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析

2024-11-05苟京源

电脑迷 2024年10期

【摘 要】 数学概念在数学的整体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数学概念具有特殊性,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研究,有效降低数学概念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快速、主动地理解这些概念,并逐渐喜欢上数学课堂。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数学某些知识点教学为例,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以及影响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分析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并提出了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概念;数学学习

数学概念揭示数学领域中的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共同特征,因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要想灵活地应用各种数学知识,就必须先掌握这些数学概念。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维的前提。许多数学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且受其年龄和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对数学概念教学进行有效优化,不断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直观性。一般而言,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大多以描述式的形式呈现,且通常与学生已了解的实际事例或知识经验相关,因此可以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自然数、整数、加法、减法的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些概念。

第二,阶段性。即数学概念的难度会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从中年级开始,学生逐渐开始学习定义式等数学概念,但这些定义式也是比较初步的。与此同时,由于一些数学概念的抽象性,许多教材并没有给出严格的概念定义,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第三,关联性。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新概念往往与以往学过的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之前,如果学生之前对圆、半径、平方、圆周率等概念没有深入的了解,那么他们可能无法很好地学习圆的面积。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学概念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

二、影响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

(一)认知结构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往往要依靠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经验。他们原本的认知结构直接决定了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因数和倍数”概念为例,这两个概念是建立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在之前的除法学习中对整除、余数等概念模糊不清,那么他们在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也很容易出现思维混乱,无法正确解读数学概念。

(二)概括能力

数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对客观实际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的一种反映。许多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十分考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概括能力。以“体积”概念为例,教材中的体积概念表述为“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为物体的体积”。此时,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或生活经验,他们就很难理解体积的真正含义,甚至可能将这一概念与物体的表面积、容器容积等概念混淆。

(三)语言表述和理解能力

数学概念是借助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而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数学概念表达不仅拗口,还容易被记混。比如“圆的半径”概念,部分语言表述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将其说成“圆心和圆上的距离叫作圆的半径”,而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圆的半径”。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加之其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因此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同时,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能够发现数学学习的规律,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并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喜欢上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应遵循启发性的原则,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接触数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的讲授时,应充分遵循趣味性的原则,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并有效掌握数学概念,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多元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类型多种多样,知识学习目标、难度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讲授不同的数学概念时,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数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多元性的原则,尽可能地丰富数学概念的讲授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风格,让学生体验多彩的数学课堂。

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参与热情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较强,尤其是在遇到探讨性较强的问题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参与进来,进行独立思考或合作探讨,并得出相应的答案或结论,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较强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应积极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这些问题要具有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深度思考或讨论能够得出与数学概念有关的一些结论,或者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还能使其对数学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加法与减法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采取各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提出第一个问题:假设我校三年级刚刚开展完一次捐书活动,三年一班捐出了118本,三年二班捐出了104本,三年三班捐出了95本,请问三年一班比二班和三班各多捐了多少本?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其对减法产生初步概念。接着,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三年级一共捐出了多少本书?这一计算需要学生进行三个数的连加,更加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也能强化其对加法概念的理解。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计算完成后可以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互相检验,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适当增加问题难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将本校四年级的捐书情况展示出来,分别展示四年级三个班级的捐书数量,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如“哪一年级的捐书数量最多”,并进行加法、减法的运算,在实际运算中掌握加减法的概念。问题创设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减法和加法的定义,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在回答了一系列的情境问题之后,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同时,今后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这种教学情境,进行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已经广泛地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这种现代教育手段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其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能够使知识以更加直观、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更快速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收集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从而拓宽学生所学知识的领域,提高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概念时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概念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激发其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改变其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这对其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将小数的概念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小数概念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展示奥运会等一些盛大运动赛事上田径运动员进行百米冲刺的场景,并展示获胜者的最终成绩,如运动员的跑步成绩是13秒56,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呢”,进而引入小数这一概念。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屏幕上展示三家文具店的同类产品的不同价格,如一个笔记本在三家文具店的价格分别是1.8元、2.5元、3.5元,让学生比较哪个笔记本的价格更便宜。这时,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得出结论,即第一家文具店的笔记本更便宜。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其进行小数的运算,计算几个笔记本之间的差价,相信许多学生都能够通过口算得出得数。最后,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为其布置一项课后任务,让其将家中最近一次的超市购物小票中的带有小数价格的商品进行总数计算,强化小数计算能力。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小数概念的讲解,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其自然而然地掌握相关概念,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现一些数学概念。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降低概念理解难度

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概念都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着很大的联系。可以说,无论是哪一学科,其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是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们将这些生活经验有效地转化为了书本知识,让人们能够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建立起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进行一些数学概念的讲解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他们对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进而降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更快地掌握数学概念,同时,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

例如,在学习周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作为教具,如树叶、相框、格尺等等,或者学生的文具盒、教材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了解周长概念的辅助工具。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这些教具中的一种,并将其放在一张白纸上,拿起笔描出这些物体的边线,描绘完成后再将这些物体放在一边,然后观察所勾勒出的形状,向学生讲授画笔所勾勒出的边线的整体长度即图形的周长。其次,可以让学生拿出格尺来测量这些图形各条边的边长,进而计算出图形的周长。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室,找到能够进行周长计算的物体,一起合作完成周长的计算。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随机找出家中的一些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物体,运用一些测量工具测出这些物体的每条边的边长,然后计算周长。同时,要将此物体的形状画到本子上,标明每条边的长度,并在旁边写明物体的周长计算过程。相信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概念运用,能够有效降低概念的理解难度,并促使学生灵活地应用该概念。

(四)丰富概念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从生理方面而言,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敢想、敢做的发展阶段。从心理方面而言,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且思维比较活跃。因此,过于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很难引起其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的开展形式,力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也就是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通过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较为直接的经验或体会。相信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喜欢上这种生动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学习时间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钟表,如挂钟、手表、闹钟等,在课上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钟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们能够发现这些钟表都有3个指针,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时针、分针、秒针的定义以及不同的指针转动一圈分别代表多长时间,使学生对时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掌握。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制作一个简易的钟表模型,使用白纸、碳素笔、剪刀等工具,在白纸上标记1~12的数字,并安装上能够用手调节的指针,这样学生们既能了解钟表的构造,又能通过转动指针来了解时间的长度。最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上几个不同的时间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简易钟表上快速调出对应的时间,以巩固时间概念。通过这种生动的数学概念讲解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其思维与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五、结语

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教师要想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必须遵循启发性、趣味性、多元性等原则。同时,通过创设多种问题情境、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概念教学形式等多种途径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正确、灵活地掌握数学概念,从而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力群. 浅析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因素[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4):14.

[2] 仇优. 浅析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三步策略[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22):68-69.

[3] 郑秋霞.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0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