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文化语境下广西苗族蜡染技艺的当代转化
2024-11-04袁瑾
[摘 要]苗族蜡染作为广西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虽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形式等方面的局限,难以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在“国潮”文化的推动下,这一艺术形式面临着进一步探索与创新的机遇。通过分析消费者心理,深入探讨其受欢迎的几个原因,并结合蜡染技艺的特点,探索其在“国潮”文化语境下的转化路径。
[关 键 词]国潮;广西;苗族;蜡染技艺
[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9-0042-03
文献著录格式:袁瑾.“国潮”文化语境下广西苗族蜡染技艺的当代转化[J].天工,2024(29):42-44.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国潮’文化语境下的广西苗族蜡染技艺当代转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KY0457)。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中华文明的瑰宝,希望传统手工艺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年轻人更加关注产品的使用功能,也关注产品与人如何互动,是否能引发情感共鸣。中国本土品牌在质量和性价比方面逐渐展现出优势,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面对新兴市场的不断变化,本土品牌积极与互联网时代接轨,向个性化、年轻化和亲民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是国潮兴起的必然结果。苗族蜡染是广西地区的传统非遗手工艺,通常用于苗族服饰的制作。因此探索“国潮”文化语境下广西苗族蜡染技艺的当代转化很有必要。
一、广西苗族蜡染概述
广西苗族蜡染是我国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不论是制作技艺还是纹样图案、造型、构图、色彩运用都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艺术奇葩。其中,以融水苗族枫香染、隆林苗族蜡染和南丹苗族粘膏染较为典型,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一)广西各地苗族蜡染的类别与特点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的西北部,隶属于柳州市,是全国最早设立的苗族自治县之一。蜡染作为融水苗族的一项传统工艺,亦被称为枫香染。其防染剂是将枫树脂与牛油加热混合而成,相较于传统的蜂蜡或石蜡,这种混合物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同时更柔软,黏性和韧性也更佳。融水的蜡染纹样主要由点和线构成。在绘制时,工艺师使用经过削制的竹签代替传统的蜡刀,体现了中国蜡染工艺中“点蜡”的独特之处。在融水地区,蜡染中使用的点大多呈圆形,大小一致,并且排列规则,视觉上形成一条虚线。这些虚线与画面中起到组织结构和骨骼划分作用的实线保持平行,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和谐美感。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包括苗族、彝族、仡佬族、壮族、汉族等。苗族各个分支的蜡染工艺相似,主要差异在图案和纹样上。其中,偏苗和红头苗的蜡染纹样尤为独特,如偏苗以长实线为主要特征,这些长线可达2~3米,绘制时不依赖辅助工具,主要凭个人经验。布料宽约60厘米,长实线集中在布的一半,每十条线为一组,用不同寓意的纹样分隔,另一半保持靛蓝色,形成朴素的美感。
广西南丹县的“中堡苗”粘膏防染工艺主要集中在中堡乡和月里镇。由于中堡乡的苗族人口较为集中,因此通常将这里的苗族统称为“中堡苗”。与传统的蜡染或枫香染不同,“中堡苗”采用的是粘树的粘膏与牛油调和而成的粘膏液作为防染剂,使用的比例一般为每500克粘膏加入100克牛油。染制出来的布主要用于制作各种服装。图案包括几何图案、直线造型以及回形纹等元素。在绘制图案时,妇女通常先勾勒出整个框架,然后再在框架内填充具体的细节。粘膏防染的图案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通常上色的面积较小,防染的面积相对较大。
(二)广西苗族蜡染的艺术特征
苗族蜡染纹样的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与贵州蜡染以动植物图案为主不同,广西的蜡染作品则更多地采用几何纹样。这些纹样常常通过点、线及其他几何形状来呈现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体现出强烈的秩序感与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形式追求平衡与饱满,而并不刻意强调立体感或透视效果。通过对点、线、面的简化与重组以及大小和疏密对比,展现出二维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力求构图的整体饱满和完整性。
此外,这些蜡染纹样的组合也显示出一种理想化的特征。在绘制过程中,苗族女性并不受现实客观因素的限制,而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情感需求,将需要表达的形象自由组合。她们的创作往往追求对称与统一,使画面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既繁复又不杂乱,布局有条理且富有韵律感。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审美观,也传达了苗族人民对和谐美满生活的美好期盼。
从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形象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纹样是苗族人民几百年来对生活深刻理解的反映。它们既包括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也涵盖了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充分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崇拜、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纹样不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传递出一种对和谐与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展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三)广西苗族蜡染面临的发展问题
首先,随着城市化、数字化的加快发展,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走进城市,逐渐远离了这些本应由他们传承的民族生活技艺,而且对这些技艺承载的特定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也缺乏理解。
其次,近年来,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愈发重视,但很多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大多生产供应本族内生产生活需要的产品,相关文创产品种类偏少、形式单一。虽然也会创作出一些有创新意识的作品,但影响范围很小,有的迫于生活需要甚至完全放弃了这门手艺。现在从事这一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纹样随时代变化逐渐消失,原始纹样难以寻觅,大多还是符号纹样的简单拼贴,极易产生审美疲劳,且了解这些寓意的多为年长者,沟通上也存在障碍。
最后,高校学此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的相对较少,比较多的是在相应的工作室或体验馆里工作,由于规模小、影响小,仍然停留在向大众介绍、传播,让大众体验的初级阶段。在广西旅游产品的市场上更是较少有蜡染的踪影,更多的是以铜鼓、壮锦和绣球为主。
