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察识变,以新应变:2024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思考
2024-11-06翁旸范佳怡
【摘要】暑期档作为全年周期最长,包容性最强的电影档期,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档期市场大盘、影片供给与观众需求三个维度,形成对2024年暑期档的全景数据观察;从电影类型化创新、电影工业化创新,以及电影发行放映模式创新三个视角,剖析暑期档电影市场特点;并对档期内所呈现出的行业供给失调、营销转化率降低、舆情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关键词】暑期档 分线发行 预约放映 电影工业化 电影舆情
本论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项目”(The Project of Cultivation for young top-notch Talents of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ions)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PHR2022032。
相较于2023年异常火爆的电影暑期档, 2024年暑期档的多项电影市场数据指标均明显低于行业预期,并显现出行业供给失调、营销效率下降、舆情环境恶化等发展问题。但与此同时,在这个暑期档,电影市场也呈现出了充沛的创新动能与活力,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与可能。
一、以察识变:档期市场数据观察
(一)市场大盘:数据下行 低于预期
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24年暑期档电影市场(6月1日至8月31日)最终以116. 43亿元的票房成绩、2. 85亿的观影人次,以及3824. 7万场的放映场次落下帷幕。通过对2015年至2024年这十年间电影暑期档多项数据的对比可知(参见表1), 2024年电影暑期档大盘呈现下行态势,其中档期“票房”与“观影人次”作为反映电影市场经济效益的两项基础性指标,较之去年同期均下降43. 5%;虽然档期内放映场次较之去年有所提升,且平均票价相对稳定,但档期市场表现总体乏力,低于行业预期。
纵观十年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的同比变化情况(参见图1),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指标呈现疲软态势。一方面,档期内头部影片的缺位,以及电影供需错位是其主要内在原因;另一方面,电影观众消费习惯与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及线下演出、文旅等行业对电影消费市场的分流也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
今年暑期档电影放映场次3824. 7万场,创造中国影史暑期档单项数据指标新高。由表1得知,十年间暑期档总放映场次大体呈逐年递增的基本趋势,在疫情后也呈现出积极复苏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指导下影院、银幕建设规模的扩张。在电影市场中,放映场次的增长,代表终端市场容载量的提升,未来电影市场将会有更充分包容的放映空间,容纳更多元化的影片供给与更细分化的观众需求。
此外,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 2024年暑期档新片供给量总计138部,保持着较高的供给水平。档期内库存影片的有序释放,以及疫情后行业产能的逐步恢复,使电影市场的影片供给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基本保障。同时,今年暑期档电影平均票价40. 8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也代表在消费降级趋势下电影票价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整体较高的票价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观众的购票决策。
整体而言, 2024年暑期档电影市场数据虽较之2023年同期普遍有较大幅度下滑,低于行业预期,但档期内部分单项数据指标的突出表现,也显示出电影市场仍具有较强的发展韧性。
(二)影片供给:类型多元 头部缺位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共有138部影片进入市场,涵盖喜剧、奇幻、谍战、科幻、爱情、动作、犯罪、悬疑、动画等多种类型,影片供给数量充足、类型题材多元。
首先,从档期内影片供给数量的角度观察,根据2019年至2024年暑期档新片供应量的统计可知,今年暑期档影片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为近六年峰值,这代表着电影行业的供给能力正在逐步恢复。
就暑期档各个月度影片供给量的分项指标而言, 6月份新片供给数量为53部,并由《默杀》《云边有个小卖部》两部影片领跑大盘;进入7月,新片供给数量回调到30部,但《抓娃娃》的提档上映,为不温不火的中期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且该片长尾效应显著,大盘整体热度在《抓娃娃》的托举之下,一直持续到8月; 8月与“七夕档”重合,影片供给数量较之档期的前期和中期都有所增长,新片数量达到55部,进口片《异形:夺命舰》的入局,替代了《抓娃娃》的市场“火车头”位置,维持了暑期档期的后期市场热度,众多新片的供应合力,使电影市场的暑期档与中秋档之间形成良好过渡。
