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结构升级:回顾、挑战与建议
2024-11-07戴慧王超
提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系列外贸体制改革,全面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从而实现了商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和飞越。从1978年到2022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出口、进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3.9%、14.4%、13.4%,在世界商品出口中所占比重从1973年的1%、1983年的1.2%上升到2022年的14.8%。
本文先回顾分析我国商品贸易结构升级和外贸发展进程,再对未来我国商品贸易结构升级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未来可以采取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外贸发展;结构升级;挑战;建议
一、对中国商品贸易增长和结构升级的简要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贸易的规模增长和在全球贸易中份额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22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62699.6亿美元,进出口、出口、进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3.9%、14.4%、13.4%。此前的1950年到1977年,我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0.9%、10.8%、11%。可见,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由相对封闭到开放,对我国贸易增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贸易增长的同时,我国占世界商品贸易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入世后上升速度加快,从1948年的0.9%到1983年的1.2%,升至2022年的14.8%(如图1)。2002年中国在世界商品出口中的占比超过法国、英国,2004年超过日本,2013年超过美国。据世行数据计算,我国在世界商品和服务进口中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0.6%上升到了2022年的12.1%。
(二)中国商品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制造实力的提升
一些研究认为中国的出口奇迹应该归功于中国很好地融入了全球价值链,而仅用中国人工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来解释是不够的。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出口纺织品都是耐克等国际品牌,不是所有出口皮包都是香奈尔等国际知名高端品牌,不是所有出口家具都是IKEA/Kartell,不是所有出口手机都是苹果,单用价值链解释中国出口奇迹或贸易结构问题可能都解释力不足。本文更倾向于用其他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中国贸易结构性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出口,逐渐解决了外汇缺口和储蓄与投资缺口的“双缺口”问题,同时通过吸引外资、进口设备与技术进一步发展了工业,避免了单纯进口替代会产生的问题及拉美国家由于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陷入债务危机的发展陷阱。贸易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之后互相促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金密集型再逐渐向技术密集型攻关,我国得以运用动态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非均衡发展路线。贸易产生的原因本就包括比较优势、互通有无、商品差异化、产业内部贸易等多种因素,故而我们也可以从商品贸易的升级中,看出工业中不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的大致变化。无疑,中国贸易增长受益于全球价值链贸易,受益于全球价值链的品牌效应、技术外溢、批发零售网络外溢,但其并不是全部。

如图2所示,1980年到1985年,SITC分类中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的出口在货物出口总额(以美元计)中接近各占一半。自1985年开始,我国工业制品出口占比持续上升,到2020年已升至95.5%;而初级产品出口逐渐下降,至2020年已压缩到4.5%。工业制品中,主要为劳动力密集型的按原9b695812420cf483f2e680d84a7b6f2ccb656532abd0a9f6c57daefe0a5e89e5料分类的成品(原称轻纺制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制品)出口占比在1985年到1995年间上升而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占我国出口总额为16.8%。同样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杂项制品(包括家具服装鞋包等)出口从1985年到1995年占比显著提升,而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占22.6%。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在出口比重中的下降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全球此类产品制造向东南亚等地的转移。与之相比,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自1985年开始快速提升,2005年后保持高位,2020年占比为48.6%。2000年后机械及运输设备超过杂项制品,成为我国出口占比最大的工业制品大类。由于其相对来说更趋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这个分类中已经反映出我国工业实力的提升。以汽车为例,2022年我国出口汽车311万辆,同比增长54.4%,体现了技术实力提高带来的突破性出口高增长。