二、国潮产品的消费心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非遗热”,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民族自信心提升、爱国情绪持续高涨,对含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的购买与使用成了他们表达内心态度的方式之一。现在的年轻消费群体越来越注重自身的需求和个体态度的表达,他们希望购买的产品能与自己产生互动,并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这种趋势反映在他们对沉浸式和共情式体验的追求上。产品的外观设计、质量和趣味性不仅是购买时的考虑因素,更是他们表达自我和个性的一种方式。国潮产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以符合现代审美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各民族地域特色,成功地从众多西式审美风格的消费品中脱颖而出。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还成了他们表达个性的载体。通过选择国潮产品,年轻消费者不仅获得了满足感,更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现在全社会也开始关注民族文化和民族品牌的发展,实际需求和性价比慢慢成了人们的消费诉求。买国牌、用国货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通过这些产品中的一些特定符号元素重温和缅怀特定时期的历史和集体记忆。另外,复古风也席卷而来,迎合人们的怀旧情绪,成为人们排解心理压力的有效出口。同时,随着国潮风的不断流行,越来越多的品牌和设计师开始探索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丰富了市场的多样性,并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三、广西苗族蜡染技艺在产品国潮化设计中的转化路径
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无数的专家、学者或是相关从业人员都在这个领域里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探索和尝试,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粗糙到精致,从表面到内核,到今天我们一直都还在不断探讨、不断前进。技艺相对而言只是文化精神积淀下来的外延,我们讨论的不只是如何保护利用好先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使其永葆生命力,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新功能和新意义,使其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保护的不仅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根脉,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挖掘文化内涵
现代消费群体在选购产品时,不仅关注外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还重视文化符号的寓意和情感表达,表面化的设计难以引起共鸣。广西苗族蜡染纹样蕴含丰富的寓意,可作为符号素材。因此,设计师亟须加深对当地蜡染文化的了解,深入挖掘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用品结合,打造具有地域内涵的国潮产品。政府也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使之融入日常生活,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二)注重实用功能
以往很多产品在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外观的美感,忽略产品的实用功能,不能与生活产生有效连接,这就造成了大众在新鲜感过后不再具有购买欲望。为此,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来设计产品,实现功能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次,使之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三)利用新材料、新技术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断更新,在设计产品时,设计师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传统技艺注入活力。
(四)分析消费者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年轻人更倾向于为兴趣消费,因此需要将他们感兴趣的元素转化为设计点,寻找合适的产品载体,将蜡染艺术更好地呈现出来。比如,可以考虑设计以蜡染艺术为主题的盲盒,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形象或器物,还可以借鉴故宫文创等成功的国潮产品,将一些传统形象设计得更加俏皮可爱,配以引人入胜的文案,使其更具亲和力和趣味性,从而引发消费者的共鸣,满足年轻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增加购买的乐趣和参与感。
(五)树立品牌意识
要积极推动非遗产品品牌化、特色化,将蜡染艺术与广西本土的国产品牌进行联名合作,跨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国潮产品,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个性化追求,还能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覆盖面。开展产品私人订购、个性化定制、大众团购以及限时拍卖等业务,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他们在享受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体验到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从而促进产品消费。
(六)开发IP形象
近年来,以构建IP形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IP形象的开发。通过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再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出成熟的且引发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的IP形象系统,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增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设计团队可以深入挖掘广西蜡染的色彩、图案等元素,将这些特色元素融入IP形象设计中,赋予IP形象独特内涵和魅力。其次,创新IP形象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可以在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与目标消费群体产生深刻的联系,使消费者不仅在使用产品时感受到文化的厚重感,丰富消费者的体验,还能增强品牌的黏性。最后,设计团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AR和VR等新兴技术,让消费者在更广阔、更多元的场景中体验IP形象的生成过程。这种多维度的互动体验将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同感。通过这一系列措施,IP形象的构建不仅能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还能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新的平台。
四、结束语
国潮与广西苗族蜡染技艺的结合,为国潮产品的设计注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本文仅仅是初步探讨,广西苗族蜡染技艺在国潮化产品的应用上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还需要与手工艺人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国潮特色产品,从而让广西苗族蜡染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不仅满足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和独特性的追求,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厚重的传统文化,成为传递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吴锐.贵州苗族蜡染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新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5):23-24.
[2]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一)[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
[3]陈铭.广西融水苗族民间蜡染艺术现状与传承[J].延边党校学报,2011,26(4):47-48.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