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究
2024-11-05钟铮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丰富了高等学府在智能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方面的新理念,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机遇与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为建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及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刻不容缓的是要追寻与人工智能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人才培育新策略,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各大高校须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领域发展以及教师队伍构建等多维度入手,致力于研讨和改进智能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旨在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内的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 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初露锋芒以来,该领域已经由早期的计算智能演进至当下的感性智能研究阶段。正值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的历史契机,国家层面体现出对此的高度重视与前瞻布局,于2018年由教育部门颁布了对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规划,同年还出台了相关创新行动计划。这些规划与行动计划的发布,旨在催促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科技革命大潮中奋勇争先,以多种创新举措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筑牢国家安全防线,进一步强调了作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示范先锋的高校,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这对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一、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重要意义
当前,伴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从国家战略到产业变革,从应用探索到规范引导,人工智能不仅主导了这场科技革命,还引领了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推动着社会向智能化的未来迈进。在此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深刻变革,这不仅预示着技术的飞跃,还为信息通信、智能制造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机遇。各国政府亦纷纷布局,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竞相开展政策支持,力图掌握科技革命的主导权。
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加速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强国梦想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将成为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还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尤其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科技竞争尤为激烈,加快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在复杂国际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确保国家安全的必要之举。然而,面对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培育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现行教育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未能及时跟上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导致学生在相关技术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其次,人工智能岗位对工作经验的高要求使得多数从业人员难以满足需求,特定技术方向和岗位上的人才短缺状况尤为严峻。在应用开发、实用技术等领域,急需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预测,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面临的人才缺口问题将进一步凸显,预计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
二、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现状
在各级政策的促进与支持下,我国高等院校在推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硕果累累。多年来,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懈探索人工智能教育之路,学院与专业框架不断完善,教师团队建设显著增强,学术成果丰硕,令世界瞩目。诸多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与国务院的指示,纷纷筹建人工智能学院。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学术机构,通过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瞄准此领域内的先进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研发。至2021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均开设了此类学术机构,以策略性支援人工智能的新一轮发展。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信息和自动化的需求,我国各高等教育院校都在积极地开拓和整合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学科。2018年,教育部将人工智能专业纳入本科教育体系,首批35所学校获认可权限开设相关学科。多达79个专业方向,均以计算机技术、控制论、软件工程为基础,渗透人工智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科研领域屡获佳绩,各项成果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专门性需求,我国高校拓宽师资团队建设途径,一从国外引才,二从跨领域荟萃精英。多项政策激励海归学者与产业领军人物打造团队,推动教育与研究发展。多专业领域专家学者转变为人工智能教育者,与产业界及社会培训机构联手,促进产业人才规模化培养。
随着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的理论与实践上双线并进。一方面,理论研究上居全球领先地位,多领域理论体系成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雄厚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应用成果也广泛渗透至各个领域,如智能语音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当中,并给现代人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三、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须进一步优化
我国在培育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才方面,仍需深化学科架构与专业布局的策略。在高等教育层面,相关学科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涵盖人工智能特质的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之下推进人才培养计划。然而,这一政策导向型的培育机制往往缺失对该技术发展及应用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首先,大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尚显不足,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还是教学资料开发等方面,均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次。其次,高等院校在提供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和研究资源共享方面还有待增强,尤其是对大学生开放的科普服务平台需进一步扩展。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不断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传统行业,或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等问题。其中,与行业机构的合作相对有限,这将限制人工智能成果转化,并影响其成为新兴产业,对人工智能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人工智能领域专业设置须进一步完善
在多种学科融合与复杂化的环境下,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目标与策略呈现出模糊状态,面对诸多挑战,如方案定位、课程内容及管理上的困顿。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在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时,其理念需要进一步革新。有效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精准的培养方案,而当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尚显不足,缺乏针对性地塑造。其一,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认识不足。在课程结构和内容设计时,大多数院校没有对人工智能学科的交叉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实践教学与特色教学的有机融合,因而无法适应现代人工智能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其二,人工智能教学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市场环境要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才市场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AI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及时跟进,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实践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此外,在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方向上,有关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但在学科建设的定位、规范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欠缺。一些高校教学、研究、管理较为滞后,因此缺乏完善的管理与保障制度,在教学工作中也缺少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对人工智能专业监管力度有限,容易直接造成专业建设组织架构不完善,或出现机构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清等现实问题。
(三)人工智能领域师资力量须加大投入力度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工智能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但从其实际发展来看,教育投入与学生人数激增的状况并不对等,因此很难适应该领域的发展需求。师资团队匮乏俨然成为人工智能专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是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基础,但面对人才市场的吸引力,不少教师被商界以高薪聘走,导致高校师资队伍捉襟见肘。另一方面,那些同时在企业兼任职务的专家因工作繁忙缺乏参与大学内人工智能创新的动力,由此导致科学的学科架构和系统性教程的开发得不到重视,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书面教育模式之上,教学成果逐渐受限。
四、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为了有效培养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学科领域的构建工作是关键策略。该工作需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并符合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逻辑性、协调性、实用性原则,以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支撑未来科技的发现与发展,高等学府需合理规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并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严格管理和完善,以确保从本科到博士研究阶段对人工智能知识的深入学习。高校也应把握产业融合的契机,开展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专业课程,促进人工智能与基础学科的结合,构建科普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工智能人才。
高等学府还须致力于完善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支持机制。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推动关键技术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是实现创新突破的关键。高校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更好地满足市场要求,保证科技成果能成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完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
为推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相关行动计划,推动我国教育体系中人工智能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培养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石。自2019年起,开设该领域的高校数量逐年攀升,显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蓬勃发展及其对应用型人才系统培养的重要性。根据我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21年年底,已有345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教育。
各高校应遵循培养方针,承接国家战略规划,确立人工智能专业的培育理念。由于其跨学科交融的特性,人工智能教育需整合不同学科资源,校正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构筑学科交叉与协同,将人工智能理念贯穿至通讯、机械、控制、微电子材料等领域,增进学科间连通与创新。同时,应依照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计,明晰专业方向,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探究热情。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加强教师团队的构建变得极为重要。尽管中国在该领域教学队伍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进展,但未来的道路上仍需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新的经验,以便为人才培养事业奉献力量。因此,迫切需求打造一支能迎合智能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数字教师团队。为了将中国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的重镇,聚集具备高额理论和技术经验的教师队伍尤为关键。对此,教师在大数据时代需兼具“源生教育”意识,因为只有掌握了源头的理论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南,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必须在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持续进步,深入理解学科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从而增强教学和传播知识的专业能力。
首先,教师应热心参与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批判思维、跨界和协作能力方面的表现力。其次,教师应关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具体而言,教师的教学理念需与人工智能发展同频,抛弃陈旧观念,及时拥抱新知,努力提升教学品质。此外,教师要勤于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紧跟时代脉搏,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教师还应勇于改变工作风格,为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付出心力,从而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工作添砖加瓦。最终,教育者应从以“教”为中心的模式转向重视“学”的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语
跨越新时代的门槛,社会正处于人工智能的浪潮之巅。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迫切需要着眼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系统培养。此过程中,既要倚重事实的真实性,又要强调视野的未来性。应以密切配合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育的现状,同时主动承担起推进我国人工智能大局的战略服务,确保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既具有连贯性也不乏创造性,以便持续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罗朝宣. 未来学习空间创建:从创新人才培养出发的校本探索[J]. 中小学管理,2018(04):13-15.
[2] 黄河燕.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2):20-25.
[3] 鲍泓. 智行合一深学笃用: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综合改革的思考[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6,30(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