其次,从档期内影片的供给类型看,档期特性与周期优势也为各类型影片提供了充足的释放空间:喜剧片《抓娃娃》与剧情片《逆行人生》立足现实,笑中带泪,共绘社会百态;谍战片《解密》彰显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新高度,极具时代特色;科幻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与奇幻电影《异人之下》融合科技与二次元的魅力,精准捕捉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动画电影《白蛇:浮生》与《落凡尘》续写国风浪漫,描绘动画世界里的不朽情缘;爱情电影《负负得正》则以独特视角解构爱情,探讨当代青年的情感哲学。除了优质国产影片之外,这个暑期档还有多部海外IP系列作品入局,《死侍与金刚狼》《神偷奶爸4》《头脑特工队2》《名侦探柯南:百万美元的五棱星》等进口影片,为暑期档电影市场添砖加瓦。
第三,从档期内影片的票房结构看,今年暑期档呈现出票房结构失衡的市场状态。2023年同期,在《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两部票房超过30亿元的头部影片带动下,各票房区间形成接力,档期市场欣欣向荣。而今年暑期档,虽然票房破亿影片共计26部,同比增长3部,但票房超过5亿的影片仅有3部,尤其是突破20亿票房大关的影片只有一部,体现出今年暑期档头部影片缺位的市场现象。而这也导致市场腰部及尾部影片失去引领与支撑,不同票房体量区间出现了“真空地带”。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众多类型片汇聚的暑期档,喜剧电影明显承担了档期大盘的主力作用,为整个档期票房贡献了32%的市场份额,而其中《抓娃娃》单部影片更是占据了暑期档票房的28%。
总体而言,从影片供给侧看,暑期档百余部影片类型丰富、题材多元,是影视创作百花齐放的时代缩影。虽然从电影市场经济效益的维度来看,档期内缺乏头部影片的有效供给,但是在当下愈发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电影创作者勇于走出舒适圈,积极进行电影内容、类型、技术、技法上的创新,努力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观影需求,实属难能可贵。
(三)观影主体:偏好镜变 需求多样
根据猫眼研究院发布的《2024暑期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显示,暑期档电影市场观众构成较之上一年度呈现出一定变化。首先,今年暑期档的观影主力逐渐转移至25至29岁之间, 20岁以下的年轻化观众也逐渐回归, 40岁以上的年长观众占比有所增长,这说明年轻观众与家庭观影者是暑期档市场的主要观影群体;其次,女性观众仍以占比六成的优势成为档期内的观影主力(参见图3)。此外,就地域分布而言,一二线城市观众仍是票房贡献的主体,三四线城市观众所代表的市场下沉现象在暑期档有所停滞。
观众构成的变化相应也导致了观影需求与偏好的改变。观众群体的消费决策逐渐回归到理性轨道,对观影性价比的考量,成为观众进行观影决策的重要标尺。同时,随着诸如短视频、游戏、短剧等娱乐竞品对观众注意力的分流,电影的核心竞争优势已被逐渐削弱。在此情境下,消费观念的改变,促使观众对于电影价值的认知也随之发生转变。
首先,除了满足基本的审美需求与社交需求外,影片所附带的情绪价值逐渐成了观众选择影片的核心因素。能够唤起观众情感共鸣、具有社会议题的影片,正日益成为吸引大众走进影院的关键所在。比如影片《抓娃娃》中对中国“苦难式教育”议题的呈现,加之喜剧元素的助力,引发了大多数观众的情绪共振。
此外,年轻观众更容易受到电影宣发的影响,同时也更愿意为优质影片传播正向口碑,并倾向于在私域渠道以及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因此,具有高话题度、强社交互动性、有流量明星加持的口碑影片,更容易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而年长观众的电影消费则更趋于理性,在观影决策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同时,女性观众的占比逐渐提升,且女性观众相对男性而言,具有更强的消费黏性与口碑传播意愿,这代表着女性叙事、女性视角的内容创作将在未来电影创作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例如去年暑期档以《芭比》为代表的一系列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影片,以及在映后营销上以“质子团”等元素成功吸引女性观众的《封神第一部》,都精准抓住女性观众的需求,创造eae77c59651bc9f97226407e2f64f86c4a9ab9146733d2568614b6286c5a14b3了极佳的票房成绩。
总体而言,目前电影观众的消费行为呈现出理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同时,观众对于电影价值的认知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对电影审美价值的追求,逐步让位于社交价值与情绪价值。从需求侧所反映出的观影主体结构与观影需求的不断变化,需要电影从业者予以持续关注。
二、守正创新:档期市场创新性分析
