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2024-11-05庄晓芳
【摘 要】 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基于此,针对当前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而阻碍科学教育工作的现状,文章从科学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入手,梳理了我国的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包括实物设施类科技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资源和社区科学教育资源。文章重点探讨了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及其潜力的途径和方向,包括加强基础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实物设施资源的合作,邀请科技工作者开展讲座交流,加速高端科技资源的科普化进程,以及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等,旨在为更加深入推进我国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学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科学设施;科学普及
一、科学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为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科学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顶层建构。从科学教育实践的角度看,科学教育资源可以看作是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各种条件、环境的总称,这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料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如时间、信息、班级人际关系、组织文化氛围等无形资源。从资源来源看,科学教育资源可分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校园科学教育资源和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本文主要论述社会性有形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迅速增强,我国各类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也极大地丰富起来。例如,各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野外研究站、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大科学设施,这些都属于专业性科学教育资源。其实,还有更加贴近公众生活的科学教育资源,如各类植物园、动物园、医院等。另一方面是科学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上述有形科学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如高校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研究机构的研究员等,他们的职责范围也包含科学教育。
虽然我国科学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仍然存在不足,潜力巨大。因此,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科学教育资源,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
二、我国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现状
(一)实物设施类科技教育资源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35个已建成并投入运行,部分设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构成我国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例如,贵州的“中国天眼”望远镜,作为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灵敏度最高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反射面面积相当于约30个标准足球场,已监测到超过890颗脉冲星。国家野外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并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体系已有167个野外站实现联网,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布局。此外,中国科学院系统历经70余年建立了近300个野外观测研究台站,涵盖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也均设有各自的野外站体系。截至2022年末,我国共有53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运行,19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管理,以及160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212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除了这些国家级科研基地和平台,科技馆、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大型农业设施、医院、植物园、动物园等更贴近大众生活的设施,也是我国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科学教育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为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发展乃至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师资力量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专任教师约有200万人,其中包括约25万教授、56万副教授和71万讲师,另有在校研究生365万人。此外,我国各类研发人员数量已达635万人,稳居世界第一。各大医院的各级医师、科技馆讲解员、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动植物园的技术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专家等,也具备为科学教育出力的能力和责任。然而,据了解,大部分人员的科学教育职责和功能远未得到充分的开发。许多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甚至终生未涉足科学教育,这主要因为其所在单位未赋予其科学教育任务,而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又未充分重视这些科学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或者缺乏沟通合作的渠道。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缺乏相关的引导、激励机制,未出台相关强制性制度,也未将科学教育职责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挂钩。
(三)社区科学教育资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区资源涵盖幼儿所在地区和邻近地区中一切可被利用的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资源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包括社区内的管理者、企事业人士、专家学者等,他们是社区教育资源的“生命载体”,是幼儿园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力量。社会组织资源指当地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社会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等。自然资源则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有些社区资源,如博物馆,能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物和现象的科学内容。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应遵循就近、低成本、科学性和趣味性原则。例如,农村幼儿园尽管自身条件有限,但附近的山林、草场等均可作为活动场地,当地生长的动植物也可用作科学教育活动素材,成为幼儿园教学的生动教材。乡土资源可以补充和拓展科学教育内容,为科学教育赋能助力。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的潜力
(一)加强基础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实物设施资源的合作
