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如烟往事未如烟
2024-11-05段华
我的书房俗名“六耳斋”,镇斋之宝是恩师李元洛先生的无价墨宝。
“秋水南湖美少年,如烟往事未如烟。腾蛟起凤看今日,六耳斋中听管弦。”时在己丑秋日,恩师以诗作鞭,策我奋蹄。28字记录的是40多年前的南湖珍忆,一万多天来的师恩绵长!
如果不算见面前仰慕的“仰龄”,正式接受恩师“面授”,迄今已越49年了。
当时的恩师儒雅俊朗,玉树临风,是湖南师范学院岳阳分院校园里一道流动的风景。
讲台上,恩师才华岂止横溢,简直是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凤头狮身豹尾,同学们要切记……文章的结尾,或隽永含蓄、余音绕梁,或凌空拿住、斩钉截铁……”讲到李杜放歌时,恩师更是容光焕发、气宇轩昂!他如一位金牌导游,引领我们在长安古街、成都草堂、三峡猿声中酣畅穿越,饱览万里胜景,品味千年风雅。正如余光中先生为他题写的条幅:“绣口一吐,便是半部盛唐!”岂止是半部?又何止盛唐?还有风云激荡的初唐和盛极而衰的中唐和晚唐,以及北宋的苏东坡、南宋的辛弃疾……恩师虽然带了教案,那是给教务处的“监工”们看的,其实他满腹经纶能脱口而出,只需带一支粉笔就可以。恩师的板书也堪称一绝,字迹清秀俊美,笔力之遒劲,仿佛要穿透墙壁。内容更是章法有度,重点、亮点知识有机组合,点点如引导学生深入堂奥之火把,明亮而灼热!
球场上,恩师龙行虎步,潇洒飘逸,尤其是腾空跃起定格半秒后轻舒猿臂优雅一掷,篮球呈抛物线精准入网,那一瞬间的精彩,引爆满场喝彩。观战的男生们为自己的偶像热烈鼓掌,而女生则一起为她们的男神忘情尖叫!也有个别女士不尖叫,那是因为看得发呆了。等她返回常态,恩师又秒杀一球。
掌声为技艺之精而热烈,尖叫为风度之酷而痴狂!他们所倾慕的,还有一米八的海拔所呈现的健硕、匀称和挺拔,还有那棕色眼镜框内所放射出的睿智深沉、波澜不惊的灵光!
还在入学教育的时候,我打听到恩师住在那一栋长长的平房中的一间。记得是一个隐约听得见南湖涛声的秋夜,我诚惶诚恐地叩响了恩师的房门。正是这麻起胆子的一叩,决定了我有文学相伴的幸福人生!
恩师从伏案备课的状态中,转身接待我这个才从华容农村走来的新生。“小段,坐下讲!”我羞答答地双手递上一篇青涩的“诗稿”,恩师戴上眼镜认真审阅。“看来你还有一些基础,但还是要下苦功!”
这一句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教诲,如冲锋号声在我耳边回响了四十多年!多少次遇上创作难题意欲鸣金,转念一想,退什么?恩师不是说我有一定基础吗?但是难关无法攻克,怎么办?下苦功呗!
有一天,大二中文班一位学长在食堂兴奋地告诉我,“今天课堂上,李元洛老师讲民歌写作时,把你的一首民歌作例子分析解剖,评价好高!”
那是1976年暑假,我这个社来社去的学员回到插队的华容南山搞双枪,回校后写了几首有感而发的民歌,其中湖南日报和湖南省《工农兵文艺》各发了一首。恩师举例的是后者,四句话:“百日无雨不见灾,水泵架上摩天台。抗震英雄鼓舞咱,手牵江河上山来。”想不到这一丁点收获也会让恩师如此关注,我受宠若惊,继而又暗下决心:四句太少了,下次一定要写八句以上的诗,为恩师争气!
不料接下来写的一件作品比四句还少,是班上表演的一个节目,形式是三句半。
在校时,我因创作组歌《阳光灿烂照毛田》而被地区歌舞团借调工作,毕业后被录用为该团创作员。虽然“有一点基础”,但面对专业剧团的需要,我确实“亚历山大”!怎么办?找恩师!
记得当时地区文化局正在编写一本散文集,罗石贤老师要我写一篇。我意欲推辞,恩师严厉地批评我说:“你初出茅庐,正是需要社会认可之际,你现在不仅要在创作质量上提升,更要在数量上积累!罗石贤给你机会,你只有珍惜机会,努力完成任务,除此别无选择!”
