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的孩子
2024-11-07赵晓林
当丁书妍走进常家村农家书屋那一刻,叽叽喳喳的喧闹声瞬间停止了,孩子们仿佛听到统一的口令,小脑袋瓜一齐扭向门口,惊喜的目光齐刷刷投过来,紧跟着又移到讲台。
丁书妍刚把笔记本电脑包放在桌上,最前排的几个孩子立刻离开座位聚拢过来。
牛舒瑶摆好笔记本电脑,孙奕喆插好电源线,李佳兴连好投影仪。那个陈沛东还坐在丁书妍的椅子上,打开笔记本电脑,点点鼠标,又向讲台下看看。也许觉得位置刚刚好,他才笑嘻嘻地站起来,冲着丁书妍微微躬身,伸出右手,做个“请”的姿势后,麻利地溜回自己的座位。刚才这些准备工作,以前都是常家村陈岩书记帮她一起完成的,后来就被孩子们承包了。
驻村作家丁书妍到常家村体验生活已经半年多了,在这个位于盘锦城边儿小村子里,她感受到了那股浓浓的、火热的生活劲头。
“丁老师,能不能给咱常家村的孩子讲讲咋能写好作文呢?”
丁书妍驻村才一个月,陈书记就替二十八名家长提出这个请求。她爽快地答应了。
陈书记当时就拍板,地点选在农家书屋。
丁书妍说:“能够在全国最美农家书屋里讲作文,我也沾光了,满满的自豪感啊!”
没来常家村之前,丁书妍就知道这个农家书屋可了不得,获得过一连串国家、省、市级荣誉。
往常讲课前,陈书记总要强调几句,这次却没看到他。讲台旁边空荡荡的,一份“奖品”都没有。讲台下坐着三十一个孩子,他们两手背后,挺直上身,纯净的眼睛看着丁书妍。
常家村上小学的孩子总共有二十七个,她能一一叫出名字来,可是这次却多了十三个陌生的面孔。最后两排空着十把椅子,常家村还有九个孩子没到。丁书妍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晚上七点了,不能再等了。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里面的课件,投影幕布上出现了作文题目《我们村的农家书屋》。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写这篇作文。同学们先好好想想,这个农家书屋对你有过什么影响。比如在这里参加读书会,看过哪本喜欢的书?在这里欣赏咱们村民摄影绘画作品有啥感受?还有,咱们常家村的新年晚会,你演过什么节目……”
正当丁书妍讲得起劲儿,农家书屋的门开了,一个小男孩跳进来,手里提着用线绳穿在一起的几盏小小的红灯笼,又一个小女孩小跑着进了屋,手里也提着几盏红灯笼,紧跟着,后面的孩子一个接一个进来,都提着数量不等的红灯笼。最后走进来的是陈书记,两只手里分别提着一堆红灯笼。
当这些红灯笼全都放到讲台两边时,坐在座位上的同学们小鸟般叽叽喳喳起来,目光齐刷刷集中到红灯笼那边。
这些红灯笼正是丁书妍需要的“奖品”。
陈书记说:“丁老师,您这作文课可火了,讲课通知发到咱村微信群,有的村民转到朋友圈,这消息传到其他几个村,今天一下子就多了十三个孩子。其实这也不奇怪,您给孩子们辅导过的作文好多篇都登报了,有的还得了奖……原来扎完的红灯笼奖品不够啦,我们只好发动几个大一点儿的孩子帮忙,这不,才扎完。丁老师,接着讲课吧。”
陈书记坐到最后一排,后面的椅子都坐满了孩子。
这堂作文课丁书妍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她和孩子们一起互动,一起寻找写好这篇作文的最佳方法。
这些聪明可爱的孩子,对她提出的每个启发式的问题都踊跃发言,手举得高高的。有的怕丁书妍看不见,竟然站起来;有的怕叫不到自己,高声喊着:“丁老师,让我回答,让我回答。”当孩子们的回答得到认可时,丁书妍就会奖励他一盏红灯笼。
讲台两边的红灯笼一盏盏少起来,讲台下的红灯笼一盏盏多起来。
丁书妍说:“还剩最后一个问题啦。咱们还得把农家书屋获得的荣誉写进作文里,哪位同学回答,咱们的农家书屋得过哪些荣誉?”
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是,让丁书妍奇怪的是,没有一个孩子举手回答问题。
丁书妍问了好几次,孩子们都微笑地看着她,依旧不答。她只好把最后那盏红灯笼放在桌上,自己看着摆在农家书屋里那些荣誉牌匾一一说出了答案。
这堂课讲了将近一小时,丁书妍觉得她和孩子们都心满意足。
下课了,她提醒孩子们:“天黑了,同学们路上注意安全。”
“丁老师,有红灯笼照着,这夜路有光亮呢。”不知哪个孩子说了一句。
孩子们提着红灯笼走出农家书屋,丁书妍也跟着来到门外,当她准备和孩子们说再见时,一幅在她心底久久不能忘记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漆黑而寒冷的冬夜正飘着稀稀疏疏的雪花,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手里提着红灯笼,有的仨一群俩一伙,有的和母亲拉着手,有的骑在父亲的摩托车上,他们纷纷和她招手,然后走向回家的路。
一盏盏红灯笼渐渐远去,变成一个个亮点。
丁书妍心里默默地想:这回家的路,多温暖!
“那些家长不知啥时来的?外面那么冷,还飘着雪花,咋不进屋呢?”丁书妍问陈书记。
“大家伙儿不想打扰课堂的气氛啊!”陈书记把剩下的那盏红灯笼递给丁书妍。
当丁书妍驱车回到城里的家时,收到陈书记发来的一条微信:
“这盏灯,是孩子们事先商量好的,特意给你留的。”
丁书妍把那盏小小的红灯笼挂在了阳台上。
雪下得正欢,窗外一片洁白。丁书妍脑海里又浮现出那个让她不能忘记的画面,还有那句话:“丁老师,有红灯笼照着,这夜路有光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