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研究主题与趋势
2024-11-05范妮娜
摘要:标识系统是树立旅游景区形象、展示地区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标识系统的构建是旅游景区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以检索到的1999-2023年与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研究相关的文献为对象,对发文量、研究景区、研究主题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结果发现,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研究文献量受旅游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研究所涉及的景区类型和所属省份范围非常广泛,研究主题围绕概念与功能、标准与分类、组成要素与设计原则、研究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及构建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地域文化要素提取研究、评估与反馈机制研究、智慧标识系统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区标识系统;综述;趋势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等标识体系建设。旅游景区标识系统作为风景旅游区重要的旅游服务设施,不仅能够架构空间顺序、传递信息,协助游客在旅游景区完成旅游体验过程,还能有效地树立旅游景区的形象识别,是展示地区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总结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现有研究成果,发现新研究主题,本文梳理了1999-2023年间已发表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相关论文,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为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在新时期的实践和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通过检索“旅游景区标识系统”主题词,共检索出192 篇研究文献,发表时间分布于1999-2023年期间,剔除会议报纸类文献,最终有效研究文献共计179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并辅之以 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文献概述
据统计,2008年之前有关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研究文献较少,2009年之后研究文献量开始上升,2014年达到高峰,2021年之后趋于减少(见图1),文献量的变化趋势与旅游市场环境变化趋势直接相关。文献研究中所涉及的旅游景区,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图2),研究较多的景区所属省份主要有福建、山东、陕西、湖南等,而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上海等地则没有相关景区研究。旅游景区类型广泛,涉及自然山水、城市风光、古镇古村、历史遗迹、生态公园、红色景区、地质公园等多样化景区类型。
三、研究主题
本文通过研究文献关键词来梳理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相关论文的研究主题。借助CiteSpace 软件,统计文献关键词内容,并绘制出可视化关键词时区图(见图3)。与此同时,再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总结出6类核心研究主题,主要包括:概念与功能、标准与分类、组成要素与设计原则、研究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及构建对策。
(一)概念与功能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是由不同的旅游标识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其作用是在一定的旅游区域内,展示和传播旅游相关信息,帮助游客了解景区的服务和特色。旅游景区标识系统通过文字、符号、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景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温馨提醒和安全警示的作用。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通过提供信息来满足游客的需求,还可通过其宣传能力充分展现景区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此外,标识系统亦是景区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之一,有着独特视角表现形式的标识系统可以在游客游览景区后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其具有承载社会文化和环境美学功能。
(二)标准与分类
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多部与标识相关的标准,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系列国家标准、《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则》旅游行业标准等,对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此同时,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对标识系统的设计要求也不同。
按照不同维度,旅游景区标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功能可以划分为景点标识、游览线路标识、公共设施标识、安全警示标识;按性质可以划分为识别型、指示型、信息说明型、管理型、关怀型;按材质可以划分为天然材料制作的标识和人工合成材料制作的标识;按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自然形态、几何形态、仿生形态、意象形态;按安放位置划分为景区外部标识和景区内部标识;按安装形式划分为装嵌式、悬挂式和落地式;按人体感知途径划分为视觉传达、听觉传达、触觉传达、嗅觉传达型;按呈现状态可以划分为动态标识、静态标识;按导航模式可以划分为步骤导航型、追踪导航型、树状导航型。
(三)组成要素与设计原则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组成要素是指在景区标识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从设计角度看,包括图形、色彩、文字、造型设计以及材料选择。从应用角度看,还包括旅游景区工作人员服装形象、办公用品、解说系统、建筑外观、纪念品等要素。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要突出几项原则:一是功能性原则,可以满足识别性、解说性、延展性和服务性功能。二是目视性原则,充分体现简明、醒目、便于目视、更新的思路设计。三是审美性原则,在设计中体现实用美、和谐美、风格美和意境美。四是文化性原则,要体现精神体验、知识教育、情感传承和民族凝聚。五是地方性原则,要体现地域特色,成为本土化展示窗口。
(四)研究理论基础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包括符号学、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人机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艺术美学、物质物理学等。景区标识系统在图形和造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符号学,在借助标识系统传达旅游信息和展示地域文化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 ,借助人机工程学可以研究人体的尺度、生理、心理等对所处物理环境的需求和感觉,借助环境心理学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艺术美学可以提高标识系统设计的视觉审美,通过物质物理学研究材料和色彩,增加标识系统本身的表现力。