尽管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多项数据表现并不乐观,但我们对电影市场的评判应避免陷入“唯数据论”“唯票房论”的狭隘视角中。对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应仅仅局限在各项市场数据指标层面,更应去关注中国电影在电影类型创作、电影工业化实践,以及电影发行放映模式探索等方面的锐意创新精神。
(一)电影类型化创新
今年暑期档影片在供给侧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创新化的发展特点,这为电影市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希望与活力。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延续了导演李阳脑洞大开的创作风格,影片通过魔性的旁白、对常规叙事逻辑的颠覆以及高度风格化的视觉呈现,巧妙地将科幻元素的宏大叙事与细腻入微的人物情感交织并蓄,构建出一个光怪陆离的叙事空间,拓宽了电影类型化的想象力边界;电影《异人之下》融合了西方超能力的设定与导演乌尔善对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理解,以夸张、假定性和诙谐的漫画式的视觉风格,富有张力、动态感的镜头运用构建出一个都市中的国风异能世界,讲述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电影《负负得正》中,导演温仕培融合了爱情与科幻元素,以色彩鲜明的画面呈现、诗意的内容表达挑战了传统爱情片的叙事结构与审美模式,以爱情课题为外衣,映射出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的孤独本质;电影《落凡尘》兼顾了二维与三维的影像质感,同时抓取了“丝线”的概念,深度融入故事的情感表达与视觉呈现之中,实现了对此前国风动画影像的超越。
暑期档影片跨类型的艺术融合、年轻化的叙事表达,在拓宽电影视听语言边界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崭新观影体验。
(二)电影工业化创新
暑期档多部影片在电影创作与制作领域的积极探索,彰显了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正在经历由“量变累积”向“质变飞跃”的转化进程。在电影制作技术方面,电影《异人之下》首次采用了AI真人摹片动画技术,推动了国产真人电影与动画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电影《解密》全程采用IMAX特制拍摄,影片中的“红色沙滩”场景则是通过运用LED灯阵布局以及与在摄影机上改装灯相结合的创新性拍摄方式完成。在制作流程与管理效率方面,《解密》在9个月之内完成前期筹备与拍摄,摄影组、美术组和视效组顺畅协同,并在全程采用IMAX技术拍摄的情况下,项目整体成本仍低于好莱坞同等体量大片;电影《白蛇:浮生》通过强大算力支持与云渲染技术,将数亿核时的灯光渲染工作的渲染周期压缩了近一半的时间。同时,鉴于动画电影的超长制作周期,影片在项目运作早期便开始筹划与前作《白蛇:缘起》以及经典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IP联动营销,体现出国产动画电影工业化与商业化的长足进步。
总体而言,《异人之下》《解密》《白蛇:浮生》等影片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非凡视听体验,更实现了对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制作技术和制作效率的有益探索,推动着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砥砺前行。
(三)电影发行放映模式创新
在这个暑期档,国内电影发行放映方不断突破自我、推陈出新,通过对分线发行、预约放映等发行放映模式的创新,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观影选择。
“分线发行”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全线发行而言,影片发行方选择一条或若干条院线发行影片,将影片拷贝仅下发到所选院线旗下影院,形成排他性“特许”发行,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7]。暑期档中,战争历史题材影片《出发》、舞剧艺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戏曲电影《谯国夫人》等影片,均通过对分线发行模式的探索,试图更精准地锁定目标观众群体。其中,《出发》便为当下中小成本主旋律电影的特色发行做出了有益实践,影片出品方潇湘集团与首都电影院展开深度合作,通过观影沙龙和主创见面会、主旋律教育活动以及全媒体报道宣传等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产品与丰富的媒介渠道,打开了影片分线发行的突破口,为影片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受众定位以及放映窗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影股份推出的“预约放映平台”在暑期档为影院传统放映功能的拓展与多元化场景应用的探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一方面,该平台满足了观众“重温经典”的定制化观影需求:观众在微信小程序“中国电影通”上,可以根据放映计划对喜爱的影片进行预约。部分具有IP系列属性的影片,亦可以通过该平台的老片重映功能,与同一IP系列中的新片产生联动造势的宣传效果。比如今年暑期档中《白蛇:缘起》的重映,就拉动了档期新片《白蛇:浮生》的票房潜力;另一方面,此平台丰富了影院的内容供给:在这个暑期,中影与央视进行版权合作,在全国800多家符合直播放映条件的影院进行巴黎奥运赛事的影院直播,总票房产出244. 2万元。
