地区首先掀起爱国增产节约运动。10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需发展。”会后,按中央部署,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工人阶级纷纷响应号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广大农民也积极投入到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来。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央明确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要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已达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11.6亿元,生产和基本建设降低成本节约13.7亿元,流动资金节约6.4亿元。这场运动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已萌发了勤俭建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

——摘编自许新年、王东《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由来》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