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打造开放发展强引擎
2024-11-07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提 要: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致力将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主渠道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建通道和强运营齐抓,增效率和优服务同步,拓合作与促发展并举,发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辐射功能,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范围实现由线到面,成为连接西部地区与东盟和其他国家的重要纽带。
关键词: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开放发展;一带一路
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战略任务。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积极推动和参与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把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协同联动起来,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作为战略牵引性工程,着力打造开放发展强引擎。
一、推进主通道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交通互联互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是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自重庆、成都至北部湾出海口的三条通道。目前,东线通道、中线通道已全线贯通并实现电气化,西线通道关键项目黄桶至百色铁路已开工建设,贵阳至南宁高铁顺利开通,广西已实现“市市通高铁或动车”,高速公路三大主通道广西段已全线贯通。总投资727亿元的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2026年底建成以后,西南地区货物可通过平陆运河直接出海,较经广州出海缩短内河航程约560公里。
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西部陆海新通道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必须持续打通“堵点”和连接“断点”。为此,广西将加快推进黄百铁路、南昆铁路百色至威舍段增建二线、黔桂铁路增建二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提升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中通路运输能力。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地区南宁港、百色港及北部湾港等港区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造大能力通路。加快连接凭祥、东兴、龙邦等口岸铁路建设,加快建设南宁至凭祥高铁崇左至凭祥段,推进上思至峒中、东兴至凭祥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通道对外联通。强化与西江航道衔接,加快建设平陆运河,推动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建设。
二、强化重要枢纽功能,打造集疏畅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枢纽节点是旅客和货物的集散地,也是交通网络线路运行的关键点。近年来,广西围绕强枢纽、扩能力,持续推动深化开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主要港区实现进港铁路全覆盖,建成运营全国首个20万吨级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30万吨级油码头、20万吨级航道等项目,北部湾港万吨级以上泊位已达到117个,综合吞吐能力超过3.5亿吨,集装箱航线从46条增至76条,辐射范围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2017年至2023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28万标箱增长到802万标箱,年均增长28.6%,增速连续6年排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2023年,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新增开通4条全货机航线,累计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7条,通达10个东南亚城市,完成国际货邮吞吐量8.7万吨,同比增长19.5%。广西着力推动南宁国际铁路港、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防城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及钦州—北海—防城港港口型、柳州生产服务型、凭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等一批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枢纽节点设施建设,现代化物流枢纽体系加快形成,枢纽支撑作用带来的产业和流量的承载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加强枢纽建设对于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能级和扩大发展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广西将出台《北部湾港总体规划(2035年)》。按照《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防城港30万吨码头及配套航道工程、北海铁山港20万吨级码头及配套航道工程等项目建设,建设满足超大型船舶进港、停泊、靠岸等需求的航道、锚地、码头等设施,大幅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发挥骨干企业作用,重点加密北部湾至其他RCEP国家近洋航线,以东盟十国为重点培育特色精品航线,稳步拓展远洋航线,扩大集装箱外贸航线覆盖范围。以铝矿、原油、粮食、生鲜等为重点,建设大宗物资中转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集散基地。加快打造南宁国际航空客货“双枢纽”,推进南宁机场T3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中南地区(南宁)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南宁国际铁路港、柳州铁路港等物流枢纽,有序推进柳州、百色、玉林等重要节点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集散、储存、分拨、转运等功能的物流设施。
三、提升通道运输组织与物流效率,打造衔接高效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近年来,广西着力推动多式联运,加快提升通道物流综合效率。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初步形成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中越跨境班列、中南半岛跨境公路班车等多种物流组织模式,集疏运体系不断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从7省16市30站拓展至18省70市144站,实现西部12省份全覆盖。海铁联运“一口价”线路由12条增至173条,运输品类由300余种增至1100种。2017年至2023年,班列年开行量从178列增长到9580列,年均增长94.3%。
西部陆海新通道要打造成为重要的供应链物流通道,就必须构建畅通无阻的一体化物流体系。为此,广西将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国际班列班车,巩固北部湾—重庆双向“天天班”,稳步扩大四川、云贵、甘陕等跨省班列开行规模,提升渝桂、川桂、陇桂等冷链专列开行频次,增强上下行货源平衡性。拓展全程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以水果、蔗糖、木材等特色产品和铝、碳酸钙、钢铁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打造多式联运服务品牌和重点线路。探索海铁联运全程标准化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深化铁路、港航等运输企业的信息联通和运营协调,探索发展港口、陆港与重点产业园区之间钟摆式班列运输组织模式。优化航线航班组织,加强港航协调和海运组织,加强北部湾、洋浦、湛江分工协作,创新水水中转、互为干支等航运组织模式。加强通道协同联动,加强通道与西江水道联动,支撑珠江—西江沿线临港产业转型升级。深化跨境运输衔接,打造东盟经北部湾至中亚、中欧大陆桥,开展货物全程一体化衔接组织,统一运价规则和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物流综合效益。