暑期档对电影发行放映模式的创新,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与选择范畴,有效拓宽了影院的客群,也助力影院实现了消费场景的创新升级,并针对国内影院长期过度依赖电影放映、营收结构单一的行业痛点,提供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电影放映终端逐步向多元化、差异化的方向进行转型。
(四)电影人才出新
暑期档作为周期最长,包容性最大的电影档期,一直是最适合电影新人崭露头角、电影创作者推陈出新的档期空间。在今年暑期档,我们也看到了一众电影人才的出新与出奇。
一方面,对于新人导演来说,要想快速与观众建立链接,带有自我特色的类型化创作便是进入市场的第一步。在这个暑期档,诸多新人导演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柯汶利执导的《默杀》融合霸凌等元素,内容尺度大胆,上映仅三天便突破亿元票房大关,为暑期档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开端;陈健喜、李佳锴首次联合执导的《白蛇:浮生》以细腻的浮生日常细节的呈现,创新了国风动画的影像风格,维持了中期市场热度;首次独立执导电影长片的李阳导演则带来了《从21世纪安全撤离》,影片以高度风格化近乎“癫狂”的视觉奇观兼顾了观众口碑与票房表现,赢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在这个暑期档,新导演作品占据近1/5的市场份额,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注定让2024年的暑期档不同以往[8]。
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成熟导演和演员们,也在这个暑期档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解密》是陈思诚导演生涯中一次深刻转型,也是他首次以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基础,旨在创作出一部具有时代特色、映射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国产巨制,从项目前期筹备到拍摄,无不体现出其在电影创作中对工业化流程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导演乌尔善将“封神三部曲”的工业化运作模式系统性地延续至漫改电影《异人之下》中,但同时为了贴合“年轻化”的市场,他将当下很多流行元素融合在电影中,通过电影这一现代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极具时代感的诠释,打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风奇幻类型电影。在影片《负负得正》中,演员朱一龙打破了既往的公众认知框架,首先在形象与造型上实现了自我突破,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朱一龙担任了影片的联合监制,在剧本创作阶段便深度介入,以自身独到的艺术见解为剧本整体架构、人物关系等注入了自己的创意,为影片的艺术创作保驾护航。这是他首次对演员以外的角色做出尝试,尽管影片票房未达预期,但其在艺术层面的表现可圈可点。
整体而言, 2024年暑期档中,新导演创作新内容,新内容带来新观感,新观感迸发新场景,新场景革命新技术[9]。这个暑期档的电影市场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电影产业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指向中国电影更可观的未来。
三、以新应变:档期市场发展思考
(一)供需结构失调 电影制作思路亟须调整
今年暑期档共计138部新片进入市场,影片供给数量充足,那么导致今年暑期档票房不及预期的原因何在?在笔者看来,剔除各种外部影响因素,从行业内部观察,供需结构失调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而言,这种“供需失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效供给不足,二是供需关系错位。
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与产业环境的调整,影视行业资金链的断裂问题尚未得到有效修复。电影行业资金流动受阻,致使各影视公司对电影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头部项目开发数量缩减、常规项目投拍数量欠缺。同时,各电影公司于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影片也已经从2023年开始逐步释放出清。此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原本计划于暑期档上映的《封神第二部》《酱园弄》《援军》等影片集体缺位,直接导致暑期档缺乏具有话题性的头部影片,市场的有效供给量不足。
