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减负提质的策略
2024-11-05何生国齐珺美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释放学生的天性和活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日渐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数学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重点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减负提质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减负提质;“双减”背景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提质的意义
小学数学减负提质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减负提质力求将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设计作业等途径,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改变教师的主导思维,让数学教育成果真正惠及学生。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减负提质力求采用开放式、启发性的引导模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运转和创新思考,扭转传统数学课堂上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主导轻自主的模式,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再次,减负提质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这种目标引领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创新家校共育模式,整合数学教育资源,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反思的问题
填鸭式、被动式的学习模式既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也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听课负担、复习负担和考试负担。教师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树立人本意识,关注学生发展,剔除过难、过繁和核心素养无关的知识和内容,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让数学课堂增加魅力,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作业成为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必须对传统数学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如教师主导学生作业、作业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等,应让数学作业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强化应用能力。另外,如何构建基于“双减”政策的全新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教师持续探索。必须改变旧有评价模式,将重综合素养而不e6pLM9hBaIHEpVgvyZAbBQ==仅仅是分数和成绩的评价原则渗透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现减负提质的策略
(一)渗透全面发展目标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涉及各个领域和学科。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减负为提质创造前提和基础,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成长和进步,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综合价值,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渗透其中,让数学教育行稳致远。例如,在教学小数之前,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放在小数读法、算法的学习上,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真正有所收获。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摒弃做题思维,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借助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不同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同的,全面发展目标也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现实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人本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双减”政策的成果。
(二)纠正传统教育理念
新课标主张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双减”政策更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诉求出发,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兴趣和能力,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抵触心理和畏难心理。一切以学生为主配置数学教学内容、安排数学作业,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反馈做出教学计划和手段的调整,进而达到提质的效果。教师要树立平等观念,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成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力争把学生的学习依赖行为扭转过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围绕不懂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向教师和同学请教。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听课针对性、提高听课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可以把教师主导的作业设计变为学生自主参与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能力设计更加契合自身的数学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效果。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组长为组员设计作业,优等生为后进生设计作业等,通过下放作业设计“权力”,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创新数学教育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在数学教育中,死记硬背公式定理不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多提问、多启发、多交流,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学习环境,避免灌输和说教给学生造成的学习压力和紧张心理。例如,在圆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而是应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圆形面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向学生提问,如:“直接求圆形面积面临哪些问题”“是否可以把圆形转化成其他图形,比如长方形”“圆形和扇形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扇形是否可以成为连接圆形和长方形的桥梁”“由扇形组合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否等同于圆形的面积”等。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进入自主探索和求解的过程中,最终成功推导出圆形面积公式。
2. 游戏化教学
把游戏引入数学教学,既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营造减负提质的学习环境。当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时,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亲身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克服学习紧张心理,并获得应有的学习收获。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游戏的教学内容很多,如:在数的认知中可以融入扑克牌游戏;在正方体学习中可以融入魔方游戏等。此外,寻宝游戏、猜谜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以满足学生对数学课堂的诉求和期待。以角色扮演游戏为例,在方向和位置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扮演骑手,教师扮演顾客。学生自己设计最短送货路线,把“顾客”从网上购买的鲜花、外卖、文具等送给老师。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数学学习变得精彩纷呈。
3. 多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育创造了无限的空间。一方面,图片和视频等网络资源可以有效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创造视听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另一方面,云课堂、数学讲座、数学家纪录片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并激发学生的人生理想。此外,便捷、即时的网络互动平台可以为学生对话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可以围绕数学问题在群里展开讨论和辨析,活跃大脑思维、增强学习共识并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比如借助电子邮箱进行小组作业设计;借助电子思维导图促进数学复习;借助电子游戏(如找不同、推箱子、俄罗斯方块、数独等)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算水平;借助于在线学习软件检测自己的数学学习盲区、发现知识短板并促进自主改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并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技术水平。
(四)丰富数学作业形式
1. 贴近生活
生活即教育。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必须贴近生活,通过融入生活场景、生活素材和生活活动,纠正以课后习题和数学试卷为主的作业形式。学生应借助数学知识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份购物作业,要求学生去附近的超市购物,体验小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存在,并能正确读出小数,会计算简单的加减法。学生可以拍摄自己的购物小票,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购物经历,并举出一些具体的小数运用案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很多数学知识都来自生活。作为教师,要在数学作业中体现生活化元素,同时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避免把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生活内容体现在作业中,以免加重学生的畏难心理。
2. 注重实践
实践性和实用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但传统的数学课堂忽视了这一点,很少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数学知识的转化,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把传统的书面作业转变为动手实践操作类型的作业。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制作小木桌的作业,学生需要利用生活材料和工具,在家长的辅助下制作一张小木桌。通过亲身实践和操作,学生可以认识长、宽、高等几何要素在小木桌中的具体表现,使数学知识形象化、立体化。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主设计实践性作业,包括制作魔方、制作统计图、制作方位地图等,让每一位学生发挥各自的才华。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动力。
3. 着眼未来
“双减”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既要关注当前,也要放眼长远,立足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应把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作为重要任务,使数学作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例如,在统计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社区人口数据,包括新生儿数据、老龄化数据等。通过统计图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学生既能获得数据意识和运算能力的提升,也能强化交际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更加了解人口问题。今天的小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作业中多设计一些社会调查、人物访谈、数学讲座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智慧和才干,保障作业的高效完成。
4. 打造全新评价体系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要打造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减负提质为方向,改变传统以分数为评断依据的单一化评价体系。通过丰富评价内容和手段,使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和准确,更契合“双减”要求。在评价目标上,要把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在评价事项上,要把作业评价放在显著位置,通过作业评价反思课堂教学、了解学生数学基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评价方法上要强化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测验外,还需要重视口头评价、线上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等在构建完整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方向、发现学生的不足。特别是在激励学生的发展动力方面,评价的作用不可或缺。优等生可以通过激励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勇气;后进生也可以通过正面评价增强学习自信,保障听课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5. 适应“双减”政策要求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那些习惯灌输和主导教学的教师,他们需要经历一个适应过程。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全面理解“双减”政策的深远意义,并通过评比和考核激发教师的实践动力。同时,教师也应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准确把握“双减”的方向,通过更新观念和改进方法,确保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然而,一些教师对“减负提质”存在误解,如认为减负与提质不可兼得,或担心减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甚至认为追求教学形式的趣味和新颖会损害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些思想上的误区影响了“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因此,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减负和提质的关系:减负是手段,旨在剔除阻碍学生综合发展的低效内容和守旧方法;提质是目标,要求将成绩提升和能力提升相结合,教师既不应故步自封,也不应为了减负而减负。
参考文献:
[1] 刘筱晴.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讨[J]. 小学生:上旬刊,2023(11):46-48.
[2] 梁富霞.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优化设计策略[J]. 文理导航:中旬,2023(12):16-18.
[3] 马莹. “双减”政策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活动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3(43):118-121.
[4] 高晓艳. 试论“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63-65.
甘肃省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W〔2023〕GH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