为充分利用我国潜在的科学教育资源,幼儿园和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应努力加强与本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级重点实验室、野外观测台站、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植物园等专业机构的合作,以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方面,多数具有科研功能的机构都兼具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职能和义务。但这些机构的科研人员大多以本职的科研和管理任务为中心开展工作,较少开展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幼儿园和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又苦于没有沟通渠道,无法接触更多科教资源;或者满足于低水平大众化的科学教育设计,而没有进行科学教育高水平的努力。
为了有效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和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应主动与高端科学教育资源沟通联络,并通过设立科学教育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幼儿科学教育的常态化、组织化、制度化实施。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野外台站、自然保护区等高端科学教育资源所在机构也应积极履行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职责,主动了解幼儿园和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对科学教育的需求,根据自身条件对科学教育相关的设施和环境进行适当修整,并组织相关人员形成专门的科学教育工作组,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加正规化、系列化、规范化。
(二)邀请科技工作者到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讲座和交流
幼儿园和中小学等基础教育机构可通过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和野外观测站、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医院等机构的科研或技术人员为幼儿进行科普讲座、答疑解惑。一方面,主讲人应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对科学现象、科学事物进行讲解,并适时向幼儿发问,同时鼓励幼儿提问,启发幼儿思维和好奇心,逐渐培养幼儿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全面提升其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主讲人可以向基础教育机构教师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研进展,丰富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知识储备,提高其科学教育能力。同时通过入校和入园交流,主讲人可以更好地了解科学教育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需求。
(三)加速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
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加强我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关于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例如,2006年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2007年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的若干意见》,对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作了详细部署和安排。打造系统、全面和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需要调动各类资源。例如,中国科学院支持的科普研学路线以所属野外观测台站为中心进行设计,充分利用丰富的科学资源,适当联动周边特色乡土资源,积极服务当地中小学科学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还大力实施“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推动科技资源向科学教育资源转化。此外,公众科学日、科学节、跨年科学演讲等品牌科普活动,充分运用听、看、做、玩、演、写、赛等形式服务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教育共性需求和个性化要求。
然而,实际工作中仍然有很多科研成果、国之重器“养在深闺无人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虽规定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向公众开放科普资源的相关条款,但没有针对相应的制度予以细化。因此,建议在科普活动专章中增加设立全国科技开放日的条款,将每年5月份第三个星期六定为全国科技开放日。政府投资建设的科普基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具有科普功能、非涉密的实验室等科技场所和设施,在开放日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
(四)从国家高度对科学教育加强顶层设计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我国应从国家高度对新时代的科学教育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来规范化我国的科学教育。这种顶层设计可能需要教育、科研、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多部门联动才能实施。例如,应将科学教育作为必需项目纳入高校、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与论文、专著、科研项目等并列;幼儿园和中小学及其科学教育责任教师的绩效评价也应包括对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及其成效等。2023年新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增设了科普活动、科普人员专章,内容比较全面,但总体上还是侧重于“管”的层面。科普是“事业”、是“责任”,然而,做好事业需要强大“动力”,勇担责任也需持续“激励”。为强化激励保障,推动科技人员“自觉参与”科普工作,建议在立法中予以强化。如在科普人员专章中明确科普人员的定义及其权利;建立科普职称序列,完善科普从业者的职业上升通道,鼓励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聘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对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科普工作的时间计入工作量,并允许获得相应的报酬;建议科普活动情况可作为项目评价的内容在项目验收时予以认定。同时,对企业从事科普予以税收优惠,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
四、结语
就科学教育而言,要引导全社会形成“大科学教育”的观念,强化校外科学教育的多方协同,有效盘活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科学教育涵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科学教育场馆、实践基地、人才项目等相关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因此,这需要政府、学校、科研机构和家庭等多方联动,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校外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对校外教育资源的规范和监督。学校应加大“引进来”的力度,加强与校外科学教育场所、单位的合作,以便让学生享受更多优质的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科研机构应多走向校园,多向学生群体开放;同时,也应为校外科学教育的标准制定、政策开发、评估工具提供指导。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应推动科学教育社会课堂阵地的集群构建,构筑起“社会大课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大科学装置、野外观测台站、重点实验室、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国家公园、青少年宫、工农企业等都应作为科学教育的主体,真正承担起科学教育的责任,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孙友鹏. 全面推进新时代基础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4,10(01):7-15.
[2] 马林. 试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的类型和功能[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05):89-91.
[3] 季慧,张财,付雷,等. 国家级科研院所开展科普研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科学探索系列活动为例[J]. 科技传播,2023,15(04):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