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2024-11-05李凤鸣杨香娇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31期

摘要: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丽江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旅游地,经济发展模式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城镇化率存在一般发展关系。文章以丽江市2015-2022年数据为依据,构建丽江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般性数学模型,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分析丽江市相关数据,发现丽江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城镇化率,并且与经济发展存在一般性关系,主要与丽江市的区域位置、土地类型、人口分布等因素有关。因此丽江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正确看待,以提高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丽江市;城镇化;经济增长;少数民族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同时期要低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如我国2022年城镇化率为65.22%,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的城镇化率达到83.1%、83.14%、77.6%。对于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密切联系,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有诸位学者探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019年何黎明通过研究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2022年赵朋、胡宣挺利用GMM估计法与中介效应评估模型,通过对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不存在一定的关系,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区域位置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上述诸位学者关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丽江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丽江市探究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

一、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丽江市区域概况

丽江市是云南省下辖地级市,总面积2.06万平方千米,具体位置为东经100°25′,北纬26°86′。地势由西到东呈现为自高至低,多以林地山地为主,整体地势海拔较高,一般在2000米以上。丽江市全年季节气温差异较为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6℃~19.9℃。丽江市处于长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并处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交汇处,具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水资源。丽江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截至2022年,可耕地面积278.6189万亩,森林综合覆盖率高达72.14%,常住人口总量123.8万人,主要由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构成,农业人口较多。丽江市经济产业以高原特色农业、新型绿化工业、旅游业为主,2022年,丽江市经济生产总值为620.1亿元,农业、工业、旅游业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2%、64.3%、23.5%。

(二)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镇化研究领域通常用城镇化率表示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表示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反映出城镇人口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的推动作用。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历来已久,且研究方法多样丰富,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结合20余年实践经验,通过对近100个国家的200uKum3bHllSk+LY34gAVDFgr19Mcat1UocJBhjK0jIdg=00个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最终形成30多个变量,建立“标准结构”经济模型(如表1所示),该经济模型主要分析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而推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研究表明,众多经济学学者及相关人员通常利用公式1表示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关系:

y=a+blnx(1)

公式(1)中各元素的含义如表2所示。

北大教授周一星以130多个国家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资料为研究背景,通过资料整理、分析、验证、总结,认为可以利用公式(2)表示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y=40.55lgx-74.96(2)

公式(2)中各元素的含义如表3所示。该公式证明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对数曲线关系,是公认的能够确切反映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学模型。

丽江市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研究,利用丽江市2015-2022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建立经济模型,通过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丽江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数学关系为(如公式3):

y=3.25lnx-6.87(3)

公式(3)中各元素的含义如表4所示。

通过分析丽江市城镇化与人均GDP相关数据,以及观察城镇化率,推断丽江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对数关系,“y=3.25lnx-6.87”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丽江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并且符合一般增长规律。对比分析周一星数学模型和“y=3.25lnx-6.87”数学模型,发现两个数学模型所体现的增长速率不同。在人均GDP(美元/人)相同的情况下,丽江市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城镇化率要低于周一星城镇化率与经济增长数学模型城镇化率数值,并且丽江市城镇化率的数值差距随着人均GDP增长而变大。

部分学者认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体现为城镇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城镇人口聚集、城镇发展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并且随着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而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另一部分学者持否定观点。虽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观点多有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当一个城市或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其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水平相一致。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地域差异性。丽江市属于我国三大经济带的经济落后区,城镇化水平比我国长江地区的中部、东部的大多数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要低。但是通过对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48个市的城镇化率与人均GDP数值分析,人均GDP排名30,城镇化率排名36。可以明确丽江市人均GDP并没有在城镇化率提升方面发挥促进作用,意味着城镇化率低不影响城镇经济发展,初步说明城镇化水平发展较低并不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丽江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39.03%提高到2022年的49.26%,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丽江市城镇化率较低。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6%,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相差2.46个百分点,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差15.96个百分点。但2022年丽江市生产总值(GDP)620.1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虽然丽江市的城镇化率增长速度比全国城镇化率增长速度低,但是丽江市GDP增长率高于全国GDP增长率。进一步说明城镇化水平的高与低,并不能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意味着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联系。根据以上论述得出:对数模型可以揭示丽江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经济模型、周一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数学模型所呈现的关系并不一致。丽江市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与丽江市地理位置、发展规划、发展规律存在关联,两者之间只存在一般性关系。