当头棒喝!面命耳提!我按恩师的吩咐,顽强攻关,不仅写成了那篇散文,还以放排炮的劲头勤思猛写,广种薄收。
1978年,我和李迪辉合作的一个独角戏剧本《再打铜锣》在《湖南群众文艺》发表,资深作家李子科以《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为题予以推介,不料惹起轩然大波,长沙市几位朋友(包括后来成为至交的“杨五六”先生)提出质疑,因此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在刊物上对《再打铜锣》进行公开讨论。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开讨论,我如临大敌,摊上大事了的学生立即去找恩师,寻求精神护佑。
“莫怕呢!讨论又不是坏事!”恩师一席话如定海神针,使我退去虚惊,洗耳恭听那长达四个月的作品讨论。
讨论结束,《湖南群众文艺》编辑部以正面肯定《再打铜锣》的思想立意和艺术特色而落定尘埃。是恩师的大将风度,帮助我挺过了文坛惊涛。
说惊涛,惊涛就到。1996年,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灾,处于江湖交汇处的岳阳首当其冲。当时我在市广电部门任职,出于职业操守,我在钱粮湖溃堤激流中抢救灾民而负伤。创口还未完全愈合,我即完成长篇报告文学《壮哉洞庭——96岳阳抗洪大写真》。翌年春,已任省作协副主席多年的恩师电话通知学生,湖南省作家协会将举办《壮哉洞庭》作品讨论会。
这当然得益于恩师的鼎力推荐!研讨会由恩师亲自主持,连会标也出自恩师手笔,铁画银钩,笔墨含情!湖南文学创作和评论界名流云集,气氛热烈,用词慷慨,本人不一一细说,唯一想说的是,为了一个天资一般、智商有限的学生的进步,恩师捧出了全部的爱心。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无私,然而恩师倾注给学生的爱,超越血缘,弥足珍贵!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余光中先生给这条容纳了国魂诗魄的历史文化名江撰写了无价的广告语!然而人们不会忘却,是我的恩师李元洛以诗评家和散文大家的独特襟怀和文化担当,最早奔波于海峡两岸,数次将余光中先生从“那头”推介到“这头”,让读者得以记住《乡愁》聆听《民歌》,感受余先生胸间那宏大的“肺活量!”
2005年端午,恩师陪同余光中先生出席龙舟故乡汨罗的国际龙舟节。当时在《岳阳晚报》当差的我,与报社副刊部主任李芳梅一道瞻仰大师风采,恩师热心地帮我们“走后门”插队,请余光中赐予“晚报声远,岳阳楼高”的墨宝。
2009年端午,屈原故乡湖北秭归邀请余光中、李元洛和流沙河三位文化名人讲学布道,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向恩师提出奢望:“请您代我向余光中先生求一幅真迹,内容为先生的《乡愁》。”
三峡大学演讲轰动了江城,记者蜂拥而至,行程争分夺秒,哪有闲暇为我挥毫?转道武汉登机的前夜,恩师硬逼着余光中先生在下榻处,一笔不苟地为学生我写下了《民歌》。
这笔厚赐,绝非大师对我一人的馈赠。余光中先生颇带魏晋风骨的雄健笔锋之力,已潇洒地透过纸背,刻在湘楚大野之上,溶于晚辈血脉之中。
恩师以身为范,教育学生如何善对他人之托。
恩师是渡船,是人梯,是蜡烛,是春蚕!为学生摆渡,助学生登高,予学生以光明和温暖。恩师更是大树,为学生遮阴挡雨,而自己却笑傲烈日风霜!
光阴荏苒,当年被誉为“北谢南李”的青年才俊,我的恩师李元洛先生虽然不再年轻,但风采依旧,帅气犹添!凭《唐诗之旅》《宋词之旅》《元曲之旅》《清诗之旅》《晚潮与落霞》和《红紫芳菲》等巨作,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雄奇瑰丽的想象、波澜壮阔的背景、清雅俊美的语境,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大散文的主将之一。恩师的《诗美学》《写给缪斯的情书》均数次再版,为诗歌创作界和学术界公认的当代经典。恩师踏遍诗山,再试宝刀,近日又推出《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在文坛和学界再卷巨澜。
支撑恩师文学成就的,是崇高的师德。蹈海劲帆旅唐宋,凌云健笔意纵横!恩师手中三寸狼毫所裹带的精气神,发乎海天襟怀所储蓄的真善美。
作者简介:段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文学创作,二级教授。与人合作和独著作品曾获金盾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近作有长篇报告文学《另一种飞翔——张超故事》《长江九歌》《问苍茫大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