而从HS分类商品出口数据看,我国从2006年到2021年的出口结构显著变化:第6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第7类塑料及其制品和橡胶及其制品、第16类机电和音响设备机器零附件、第20类杂项制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显著上升;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第13类石料石膏水泥陶瓷玻璃制品、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第17类车辆航空器和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占比显著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4类食品饮料酒醋和烟草及其制品、第8类生皮皮革及其制品、第12类鞋帽伞等、第18类光学与医疗等仪器和钟表乐器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劳动密集型的第8、11、12类占比都下降了,而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第6、7、13、16类都上升了。这些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见图3)。
另据世行数据,自2007年起,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中高科技产品出口比例保持在30%左右(高峰期的2010年占32%,2021年占29.9%),远高于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20%的平均水平。可见我国已然跨越了从接受技术援助到自主掌握一定技术的过程,实现了竞争力的实质性提高,为贸易升级奠定了基础。
而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来看,近40年来则有工业制品占比总体下降、初级产品比重上升之势。1985年以前,我国工业实力尤其是制造能力不足,需要依赖大量进口工业制品,故直到1985年工业制品占进口总额比重高达近90%。自1985年开始,随着我国工业制造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制品进口占比不断下降,到2020年已回落到67%。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提升,到2020年已升到33.2%。工业制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持续近40年是进口比重最高的类别,从1990年起先缓慢上升而后略有下降,到2020年比重为40.1%。该下降趋势反映了随着制造能力提升,我国机电产品逐渐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进口依赖度进一步下降。工业制品大类下,按原料分类的成品进口所占比重自1985年以后趋势性下降,也反映出自主生产能力提升后的进口依赖度下降趋势。同样劳动密集型的杂项制品在商品出口中占比从1980年到2005年总体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而后逐渐下降,到2020年为7.1%。而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进口占比近40年来则只有略微下降(见图4)。

(三)商品贸易结构升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外向型部门的就业,进而推动了城市发展,还大大推动了我国工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实力提升,带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从1978年到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1%;工业对GDP的c2lvP78aNs2jM8P1ZYK2lhE+UW02flS3zJJV0JF4gjQ=贡献率直到2000年都高于50%(最高曾于1980年达到74.9%),而后虽逐渐下降,但到2020年仍占33.6%。而贸易需求对工业的支撑可以从商品出口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来看出。2021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中工业制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达32229.51亿美元,而2021年工业总产值6.99万亿美元,可见工业产值中约46.2%用于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同时与工业结构升级形成了互促格局。从改革开放之初高科技产业非常稀少到2020年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制造业比重达18.2%,反映了工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我国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的提升。这其中少不了贸易的带动作用,其中包括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和本土企业在承接外贸订单时通过干中学获得的技术进步,也包括教育和研发投入增加及改革开放后科技交流合作增加带来的技术进步。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也有贡献,典型的例子是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大都市,其中离不开外贸对其城市经济的带动。贸易结构升级除了伴随产业发展,还通过其引力效应为城市带来了人才。

二、当前中国贸易结构升级面临的外部影响和挑战
当前我国贸易结构升级面临的外部影响和挑战有:疫情后全球贸易的碎片化,各国对安全的考虑上升,全球绿色发展潮流,数字化潮流等。