二、城镇化率较低的原因解释

(一)土地类型和人口居住分布因素

土地类型和人口居住分布是导致丽江市城镇化率低的主要因素。第一,土地类型因素。据了解,丽江市区域总面积为2.06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2.3%,高原坝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7.7%,河谷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95%。通过观察丽江市土地类型占比(如图1),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96%,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8%,园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41%,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37%,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0.1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1.82%,交通运输用地占1.0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1.87%。通过观察丽江市土地类型占比可知,丽江市林地、耕地、园地和草地的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利用面积较小,反映出丽江市城镇化发展主要受到当地的地理位置的严重影响,导致丽江市城镇化发展空间较小。第二,人口居住分布因素。由于丽江市土地类型以山地为主,人口居住情况较为复杂,市级地区的人口居住分布复杂、不集中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据统计,丽江市大概有20多个少数民族(如图2),在丽江市总人口数量占比较大。少数民族居住方式与城市居住方式存在明显区别,有着独特的“杂”“散”“聚”等特点。具体表现为由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一个村落,或者由一个少数民族组成一个村落。大小不等的村落居住的地点或区域不尽相同,部分村落居住在高山上,少数村落居住在水域附近,大多数村落居住在半山腰。例如,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或者是半山区,部分村落居住在丘陵和坝区。丽江市人口居住分布交错复杂,居住在丘陵和坝口的村落呈现串珠式分布,居住在河谷的村落呈线状分布。城镇化发展的本质是某一区域人口不断聚集的过程,通过分析丽江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分布、民族特点等要素,可知丽江市人口居住情况复杂、分散、交错相间,这一特点违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导致丽江市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

(二)隐性城镇化因素

2015-2022年丽江市户籍人员变化幅度较小,主要原因是部分外来人员户口所在地仍在农村,人口统计上称之为农村人口。但农村人员饮食、活动、工作、居住等方面习惯,在一定程度已经城镇化,称为隐性城镇化。丽江市虽然已经完成大部分劳动力转移,但是已转移的劳动力人口户籍仍为农村户口,这一情况导致丽江市隐性城市化现象产生。农村人口大量涌入推动了丽江市经济发展,促进丽江市从业人员结构发生变化。

(三)旅游业发展因素

丽江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而蜚声中外,因此,旅游业成为丽江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对丽江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丽江市旅游业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没有提高城镇化率,反映出丽江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自身发展特点密切相关。丽江市自身发展:第一,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保护。丽江市旅游景色多以原始自然风景和传统人文元素为主,如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也被称为大研镇,其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具有鲜明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地域性特色,而古城保护成为影响丽江市城镇化发展显著因素。由于丽江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致丽江市旅游景观多以原始自然风景为主,如玉龙雪山、泸沽湖、黑龙潭公园等。丽江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进行了科学保护,如限制景点过度开发。虽然自然环境保护策略有效避免城市现代化造成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丽江市城市化建设,导致城镇化率低。第二,农村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由于丽江市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导致丽江市旅游业发展多以农村地区为主。丽江市农村分布情况极为分散,不利于现代化集中建设,导致丽江市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由此可见,丽江市旅游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提高。第三,旅游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丽江市旅游业促进了当地财政收入,财政相关部门授权后通过财政拨款,投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修缮交通地段,改善基础设施,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岗位,提高了丽江市就业率。同时,丽江市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当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四)丽江市经济结构单一

从经济结构角度分析,丽江市城市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丽江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业、农业、畜牧业,这些行业对科学技术和资本需求相对较低,因此丽江市目前主要吸纳了大量体力劳动人员,而对科学技术人员和高新技术产业人员的需求缺口较大,导致丽江市发展活力较低,城镇化发展效率较低。第二,由于丽江市对外资吸引力较小,导致丽江市缺乏大规模、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的加工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而这些现代化产业能够赋予城市较强的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吸引大量的高新技术人员向城市聚集。而丽江市的经济结构单一,则城市吸引力相对较低,难以吸引大量的高质量人员向丽江市转移。第三,丽江市服务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量劳动力涌向的产业。由于丽江市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导致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间接降低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表现为对数曲线关系。通过对丽江市2015-2022年统计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对数曲线关系。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受到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特点两个方面的影响,并随着不断发展而形成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以丽江市2015-2022年数据为基础建立的数学模型,虽然与周一星数学模型形式相近,但是关于城镇化率的描述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丽江市的城镇化率虽然比较低,但是丽江市的经济处于上升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全国城镇化率和丽江市城镇化率,发现2015-2022年丽江市城市化率逐年提升。2022年丽江市全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率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但是比云南省、国家的平均城市化率平均发展水平低,且随着丽江市城镇化发展推进和农业经济提升,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丽江市,导致丽江市发生隐性城市化现象。通过研究分析,丽江市城镇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与丽江市土地类型和人口居住类型有关。丽江市主要以林地、山区为主,占半数的少数民族多散居于高山、河谷、山区,不利于丽江市城镇化发展。据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丽江市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现一般性关系,可以利用对数曲线进行描述。同时,丽江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自身发展特点密切相关。丽江市在未来发展中,要以自身发展规律为主,适当进行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并结合地域资源合理进行经济建设,以提高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西琴,陈茜,张远,等.丽江市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07):142-145+153.

[2]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09):19-30.

[3]赵显洲.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09):116-121.

[4]王炳阳.加快推进丽江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论,2021(11):169-171.

[5]文伟扬,霍强,梁含嫣.云南省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计量分析[J].商业时代,2014(31):131-133.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J143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丽江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