(五)研究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研究问题范围广泛,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规划和管理。景区标识系统缺少整体规划和规范设计,不论从形态、颜色、造型、材料等方面都缺少统一性。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重视力度不够,后期管理不力。二是解说内容不准确、不完善。标识系统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存在内容不充分、文字错漏、语句呆板、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且中英文字对照不完善,缺乏国际通用的图形标识。三是与环境不协调。标识系统的设计风格、选材与周围景致不和谐。四是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多数景区直接从生产厂家那里按模板制作标识,导致标识系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丧失了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表现。五是缺少利益相关者参与。标识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旅游者,但是目前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一般只服从景区管理者的意见,并未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在体验经济时代潮流下,需要结合参观者需求,增强参观者多方位参与和体验。六是缺少智能化。随着智慧旅游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静态标识系统受时空局限太大,无法满足游客对标识系统的需求,迫切需要将智能化的介质引入到景区导向中。七是缺乏效果评估机制。旅游景区在将标识系统建设完成后,往往“一劳永逸”,缺少对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八是景观类型差异不明显。例如,地质公园标识系统承担着展示科普及美学价值的作用;红色景区标识系统需要体现鲜明的红色文化特点;乡村旅游标识需要体现本土元素和原生态气息,但现实中不同类型景区在标识系统设计上仍然没有脱离一般景区的风格,缺少差异化。九是缺少无障碍服务标识。目前很多旅游景区的无障碍服务设施仍不完善,无法满足残障人士的旅游需求。
(六)构建对策
1. 设计理念
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过程是设计者、环境、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应运用多学科相关理论开展基础性理论研究。与此同时,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要以人为本,一方面,体现在“鲜活性”,指的是新奇、有活力、有品位、能感人的设计。另一方面,体现在“情趣化”,“情”是指人情味,考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趣”是指趣味性,能使旅游者自觉遵守景区相关规定,同时还能平添诸多趣味,提升游览乐趣。此外,还有“文化性”,在设计时要体现“形”的借用、“意”的延伸、“神”的传承。
2. 设计维度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要从辨识度因子、特色因子、符号因子、尺寸因子四个维度入手,从文化视角与设计视角对标识系统进行色、质、版、字、形的层次划分,确立景区标识系统的设计优化方向。颜色方面,不同颜色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旅游景区要根据自身的整体风格、文化内涵,构建属于自己的色彩体系。材质方面,应考虑旅游景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根据材质的质感和肌理等特征,针对不同表现形式采用不同的设计材料。符号和造型方面,可从景区的自然形象、人文景观等元素中提炼出图形符号。文字方面,不仅要借用文字的可辨性和可读性,还应根据旅游景区的地域特性,充分调动文字内涵来表达其艺术魅力。
3. 文化要素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要做到特色化,关键是要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则是地方元素,泛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流传甚广的传统图形、文字与介质,如民间艺术形式、中国传统图形等,可增加地域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当然,不同类型景区的文化要素侧重点有所不同,历史人文景区注重从建筑构件、遗址构筑物、历史文化遗产中提取文化元素。自然风光景区注重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出发提取元素。主题公园景区则偏好用吉祥物来表达独特的个性。还有的景区将人作为一道风景,对员工进行形象设计,与物质景观实体共同反映旅游形象。
4. 时代特征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智能标识系统开始出现,表现为智能通行标识、智能疏散标识、智能服务标识、智能维护管理标识等形式 ,为景区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渠道,可以更高效、精准、多层次地传递信息 。与此同时,随着夜间经济的发展,很多景区也越来越重视提高标识系统的夜间作用,使用反光或荧光材料,使标识系统在夜间也能发挥作用,或采用人工采光,如投光灯、灯箱、霓虹灯等照明方式,利用光线的明暗或局部照明产生亮度上的对比,使标识在环境中形成明显的层次区别,防止产生眩光。
5. 特殊人群
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阶层、年龄、偏好、停留时间、信息要求等,并充分研究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同时,加大无障碍游览路线指示牌的开发和使用,系统规划配备盲文、具有问答功能的电子设备等,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不同残障人群在游览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指示、引导和服务需求。
6. 管理与维护
为保障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景区标识系统评估反馈机制,包括基于游客视角的游客体验评估和基于媒介视角的解说系统有效性评估。同时,应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建立有关标识系统的更新维护管理制度,保障标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标识系统是树立旅游景区形象、展示地区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景区标识系统的构建也成为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景区类型、研究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一是发文量受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二是文献研究所涉及的景区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涉及的景区类型非常广泛。三是研究主题围绕概念与功能、标准与分类、组成要素与设计原则、研究理论基础、研究问题及构建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基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空间。
(二)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关于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研究仍相对简单,重复性较高,深入度不够,建议后续研究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相关研究涉及美学、人文学、社会学、生态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今后可在学科理论交叉研究和应用方面进一步拓展。二是地域文化要素提取研究。标识系统的特色化设计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加强对地域文化要素的挖掘、提取、设计、应用研究。三是评估与反馈机制研究。景区标识系统的构建需要根据环境变化、文化差异、受众偏好等动态优化,加强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研究。四是智慧标识系统研究。智慧旅游成为旅游行业发展新常态,智慧标识系统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志祥.基于“人—机—环境”互动的景区标识系统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9.