(一)疫情后全球贸易的碎片化尚未完全恢复,而受其促动的近岸贸易仍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和各国贸易结构变化
疫情时期的工厂暂停、供应链条断裂、物流成本升高使得主要发达国家对供应链韧性更加重视,更多地鼓励近岸外包。疫情降级后,尽管防控措施放松后工作秩序恢复,但由于疫情期间部分工厂倒闭、下游企业对风险考虑增加,供应链有部分调整在所难免,部分国家对保持供应链韧性更加重视,鼓励更多的近岸贸易,重新在岸生产,涉及的企业在调整供应链的同时也就推动了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目前阶段,疫情造成的贸易碎片化情况虽在快速修复,但欧洲发达国家经济不振导致需求疲弱,地缘冲突持续、通胀的冲击并未完全过去,部分国家一些产业受到能源危机冲击,仍在明显调整中,因此,预期全球贸易碎片化要完全恢复仍需一定时间。疫情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也必然带动各国贸易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二)国家安全因素在各国制定贸易政策时更加重要,导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冲突或摩擦增加,多国在制定贸易政策和安全政策时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增加。这与二战后建立关贸总协定和其理事会(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为了解决贸易分裂、促进全球化的背景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加以重视。以美国为例,从2018年开始出台了多项强调国家安全的贸易政策。如,2018年通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对新兴和基础技术及产品出口实行控制、对系列涉及国防工业基础的产品实行出口许可程序等;2019年通过的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对外资(尤其是受外国政府影响的投资者)投资于关系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以及关系敏感的美国个人信息的领域实行事前国家安全审查和批准程序。这些规则严格了受控芯片和先进芯片的出口许可、扩大了受管制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范围,增加了确保美国公司不再为中国制造半导体提供支持的限制等,体现了美国将安全理念进一步植入出口管制政策中。此外,欧盟和日本出台了一些类似的投资安全审查制度。
国家安全考虑在他国贸易政策中受到的重视增加,反映出地缘政治变化情况下美国等对华提防或遏制意识上升。这对我国来说,影响将是多元的。
(三)全球产业转移对未来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受劳动力成本变化、贸易协定、技术和生产设备条件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产业转移早已开始。从2010年到2022年数据看,中国服装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从36.6%下降到了31.7%;而孟加拉国占比从4.2%上升到了7.9%,越南占比从2.9%上升到了6.1%。从钢铁出口看,2010年到2022年,日本占全球钢铁出口的比重从9.9%下降到了5.7%,欧盟对外钢铁出口占比从11.4%下降到了7.4%,美国钢铁出口占比从4.1%下降到2.9%;而中国占比从9.4%上升到了16.1%。办公和通信设备出口方面,2010年到2022年,中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从27.8%升到了31.1%,欧盟对外出口的办公和通信设备占全球出口之比从7.4%下降到了5.2%,美国占比从8.3%下降到了6.6%,韩国占比保持为6%。
全球产业转移既有企业主动为之,也有被动自然形成的成分。但其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将影响国际贸易的区位分布、不同商品出口产能的全球分布甚至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从过去20年全球商品出口的区域分布变化可以看出,常说的“东升西降”在贸易领域部分应验。2003年到2022年,亚洲占全球商品出口的比重已经从26.1%提高到了35.1%,中东出口占比从4.1%提高到6.7%,南美、中美和加勒比地区出口占比从3.1%略升至3.4%;与之形成对比,欧洲出口占比则从46.2%下降到了35.8%,北美洲出口占比从15.8%下降到了13.3%。进口方面呈现了类似的升降趋势。2003年到2022年,亚洲占全球商品进口比重从23.8%上升到32.5%,中东进口占比从2.8%升到了4.2%;而北美占全球进口比重从22.7%下降到18.3%,欧洲占比从44.6%下降到了36.9%。
未来我国怎样适应全球产业转移,在各商品贸易领域中找到自身定位,将是个重要问题。这需要企业、政府共同寻找。
(四)气候变化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贸易的影响
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第一条即提出该协定“旨在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包括把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为此,各国在制定绿色发展政策时,有的也将促进碳减排的要求融入贸易政策中,以减少气候变化对经济、生态、人类发展的不利影响。