四、推动通道降低成本和优化服务,打造贸易便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深入实施提效降费优服专项行动,有助于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广西聚焦通道物流、跨境商贸等深化改革、优化流程,推动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综合效率显著提高。北部湾港综合收费与国内主要港口基本持平,铁路集装箱和海运集装箱实现“一箱到底”全程运输。北部湾港已成为全国首个试行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的沿海港口,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口环节总体耗时、出口环节总体耗时分别比2019年压缩35%、20%左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港口水平。集装箱班轮船时效率为95.5自然箱/小时,比2019年提升10%。海铁联运班列集装箱倒运效率达845标箱/班次、同比提高7%,单日最高装车量达834车/日,同比增长24%。散杂货船舶装卸效率由2019年的每小时1.7万吨提升至2.3万吨。广西推动大宗散装进口植物产品“分类监管”,持续加大矿产品“先放后检”和进口重量鉴定依企业申请等改革力度,全面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通关模式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建设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大幅提升边境口岸通关效能,加快推动实现口岸24小时智能化通关。2023年,广西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15.16小时、0.28小时,比2017年同期分别压缩73.2%、98.01%,通关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降低成本和优化服务是有效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为此,广西将聚焦政策落地、通关效率、信息联通等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全要素高效流通的发展环境。落实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推动政策启运港从西安扩大至通道沿线重要节点枢纽。优化现有集装箱补贴方案,实行内外贸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加大优势航线补贴,从注重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推进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口岸大宗商品通关检验检测实验室基础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检测资质,提高北部湾港香料、水果、矿石等大宗货物检测能力。拓展国际贸易和金融增值服务,提升北部湾港口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和综合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建设陆海新通道(钦州)国际集装箱分拨中心、北港防城港新通道联运中心等重点项目,推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码头堆场资源、设备资源共享,实现数据对接、平台整合,打破空间、业务和信息壁垒。推进铁路与海运运输标准的统一,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部际联席会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动铁路货运体系与海运体系相融合,促进标准统一。深化进口“两步申报”、出口“提前申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业务环节,强化口岸与港口、铁路等部门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
五、不断壮大通道经济,打造产业集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产业是实现西部陆海新通道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新通道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通道经济。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606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9%。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马“两国双园”、中泰(崇左)产业园、中越“两国两园”等一批跨境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探索创新“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有助于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形成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性国际大通道。为此,广西将建立健全货源组织协调机制,主动对接腹地货主企业需求,全面摸清挖掘区内外货源潜力。加强与腹地贸易、生产等重点企业对接,通过“一园一策”“一企一策”“一货一策”精准施策,进一步深挖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及配件、锂电池等特色和高附加值增量货源,持续推进通道沿线省(区、市)货物和广西货物走北部湾港。用好用足沿边临港产业园区支持政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与东盟国家建立一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园区,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把通道建设成为资源要素高效整合、产业规模化布局的经济走廊。
六、深化体制机制合作,打造共建共享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涉及沿线众多主体,对制度型供给以及协调推动的模式要求很高,必须在共商基础上推进共建,又以共建共享兼顾各方、凝聚合力。广西把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的重大举措,从事关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先后印发实施《广西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年提升行动计划》《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在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通道建设全方位、系统性支持。同时,在国家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和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框架下,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领导小组,14个设区市,42个中直、区直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同作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通道建设各项工作。各设区市也相继成立通道工作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通道建设工作新局面。加强省际交流,与重庆共同签署《重庆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共同组建成立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统筹海铁联运班列运营,建立“13+2”海关互联互通区域合作机制。助推企业合作,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太平船务、中远海运集团等国际大型港航企业参股北部湾港建设运营,重庆、四川等沿线省份企业参股北部湾港、内陆无水港建设运营。深化国际合作,钦州港入选中国—新加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试点,实现重庆—钦州港—新加坡海运集装箱物流信息共享。
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必须加快管理、运营等体制机制的软联通。为此,广西将凝聚省级协商共建合力,完善省际协同推进机制,推动构建通道高标准统一大市场,推动商品和要素顺畅流动,畅通国内大循环。高效推进与东盟各国、RCEP成员国、中亚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在通道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对接协商,不断扩大参与通道建设的“朋友圈”。
(执笔:李世泽、李玉琴;成员:杨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世泽、李玉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处;陈相宜,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