另一方面,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失利还源于内容供给端对观影需求端的判断失误,即供需错位。生产适销对路的影片虽为行业共识,但由于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电影项目制作周期所固有的滞后性特征等因素干扰,此共识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却很难得到有效贯彻。例如暑期档影片《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气质相对陈旧,缺乏对社会议题的相关呈现与探讨,年轻观众无法从中获取情感共鸣,此为内容供给方与年轻观众需求的错位。其次,在观影行为直接由情绪主导的当下,具有话题传播性、强社交属性、猎奇性等元素的影片更容易精准击中下沉市场,而暑期档几部实验性较强的影片,如《从21世纪安全撤离》《异人之下》《负负得正》等,虽在视听层面上实现了突破创新,却忽略了影片的艺术性、叙事性与市场性的平衡,使影片内容供给与下沉市场需求形成错位偏差。
面对供需结构失调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创作者需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以内容驱动市场”的理念,专注影片故事内容的打磨,反映现实、聚焦观众,一切的形式与技巧皆应为故事本体服务。另一方面,鉴于观众消费趋向、观影需求的变化趋势,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承载情绪价值的功能愈发凸显,这就意味着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注重影片的内容表达和视觉效果的呈现,更要融入能引发观众情绪共鸣、情感共振的元素,疏通电影的情绪价值出口,构建起与观众深层沟通的有效渠道,实现创作端与观众端的良性互动。
(二)营销瓶颈凸显 电影宣发模式尚待创新
在今年的暑期档中,电影营销有效转化率低的问题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与去年暑期档相比,今年档期内影片的关注度与讨论度等数据指标均同比下降,短视频营销效率下滑,线下活动同质化严重,“出圈”的电影营销现象更是寥寥无几。去年爆火的电影营销似乎在今年的暑期档遭遇了发展瓶颈。
诚然,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电影营销的“破圈”之路受到颇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方面,电影行业整体资金的短缺,也会直接影响营销预算的投入,并进一步演变为营销模式的固化。其次WpBmQ+HyaI3ftN9tQ79tkA==,电影舆情环境的不可控性,也会干扰电影营销节奏与效能。此外,所有电影相关的价值表达都需要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除了创作层面的调整,电影宣发物料的制作与投放也变得更加谨慎。
然而,除去上述客观因素的影响,内观电影营销行业自身,今年暑期档的电影营销困境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时间的行业积弊,恰好在今年暑期档的集中显现而已。
一方面,电影宣发存在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短视频平台因具备高覆盖的用户基础,近几年已经成为电影宣发的主要阵地,大部分营销物料均集中投放于短视频平台,部分电影项目的短视频宣发费用可以占比达到60-70%之多,这就导致了观众获取影片信息的渠道变得狭窄。而今年暑期档恰逢奥运赛事,抖音、快手等平台斥巨资获赛事转播权,于是短视频平台对话题的引导和流量皆向奥运会倾斜,影视相关内容的曝光量和关注度被进一步压缩。据猫眼专业版“暑期档曝光传播人次榜”显示,从暑期档开始截止到统计结束,排名前十的影片在抖音平台合计收获423. 66亿人次传播,而抖音平台中关于“巴黎奥运会”单个话题的播放量便已经突破了1004. 4亿。显然,电影宣发的注意力资源在这个暑期被无情分流。
另一方面,“内容切片病毒式分发+传统点映+线下路演+KOL传播”的宣发打法几乎已成为每部电影的标配,虽然这种“宣发模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宣发动作的可预测性和可转化率,但也使得当下的电影营销策略愈发流程化与同质化。尽管今年暑期档的部分影片在宣发策略上也试图进行创新,比如《负负得正》主创团队的“海边音乐派对”、《异人之下》的Livehouse联欢会,但从最终结果看,这些宣发创新并没有实现有效的票房转化。
针对目前电影营销所遭遇的发展瓶颈,电影宣发模式亟须革新。首先,作为连接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宣发方需要改变观众接收信息渠道单一化的问题,应有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渠道资源,并注重调动影院阵地的积极性,强化影院作为前沿阵地,可以直面观众的宣传功能,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其次,电影宣发方应摒弃过于形式化的宣发流程,以“真情实感+丰富创意”来撬动观众的情绪,通过真诚的方式,最大化释放主创能量。此外,宣发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针对当下复杂的舆情环境,宣发人员的技能边界需进一步拓展,提升其对于舆论的公关技巧、对于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做好影片的口碑维护。电影宣发工作并无可以复制的“万能公式”,只有真诚面对观众,不断创新,并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议题,才能精准触达电影消费者,实现电影营销的效能转化。
