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在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
2024-11-07王绛谢宇斌
提 要: 国有企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中勇于担当新使命新任务。
关键词:国资国企;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使命
一、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使命
(一)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的重要载体。我国国有企业有近80万个党组织、1000多万名党员,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骨干力量,是我党长期执政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出国有企业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能力、促使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能力、产业政策引领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不仅如此,国有企业还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阵地。国有企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有企业职工主体地位——“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
(二)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改造并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关键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推动国民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并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对经济增长发挥助推器和稳定器作用,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社会创造并积累了巨大财富。同时,国有企业的兴起和运行,不仅培养了4000多万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而且为社会供应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孕育锻造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汇聚成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国有企业在创造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国有企业在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国有企业作为全体人民的企业,应当也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坚持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四)国有企业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起到表率作用。国有企业拥有人才、资金等丰富的创新资源要素和长期技术积累沉淀,具备经营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等先天优势,是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部署的骨干力量和国家队。同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主体,国有企业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导向,模范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争当绿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五)国有企业在高质量“走出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领路人和中坚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参与国际交流、经贸基建、跨国援助等对外合作。
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树立高质量发展导向,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提升取得明显成效,规模质量效益不断上台阶。2012年至2022年,全国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89.5万亿元增至339.5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31.4万亿元增长至86.6万亿元,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由每人38.2万元增至每人78.4万元,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顶得住”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扛起国企担当。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是党和国家赋予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神圣使命与光荣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总体要求,全面投身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战略部署;围绕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成为大力提升内需、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循环的主力军。同时,国有企业坚决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以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入参与国际循环,目前中央企业海外资产总额达8万亿元、项目8000多个,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积极推进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作为重要抓手,调存量、优增量,有效发挥了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至2022年,共4组7家中央企业、116组347家省属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实施战略性重组,特别是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领域、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当前,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央企业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积极培育核心产业链和关键环节,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网电力、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等装备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集成电路、高端机床等细分领域实力明显增强,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不断提升。新时代以来,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全力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建成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过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目前,中央企业拥有专职研发人员104.5万人,占全国的1/5,两院院士231名,占全国1/7。国有企业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为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关键支撑。
(五)坚持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基础性公益性保障功能有效发挥。国有企业牢牢把握人民至上价值追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基础产品的保供稳价、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降费提质,带头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同时,国有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产经营始终,在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全方位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先进示范作用。此外,国有企业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勇挑重担,在多次急难险重大战大考中充分发挥了大国重器的顶梁柱作用。
三、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管党治党的责任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化体制机制有机融合。一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进一步做好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党建制度与企业规章制度的衔接,进一步明确党委(党组)在决策、执行、监督环节的权责边界和工作方式,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确保国有企业未来改革发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不走偏。二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三要大力度推行企业负责人聘任制和任期考核等相关制度,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中长期激励政策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实施,探索创新更多灵活激励方式,使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世界一流企业支撑,同时也为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带来重大机遇;以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新时代国有企业的责任和使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精神,国资央企要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在效率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等方面加快弥补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要突出质量效率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倍注重增加值管理,聚焦“一利五率”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切实提高资产回报水平;二要突出创新驱动,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大力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创新性国有企业;三要突出产业优化升级。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精神要求,加快布局价值创造的新领域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手抓,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进一步激励国有企业干部担当作为,弘扬企业家精神。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作为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和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进一步激励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担当作为、弘扬企业家精神,一要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能力建设,分层分类强化党性教育和宗旨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加大精准化培训培养力度,切实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持续树立有利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选人用人导向,结合三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市场化选人用人、优化实施退出机制,同时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严格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深入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推动容错纠错机制切实有效落地,同时广泛开展企业家先进事迹宣传,推动形成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四)致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新发展阶段,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应结合各类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以及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整体谋划、重点推动。一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在产业链循环畅通中的支撑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持续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在重要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二要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的产业发展机遇,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产业投资力度,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促进支撑国家算力的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三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优化布局。国资央企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控制,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聚焦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深耕细作,增强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全球化配置能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资国企统筹政治责任、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治藏方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质量做好援疆援藏工作,推动帮扶成果更多更好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有力有效助力新疆、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协同发展。国资国企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转型,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营和整合能力。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加速重组,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以国资国企为代表的我国大型企业要承担起稳定和促进我国产业链高端化发展的重要责任。国资国企既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的优势,也要进一步高水平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的同时,进一步探索国际经济技术融合的新途径。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沿,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融合起来,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建立健全超前研发及技术储备体制,进一步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拓展产能合作新市场,向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高端不断跃进。
(作者分别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