例如,欧盟出台的《欧洲2020》《欧洲绿色协议》,将其气候目标改为到2030年比1990年碳排放减少55%,2023年又通过了碳关税法规,拟通过贸易政策促进欧盟进口商品生产商减排。而这还只是其环境贸易政策的一个小工具。欧盟很早开始在其与他国的贸易协定中纳入可持续发展与贸易章节,先是在2011年生效的欧韩自贸协定中纳入了可持续发展与贸易章节,然后在与加拿大、英国、日本等79个贸易伙伴的共42个贸易协定中纳入了该类章节。此外,欧盟的循环经济政策中包括环境足迹方法、生态标签、纺织品可持续要求、可持续建筑等多方面,为其国内绿色产业发展和相关产品出口、绿色标准国际化打下了基础,其对欧盟绿色贸易发展的潜在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虽于2020年11月初一度退出《巴黎协定》,但当年12月拜登执政后又重新加入了该协定。关于美国碳减排的目标,拜登曾于2021年4月宣布,到203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2005年减少50%。而在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中则将预期目标调整为到2030年时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2005年减少40%。另外,在2021年美国白宫的一份文件简介(fact sheet)里提到其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其推出了系列政策。对内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通货膨胀削减法案》《防卫生产法》等来推动美国自身的在岸绿色工业发展和消费,支持本土新能源汽车、汽车电池、锂矿采等产业,促进绿色科技投入,打造美国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对外,美国积极推进相关国际合作,先后建立了与欧洲国家的跨大西洋合作机制、与日澳印的印太气候合作机制、旨在促进大跨国企业购买绿色技术和服务的先行者联盟等。此外,美国贸易代表戴琦还表示要努力在自贸协定中纳入环境章节。另一方面,美国在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贸易时,表现出对非盟友的竞争对手有所区别的态度。譬如,美国热议中国新能源车补贴,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通过后对美国产汽车给予税收抵免优惠,也引发了其做法具有歧视性、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讨论,而这还未考虑美国产汽车芯片是否得到补贴的因素。
对于气候变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首先需要全面认识贸易对碳排放的多方面影响。其一,贸易可以通过将环保、节能和减排技术扩散来促进碳减排;其二,部分能源使用效率更高、单位产品排放更少的跨国公司借助贸易开放去扩大市场与规模时也会在此过程中促进碳减排;其三,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及竞争可以鼓励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开发并降低相关产品成本、促进推广应用;其四,一些绿色标准的国际化会促进绿色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生产流程绿色化和减排;其五,贸易也可能造成一些生产从高环保要求的国家向要求更低的国家转移,从而造成污染排放(包括碳排放)增加。在这些分析基础上,认识到贸易可以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及扩散,因此,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贸易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或可持续章节以及气候国际合作来促进绿色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的。但对于以所谓人权为由禁止绿色产品贸易,则需明确反对。对于碳关税的讨论,要明白此种关税需要国际协调。绿色产品、服务、技术贸易的发展是否受限,于我国未来贸易结构升级无疑会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继续关注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贸易协定等贸易政策变化。
(五)数字化与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对贸易的可能影响
据OECD数据,2020年,数字贸易规模已经达到50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达到了25%(其中数字订购占40%,数字交付占60%);OECD国家间的数字贸易仍占全球数字贸易的73%。而据世贸组织数据,2021年,数字方式交付的服务贸易占亚洲内部服务贸易的43.2%,占欧洲内部服务贸易的62%,占北美内部服务贸易的18%,占中东内部服务贸易的10%,均比此前两年有所上升;欧洲与亚洲间服务贸易中数字交付的比重也均有所上升。除了规模上升外,数字贸易章节近年来被纳入越来越多的贸易协定,如北美自贸协定、欧盟-日本自贸协定等。世贸组织主持的电子商务议题谈判也有一些进展。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发起并参与的DEPA协议则在对跨境信息流动作出了规定之外,还对电子支付、数字身份、电子发票、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定了高标准规则,强调要通过数字技术为中小企业创造贸易和投资机会。与之相比,我国参与的RCEP和一些贸易协定中有关电子商务的条款可能将需要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数字化对贸易模式乃至贸易品制造和服务提供带来的变化。
除了数字技术对贸易带来深刻影响,当今世界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革命都会对相关产业带来深远影响。能否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对我国未来贸易结构升级非常重要。
三、对未来促进中国商品贸易结构升级可用措施的初步思考
从全球看,根据WTO数据,2022年全球货物贸易24.2万亿美元,仍是服务贸易的3.6倍,商品贸易仍然是发展国际循环的不可或缺一环。我国商务领域多年来也为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做出了不懈努力。
推动商品贸易结构升级是建设贸易强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进。
(一)通过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保障外贸产业链畅通运转、深化“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等措施来应对相关挑战