(三)舆情环境纷杂 电影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电影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评论经由社交平台的裂变式传播,可以迅速汇聚成强大的舆论声浪,其扩散速度与影响能力对电影作品的口碑、票房,乃至投资者的信心与行业长期的发展生态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今年暑期档,纷繁复杂的舆情环境对电影市场所形成的负面干扰,堪称现象级别。
其实舆情风险之于电影业的冲击并非新鲜话题,前有《我不是高山》《雄狮少年》等多部电影作品就曾因卷入舆情旋涡,而影响其市场表现。在今年暑期档,舆情对多部影片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令诸多电影从业者深感力不从心。电影《逆行人生》预告一经推出便遭到口诛笔伐,未上映就先被舆论推到了不利的位置,“歌颂苦难”“穷人掏钱看一群富人演穷人”等负面言论充斥社交平台;电影《负负得正》的深圳路演现场,主演粉丝公开指出影片宣发定位不准确、力度不到位等问题;电影《解密》一经上映,便遭受到各种角度刁钻的高密度负面舆情攻击。
应该如何有效应对难以掌控的舆情风险,也成为这个暑期档留给电影行业的又一个时代性命题。在笔者看来,一部影片常见的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电影作品质量、主创口碑形象、电影版权纠纷、市场宣发行为等几个方面。究其成因,或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观众误解偏差;或是因为某些敏感性社会话题所引发的负面舆情扩散;或是因为行业内的某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导致的舆情失控……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笔者认为电影从业者、管理者与电影观众都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构建客观、公正、科学的电影评价与评估体系,净化影视评论环境,还给电影创作一方净土。首先,电影从业者应严格把控电影内容质量、完善影片舆情监测/预警系统、提高自身危机公关能力;电影管理者则应该加强对电影评论环境的治理,积极建立对影视评论的法律保护屏障。此外,官方媒体和影评专家也应正面发声,对优质作品起到口碑引领的作用。只有多方协力,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形成天朗气清的电影市场环境。
总而言之,目前电影市场的舆情生态处于更迭之中,电影从业者、管理者与电影观6d0mRIHX5a6SKU6jSB6UUA==众应秉持一个共识,即电影市场并非一个零和博弈的场域,它需要大家的共同爱护,才能摆脱舆情困局,共创一个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而在这个生态中,电影从业者、管理者与观众都将成为受益者,实现多方共赢。
四、结语
纵观2024暑期档,即使面临诸多挑战,电影行业也在适应时代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各个维度进行着积极创新。新的开拓,正在发生,这不仅是中国电影人乘风破浪与守正创新的生动写照,也更加证明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韧性所在。
注释
[1]数据来源: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整理所得。2017年至2024年票房数据含服务费。
[2]数据来源: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整理所得。
[3]数据来源: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整理所得。
[4]数据来源: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整理所得。
[5]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数据整理所得。
[6]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
[7]靳丽娜.我国电影分线发行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影市场, 2021, (08): 21-25.
[8]电影频道.暑期档超百亿,新导演们凭什么挑大梁?[EB/ OL]. (2024-08-26) [2024-09-06].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QsQevp1qD-XHUvlHfHfdPA.
[9]中国电影报.暑期档近120亿背后的挑战与创新.[EB/ OL]. (2024-09-01) [2024-09-06].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s/ IPv5XArhkEOlx7QWbXno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