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研究

2024-11-05刘延锋王月春王瑞雪张少芳

电脑迷 2024年10期

【摘 要】 文章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劳动教育知识体系,结合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和IT行业的特点,提炼出劳动教育的知识元素和典型案例。这些内容包括新时代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场劳动素养、劳动安全、劳动法律法规以及劳动实践八大部分。依据课程劳育的原理和要求,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同时,文章从院校层面、教师层面、教学教改层面以及课程评价层面,给出了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劳育的实施路径,以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育人。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劳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指示要求,劳动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正在蓬勃开展。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学生学情实际,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和IT行业背景,提炼劳动教育的知识点,形成劳动教育元素,并构建劳动教育案例。这些案例被巧妙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实现了教授专业知识和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劳动教育;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丰富的专业行业事例和案例,体会到了专业行业的劳动特点。这种方式在专业教育中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劳动教育效果。

一、课程劳育的依据和内涵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202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其中,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根据《意见》和《纲要》的文件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称之为课程劳育。

课程是开展教育教学、实施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等不同类别的课程。结合各学科、各类课程所属的行业职业特色,深入挖掘梳理、提炼出具体生动的行业劳动元素和典型案例,并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提升劳动素养,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实现劳动教育的同向目标。通过课程劳育,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立德树人、劳动树人的双重效果。这是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

二、高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挖掘劳动教育元素的前提是确定清晰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这主要涵盖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依据《纲要》要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场劳动素养、劳动安全与防护、劳动法律法规、大学生劳动实践等。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一)新时代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物质世界,创造了人类社会。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重要讲话,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它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的新境界。其中要点包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以及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

(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品质。

(三)职场劳动素养

大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备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热爱劳动的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并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快速成长成才,在未来的职场中游刃有余。职场劳动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职场社交与职场沟通、团队合作、积极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以及融入企业等能力。

(四)劳动安全与劳动法律法规

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至关重要。每一位劳动者都应该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安全生产意识,防范劳动安全风险。而劳动法律法规则从根本上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劳动安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安全常识与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职业病与劳动防护、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安全生产法等。

(五)劳动实践

大学生劳动实践主要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义务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传递了积极的社会能量,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劳动实践的具体形式包括: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实习实训等,以及签订职业学校学生岗位实习三方协议等实践活动。

三、高职计算机类课程融入行业劳动元素的典型案例

一般来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成为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运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同的课程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这些课程既有联系和共同特点,又有各自的特点。结合IT行业和岗位分类、计算机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可将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分为软件开发类、数据分析类、系统运维类、实习实训类等,不同类课程有不同特点,分类别有侧重地融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典型案例。

(一)融入通用类劳动元素的典型案例

通用类劳动元素,即在所有计算机类课程中均可适用渗透融入的劳动教育元素,包括但不限于:(1)新时代劳动观,例如:我劳动我光荣,信息技术岗位分工不分贵贱,新一代信息技术创造了美好生活。(2)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例如:爱IT行业爱劳动,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IT劳模,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IT大咖的成长案例。(3)职场劳动素养,例如:创新与创业、终身学习、职场沟通、团队合作开发,IT职场岗位招聘的素质要求等。

(二)分课程类别构建劳动元素的典型案例

1. 软件开发类课程

软件开发类课程强调软件设计的逻辑思维和软件功能的实现,而软件开发编写的代码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既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工具,又可以使用同一门语言工具不同的代码实现软件的同一个功能,有的代码烦冗复杂、晦涩难懂,有的代码简洁清晰、一目了然。此外,实际工作中,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往往由一个开发团队合作完成而不是一个人完成。

因此,在这些课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探索完美无止境,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型软件合作成功、失败的典型案例、因软件BUG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操作系统漏洞导致严重信息灾难等典型案例均能验证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应用与运维类课程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运维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维护、故障排除能力,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此类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会接触到单位的核心数据或商业秘密。因此,在这些课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要有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要有钻研业务、诚实守信、文明服务意识、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这不仅仅是技能水平的高低,如有违反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甚至会涉及法律责任。

3. 实习实训类课程

实习实训类课程是在模拟的IT工作场景或实际的IT工作岗位上,参观学习、模拟训练、辅助参与乃至顶岗工作,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的重要过渡环节,甚至可以看作是未来工作的预演,其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包括知识技能的实践、沟通交流的实践、团队合作的实践、安全意识的实践等。

因其极强的实践性,包括模拟工作场景或真实工作环境,在实习实训类课程中构建行业劳动元素和典型案例相对容易。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专业技能与工作技巧、职场劳动纪律的学习、岗位责任意识、职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素养、工程安全与信息安全意识、签订实习协议、IT行业劳动合同、劳动安全与劳动保护等。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院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为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并推动课程劳育,首要任务是让院校领导和相关管理层充分认识到课程劳育的价值和意义,对此高度重视并达成共识。院校应成立劳动教育或课程劳育领导小组,自上而下进行顶层设计,制定课程劳育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将课程劳育纳入全学科、全过程教学中,营造全校重视课程劳育的良好氛围。此外,院校应组织人事部门从师德师风和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制定量化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措施,并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称评聘、晋职晋级的重要指标,从而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引导教师自觉投身于课程劳育的教学教研中。

(二)教师层面:提高思想认识

为实现课程劳育的教学目标,需要全体任课教师对劳动教育有充分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课程劳育意识,积极参与课程劳育的教学实践。因此,院校应建立专业教师和劳动教育教师的协同培养机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聆听劳动教育专家的培训讲座、参观或参加企业实践,以增强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感悟和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提升课程劳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提高专业教师课程劳育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教改层面:深度挖掘劳动教育元素

教学改革本身需要不断的教学研究。因此,课程劳育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专业行业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形成教学案例。同时,院校应营造一种“你追我赶”、不断创新的氛围,通过定期举办课程劳育说课比赛、教研交流活动,选树课程劳育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个人,推广典型经验,不断形成先进的教学模式,持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执教水平,从而促进课程劳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课程评价层面: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诊断教学效果,了解教学过程,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以提升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课程劳育应纳入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并制定课程劳育部分的评价指标,包括课程劳育设计、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学效果、教师态度、学生参与度等定量评价指标。评价人员应包括部门领导、学生和教学督导三位一体。此外,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融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形成课程劳育综合性的定性评价意见。

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是对课程劳育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教学进程进行监督,对阶段性教学质量进行衡量,并形成反馈意见,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整。结果评价是对课程劳育最终成效与课程劳育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强调学生学习结果产出的可持续性。增值评价则关注学生接受课程劳育的起点和终点,将学习前、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三个阶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在劳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

参考文献:

[1] 雷世平,乐乐. 高职院校“课程劳育”的内涵、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0):13-17.

[2] 赵栓亮,张洪芬.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3] 徐亚亚.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4):25-27.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Z202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