[2]戴佳.基于人—机—环境系统理论的旅游景区标示系统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盛非.风景区标识系统分类与特征[J].科技资讯,2006(08):175-176.
[4]马彩虹.陕西华阳景区视觉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04):66-69+75.
[5]施昀.融于景区风貌的景观标识系统设计探讨——以石狮市宝盖山景区为例[J].福建建设科技,2022(05):8-11.
[6]刘棋芳.地域文化点亮导向标识设计[J].芒种,2014(23):267-268.
[7]侯爱萍.基于地域文化感知的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探究——以罗布人村寨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4):38-41+47.
[8]李俊毅.鼓浪屿景区标识系统标准化建设[J].厦门科技,2014(03):20-23.
[9]彭聪,王瑾,陈春福.海南省A级旅游景区引导标识系统现状分析[J].管理观察,2014(19):54-56.
[10]方磊,唐德彪.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初探——以五溪文化广场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03):122-125.
[11]蔡志强.地域文化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研究,2014(01):1-5.
[12]易丽玲.旅游景区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9.
[13]刘海洲.喀斯特地貌景区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4]闫丹丹.皇帝洞生态旅游区标识系统的构成与设计[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15]林志金.园林标识系统的构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16]李健.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的系统结构及空间导航模式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1,9(01):37-39.
[17]加瑜.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在旅游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18]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06):81-84.
[19]常志坚.华清池风景名胜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0]湛红梅.旅游景区安全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福州QRmJH7PFxaBJX9Azgz+nvg==:福建农林大学,2011.
[21]张建国,潘百红,王燕.杭州西湖景区解说标识系统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04):195-200.
[22]张有德,田喜洲.风景区标识、指示系统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以长沙市旅游区为例[J].生态经济,2009(09):102-104.
[23]米澄质.旅游景点的视觉标识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09,30(06):140-142.
[24]韩琦.天水麦积山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初探[J].大众文艺,2011(22):281.
[25]张丹丹.西藏旅游景区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5.
[26]王东来,白加德,张林源,马盈.基于参观者体验的生态导视系统设计与应用——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导视系统建设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2):369-371.
[27]文琬淇,魏天刚.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智慧化初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1):86-87.
[28]张雨楠.智能视觉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研究——以北京水长城景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6(22):44.
[29]秦子晗,罗培.地学景观户外标识系统优化模式研究——以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4,34(02):315-320.
[30]毛储懿.红色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景区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9.
[31]张晓翠.生态性与艺术性:壮族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构建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4):108-111.
[32]欧阳丽莎.中国特色无障碍设计研究——以故宫无障碍设计研究项目为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2):102-105.
[33]沈真波.大连市旅顺旅游景区导引标识系统的“鲜活设计”——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白玉山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4(11):52-54.
[34]黄蓉,阚如良,陈楼.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个性化实现路径研究——以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05):614-616+642.
[35]张锐.基于眼动分析的沈阳世博园导向标识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9.
[36]覃佳明.文化传承视角下历史景区导视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2.
[37]暴向平,刘建华.内蒙古草原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原则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3):67-68.
[38]李洁,李颖.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优化设计——秦皇岛经验及特色研究[J].人民论坛,2012(23):226-227.
[39]张晓翠.基于地域性和人性化的北部湾旅游景区标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以广西防城港市簕山古渔村风景区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28-32.
[40]肇丹丹.西柏坡牡丹园旅游标识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41]王默.关于建立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的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2]王天亮.民族文化符号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6.
[43]王纪聪.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景区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44]刘棋芳.从人文关怀出发谈景区导向设计[J].艺术评论,2016(08):169-17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旅游景区标识系统文化创新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703)。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