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2024-11-05黄建伟王文瑞龙润湘

电脑迷 2024年10期

【摘 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日益成熟。文章对当前学者们关于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梳理,按照研究视角、研究区域和研究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和总结,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评价

一、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教育阶段,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愈发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日益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0%起,这一比例持续提升,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1.6%。文章旨在对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帮助研究者探寻未来的研究方向,使学术研究更具针对性,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意见。

(二)概念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定义,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尽管高等教育已有明确的定义,但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且国内外相关文献中也很少直接探讨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李金昌认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这五个部分来构建。

(三)研究意义

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促进评价体系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为当前的高等教育提供评价体系的标准和规范,进而推动行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也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对学生、学校、国家等各个参与主体都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从学生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更符合时代与国家需要的内容,使自己的能力更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从学校角度来看,建设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规划学校的教育体系布局,促进国家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加规范完善,为国家培养更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具体而言,在中国知网上以“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为主题进行了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2月28日。接下来,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筛选,选择文献来源为“学术期刊”,排除了学位论文、报纸、会议等来源不符的文献,共计得到200余篇。最后,按照研究内容一致的原则,对这200余篇文献进行了再次筛选。

三、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一)按研究视角划分

按照研究视角划分,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学生视角类、教师视角类和高校视角类(如表1所示)。

第一,学生视角类研究。罗英姿、陈尔东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构建了体现人与环境匹配理念的职业发展评价体系;张东明等学者运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施咏清、杨晓江则运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4年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因此,在学生视角上,学者们倾向于运用多种方法得出能力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利用这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教师视角类研究。龚美君、杨小敏运用归纳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从教师访学设计、访学过程、访学成果三个不同阶段,设计出了高校教师出国访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胡丽园则引入教师胜任力的评价理论及评价方式,旨在促进高校教师的胜任力提高及其职业发展。因此,在教师视角上,学者们倾向于通过教师的实际行为与职业特点,设计出教师素质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这些体系来促进高校教师群体的能力发展。

第三,高校视角类研究。祝木伟、赵琛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实训基地实际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黄文祥、顾永安在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的主要组成要素,并初步构建了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因此,在高校视角上,学者们倾向于从高校自身和高校对外这两个角度,分析高校的管理水平,并以此得出的结论为纲,旨在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

(二)按研究内容划分

本研究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职业教育、应用型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国际化教育、竞争力与跨行业融合五大领域(如表2所示)。

第一,职业教育研究。胡维芳、翟友华利用已有的理论模型,运用因素分析法、专家排序法等,建立起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特点的专业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祝木伟、赵琛以徐州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训基地的实际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第二,大学教育研究。这一领域又可以具体分为应用型大学和大学师生这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应用型大学研究方面,陈益刚等学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总结剖析了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冯强、田博文综合国内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多年航海类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提出了构建航海类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大学师生研究方面,罗英姿、陈尔东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构建了体现人与环境匹配理念的职业发展评价体系;张东明等学者运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龚美君、杨小敏从教师访学设计、访学过程、访学成果三个不同阶段,设计出了高校教师出国访学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国际化教育研究。黄文祥、顾永安在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明确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的主要组成要素,并初步构建了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周泓、潘芳芳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及教育国际化相关理论,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

第四,竞争力与评价体系研究。胡丽园引入教师胜任力的评价理论及评价方式,旨在促进高校教师的胜任力提高及其职业发展;徐天伟等学者以云南省为例,围绕指标选取、数据处理构建出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云南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第五,跨行业融合。这一部分又分为经济领域与信息化领域两大部分。在经济领域,刘恩峰、刘红梅探究了英国高教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国内高校的经费使用提供了借鉴;刘晓凤探索了巴西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了解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使得高等教育资金的使用绩效得到了提升。在信息化领域,李志河等学者基于成熟度模型理论和准确度理论,构建了能较好适应教育信息化2.0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温雪梅运用改良的德尔菲指标权重法,对远程高等教育的教师能力进行研究,构建出了远程高等教育教师能力评价体系。

四、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总结,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愈发深入且日益受到关注,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深入的地方。

一是有部分领域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倾向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竞争力与跨行业融合等方面,职业教育等通过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然而,学者们对应用型大学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应用型大学指标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目前学者们所做的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演进过程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对评价体系和高等教育相关政策之间的结合还有待完善。虽然对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已有研究,但在把握参与国际化教育竞争和政策制定方面仍缺乏主动性。

三是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国家对应用型大学建设关注度的提高,培养高质量人才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完善且贴近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趋势。

为此,对未来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以下展望:研究应贴近实际,注重研究的实际效果。现有的应用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对指标的选择落后于实践教学基地发展的问题,理论研究现状尚不足以支撑目前的行业实践需要。因此,未来本领域的研究应受到国家、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重视,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与教育水平去探寻更具实践意义的应用型大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指标评价体系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当前研究虽逐步深入但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应用型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存在空白。未来研究应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结合国家政策与行业需求,探索更为完善且具有实践意义的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耕. 高等全日制学校教育成本计算问题的探讨[J]. 会计研究,1988(03):18-23.

[2] 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研究,2019(01):4-14.

[3] 罗英姿,陈尔东. 基于人与环境匹配理论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3):70-78.

[4] 张东明,李亚东,黄宏伟. 面向一流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初探: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2):60-67.

[5] 施咏清,杨晓江. 中国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东南学术,2017(05):226-231.

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外比较研究”(课题编号:JK202307);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发展专项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F2023F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