我国“十四五”相关规划中提到了不少措施,对应对上文所述的挑战很有针对性。例如,《“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促进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推动贸易主体数字化转型,从而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这些措施对贸易应对数字化的挑战如何升级有针对性。该规划还提出要建立绿色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营造绿色贸易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开展绿色贸易合作等。落实这些措施,需要政府和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个人共同参与。欧盟的生态标志(或称绿色标志)到2024年3月已达2743种(向企业发放),已经覆盖了其市场上的95758种商品。公私部门多方参与推动了其绿色农林业、制造业、绿色产品市场发展,也为其绿色产品出口打下了基础。此外,绿色认证往往随着其在首发地区的发展而逐渐向国外推广,从而走向国际化。例如,提供可持续森林标准认证的FSC就由非营利组织运营,其第一家地区办公室在英国,而随着FSC认证推广,2007年其已成立中国工作组;2021年,在欧洲发放的FSC系列认证已经超过23000次。这些对我国发展绿色贸易有一定启发。此外,《“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保障外贸产业链畅通、深化“一带一路”贸易畅通措施,对我国应对地缘政治变化或公共卫生危机等对贸易及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都会有帮助,对于应对他国贸易政策中安全因素的增加对我国产业和贸易的影响及对我国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也将有所帮助。未来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链建设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开展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示范,对外贸产业链畅通和升级将有直接帮助。而针对芯片等短板以及新兴科技的研发和产业开发建设,对部分通信、运输设备、机电类出口产品供应链的安全和新兴产业与商品贸易发展可以提供助力。
(二)积极推动在贸易协议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章节、升级电子商务章节
将可持续发展内容或章节融入自由贸易协定,是发达国家已经实践多年的一项以贸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受其影响,一些多边贸易协定中也已经包含此类内容。欧盟-日本自由贸易协定就设立了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一章,其中对协议各方通过法规和实践有效执行《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段简称《公约》)等多边环境协定作出承诺,声明将为实现《巴黎协定》和《公约》中的国家承诺开展合作,通过贸易来促进低碳转型(包括促进环境商品与服务、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商品与服务的贸易和国际投资;促进绿色标志体系;鼓励跨国企业和贸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鼓励使用以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的产品进行贸易等)。该协定中贸易与可持续发展章节还制定了审查自贸协定执行的可持续性影响、促进与环境有关的合作贸易和投资及相关评估合作、设立贸易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协议各国组建国内顾问团表达其对协议的意见、开展政府咨询、与民间社会组织开展对话、组建专家组并发布其对协定执行调查中的发现和建议的报告等程序性内容。在对此类章节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后,我国未来可以有选择性地部分吸收,并基于本国立场再设计,纳入未来商议的部分贸易协议,从而通过贸易协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类似的,在电子商务章节方面,可以在研究多种自贸协定相关章节基础上,考虑本国国情,升级部分条款,使得数字贸易更加便利化,促进其发展。这些可考虑的措施都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适应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贸易结构升级。
(三)在贸易政策方面综合考虑发展与安全的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处理和平衡好与他国的贸易关系
尽管近年来国家安全考虑在一些发达国家贸易政策制定中的影响上升,但是要看到,促进合作与发展仍然是全球经贸政策的主流理念。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中未来需要综合考虑发展和安全的需求。对于一些有贸易摩擦的国家,在看到摩擦的同时,也要看到过往经贸合作、科技等方面国际交流的成果及未来机遇,通过多种途径沟通处理好总体经贸关系,用机遇与合作去冲消摩擦的负面影响,将摩擦的影响限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并逐步化解,为贸易发展和结构升级维护友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WTO. Global Trade Outlook and Statistics, www.wto.org,Oct.2023.
[2]WTO:World Trade Report 2023, Oct. 2023.
[3]江小涓.中国经济的开放与增长1980-200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桑百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效、路径与发展思路[J].国际贸易,2023(9).
[5]李钢.贸易强国建设:评估、测度与实施路径[J].国际贸易,2024(1).
(戴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王超,国研大数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