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及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4-11-05寿永静王向梅张润泽何淼

电脑迷 2024年10期

【摘 要】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的第一阶段学校教育。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参照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培养核心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以“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为例,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现状展开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对早期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学习的基础。“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教师准确理解幼儿行为并进行有效引导至关重要,更是评估和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探讨和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对提升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者必须审视现有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主要内容

1. 现实困境分析

在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培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特点及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与实际工作需求有密切联系。然而,现有的课程设计往往忽视了这种联系,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技能上的脱节。此外,考虑到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压力与挑战,专业课程亟须增加实操性强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

2. 实践调研开展

以“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为例,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教学困境显而易见。该课程虽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常显脱节。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指导幼儿行为的能力,却往往受限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真实环境。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该院部分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和深入访谈,调研揭示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同时,调研也揭示了教师和学生在现有课程体系下的认知基础、优势及明显的不足。此次实践调研反映了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为未来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而实际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在提升课程实用性和增强学生实操技能方面提出了有力的建议。

3. 课程整合重构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重构需求迫切,特别是“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及评价方面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瓶颈。反思过程中明显发现,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工作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评价方式也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操作技能。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整合重构思路,旨在通过模块化设计来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岗位任务和教育需求。新的课程设计包括三个主要模块:生活化课程(如一日生活常规观察),强调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游戏化课程(如游戏观察),促进学生通过游戏理解儿童行为;以及五大领域课程,涵盖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关键发展领域。通过课程整合重构,教师可以提升教研水平,建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核心专业群,显著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4. 课程优化及实施

以“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为例,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融合共育一体化改革的整合重构及改革思路,立足于幼儿园岗位需求导向,构建了“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任务项目下的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包括:课程优化,基于幼儿园教师岗位需求重构课程模块;重构教学目标,突出实践能力;编制实习手册,进院实践实训;优化课程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如翻转课堂、建设线上资源库和优秀案例库;优化学生考核评价系统,增设增值评价;服务幼儿园,开展观察能力提升项目,并将其应用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

5. 效果跟踪评价

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任务项目的实施,学生在校企合作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展现了显著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被分配到合作幼儿园后,系统地进行了观察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评估。这不仅加强了学前教育的手段支持,还提供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提升的直接反馈。通过实际教学中的表现评价,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学生在岗位上的具体能力强项以及待改进区域。这为课题研究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得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得以基于实证结果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

(二)主要观点

当今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中,依然偏重于传统的艺体技能训练,这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此外,为了提升专业培养质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实施院园融合共育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紧密跟随社会需求,并深化产教融合。这项改革应以幼儿园的岗位任务为根本依据,目标是培养出既专业又幸福的幼儿教师,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收集有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具体形式和开展内容作为第一手资料,并查阅相关的著作、论文、政策等资料。对这些文献进行鉴别、汇总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

2. 问卷法:研究将选取部分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开展实践调研。在调研中探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现状,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模块化重构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征求关于“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建议。

3. 访谈法:采用访谈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重点搜集他们对“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产教融合及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看法,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高职“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困境及教学改革思路,并增加研究的实证材料。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不足

首先,高职院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依赖传统教材,未能有效对接幼儿园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这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感觉课程理论与实际职业技能需求脱节,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职场实践能力。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难度设置不均或不合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此外,教材和课程设计的陈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缺乏更新的案例和教学方法,未能引入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技术,使得课程内容显得零散和过时。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中,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传统教学模式过于依赖教师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大多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难以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来深化理解。在课程执行过程中,虽然理论讲解详细,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连接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训机会,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此外,当课程过分强调实践时,却常常忽略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如在环境布置的实践活动中,内容往往脱离实际教育环境的需要,侧重于模仿和重复,缺乏创新性。

(三)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单一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上。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评价观念,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等重要因素。同时,评价主要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参与权和话语权。这种单向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能力,也限制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评价内容往往脱离实际的教育环境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导致评价结果可能失去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以满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了确保教育教学活动与就业紧密相连,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教学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工作场所需求。教学内容应关注幼儿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强其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复杂情境的能力。此外,课程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教育观念、环境意识以及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并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教师应根据就业市场的具体需求,设计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注重技能的实际应用。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旨在打造一个既重视理论也强调实践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出能够高效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且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扎实学前教育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

(二)以学生为中心

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人兴趣,制订更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策略。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此外,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自由选择,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这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在“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重点工作之一是构建和完善一个全面且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为此,教学改革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而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表现机会并收集更多全面的评价信息。改革还着重于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即过去主要由教师单方面进行的评价,转而重视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同伴及教师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参与性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主性,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促进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教师应明确评价的目标与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来最大化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同时关注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此外,教师需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倡导学生参与到评价结果的解读和分析中,帮助他们识别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结语

面对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亟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作为核心课程,其改革不仅关乎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涉及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革新,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蒙蒙.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4,6(01):4-6.

[2] 田娟,马晓晶.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课堂参与度的关系研究[J]. 心理月刊,2023(14):68-70.

[3] 卞红梅.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改革研究[J]. 教师,2022(09):12-14.

2023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现状及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