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024-11-07马瑜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953年9月,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国际方面:朝鲜战争爆发,使新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国防安全迫切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而新中国私营和个体经济与资源配置集中化、计划化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国内方面:1952年底,中国的国营经济已经超过私营经济,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有计划地展开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通过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措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得到了巩固,这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工业化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因此,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应当注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既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有保障。只有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发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正常运转。因此,只有重工业建立起来,才能大力发展轻工业,才能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其需要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还建立了汽车、飞机、重型机器等一系列重工业制造厂,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新中国用7年多的时间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