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融入高职美育体系的路径探赜
2024-11-04赵艺
[摘 要]“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是对阜阳界首彩陶的赞美之词。将界首彩陶融入高职美育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基于对界首彩陶美学价值的探讨,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科学研究五个维度探索将界首彩陶融入高职美育体系的有效路径,以期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界首彩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 键 词]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价值;美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9-0072-03
文献著录格式:赵艺.界首彩陶融入高职美育体系的路径探赜[J].天工,2024(29):72-74.
基金项目: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界首彩陶传承创新与现代产业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40326),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以中华美育精神引领高职院校美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2401),安徽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界首彩陶)项目,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高水平教材《大学美育》(项目编号:2023GSPJC0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横向课题“企业文化与陶瓷形象产品融合研究与设计”(项目编号:2023FZYHXKT03),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文化艺术重点专业群》(项目编号:2023ZDZYQ05),2022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汪洋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编号:2022jnds046),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平台1f07811e80f11e5d2e1e8a4b8e7d9c9d“界首彩陶研究院”(项目编号:2024KYXM25),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平台“皖北非遗文化艺术传承与数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24KYXM31)。
界首市坐落于安徽省西北部,毗邻河南省郸城县、沈丘县,是江淮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关键门户。[1]界首彩陶曾被学者称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其烧制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制作工艺与美学特征反映了皖北人民的审美情趣,不仅体现了北方文化的开朗外放,同时具备南方文化的婀娜多姿、温柔简约,进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
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破局与创新已成为界首彩陶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这为高职院校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将界首彩陶融入高职院校美育体系不仅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是实现界首彩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界首彩陶的美学价值
(一)器型之美
界首彩陶作为生活必备品,以贴近生产、生活的器皿为主,主要包括瓶、壶、罐、盆等。瓶类是界首彩陶众多器型中数量最多、最具特色的种类,以“梅瓶”为典型代表。瓶口细小,口沿短,颈部较细,瓶底面积大,整体器型方正挺拔,体现了界首彩陶庄重敦厚、诙谐夸张的艺术特点。明清之后,“四系壶”成为界首彩陶常见的器型之一,其造型淳朴,主要用于盛装液体。“壶体系纽多为工匠手工制作成型,用黏合剂置于肩部与壶流对称平行处,轮廓饱满圆润,蕴含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特有的艺术趣味。”[2]界首彩陶盆类器物按照用途可分为水盆、面盆、汤盆、鱼盆等,按照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折口盆、敞口盆、卷口盆等。界首彩陶盆类器物浑圆饱满,形态古拙质朴,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二)纹饰之美
界首彩陶的纹样按照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人物纹样。植物纹样就是工匠师傅根据植物的形态、色彩进行重新提炼、整合和设计,以贴合界首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分为主体纹样和辅助纹样两种。常见的主体纹样包括牡丹纹、菊花纹、茴香瓣纹、桃纹和莲花纹等。[3]辅助纹样以卷草纹为主,通常按照藤蔓的结构装饰器皿。界首彩陶的动物纹样以具体形象表现为主,如鱼纹、鸡纹、鸟纹和龙纹等。其中,界首彩陶中的鱼纹通常采用简单写实的刻画手法表现,与莲花纹组合,寓意“年年有余”;与海藻纹组合,寓意“富贵有余”。界首彩陶的人物纹样题材源自历史故事、戏剧故事以及传统神话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卢山义创作的刀马人刻花纹样,造型原始粗犷,人物表情刻画生动,妙趣横生。
(三)釉色之美
界首彩陶继承和发扬了自汉代以来的三彩釉装饰方法,逐步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赭红、明黄和褐绿三色花纹。[4]“赭红”颜色的形成,是陶匠在底层化妆土中加入石英粉,经高温加热产生化学反应后呈现出来的,与上层白色化妆土形成“红地白花”的强烈对比,颜色喜庆大气,颇受当地民众喜爱。“明黄”是界首彩陶釉面色彩装饰的主色调之一,由陶器最上层的黄色透明色釉烧制后形成。窑温由低到高,釉色呈现出由浅黄到深黄的变化,若窑温控制得当,釉面呈现出含蓄且柔和的明黄色调。界首彩陶釉面色彩中的“褐绿”是工匠在器物表面施釉、线刻、剔面之后,于器物表面随意点上几处铜绿色釉进行“点绿”,以达到视觉上“斑绿”的效果。褐绿不属于主色调,不用于造型表现,主要是为了增强器物釉面的视觉冲击力。
二、界首彩陶融入高职美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建设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界首彩陶课程建设。
首先,构建“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四位一体的界首彩陶美育课程体系,即在面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美育”通识必修课程中加入“皖北地方非遗——界首彩陶”专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界首彩陶鉴赏”“界首彩陶制作技艺”通识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管理;依托安徽省本、专科学校唯一的陶瓷制造与工艺专业,将“界首彩陶制作技艺”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文化艺术专业群”,将界首彩陶相关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教学内容涵盖界首彩陶的历史、技艺和设计理念等方面。
其次,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界首彩陶课程平台”。开设非遗艺术课程线上云课堂,目前“界首彩陶制作技艺”慕课已在职教云平台上线,将新技术“原境重构”展示与活态化的现场演练相结合,让学生直观、详尽、多角度感受界首彩陶的美感。
再次,由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编写的教材“大学美育”中将界首彩陶作为特色专题进行呈现,致力于帮助学生提升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旨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化理论。
最后,创新界首彩陶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类课程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二)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开展界首彩陶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之一。目前,界首彩陶美育师资队伍存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缺乏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界首彩陶美育师资团队。
首先,整合现有教师资源,提前规划未来3~5年的界首彩陶师资培养和引进计划,积极打造一支热爱界首彩陶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经验丰富、研学各有所长的教师队伍。
其次,结合文化艺术专业群建设现状,统筹遴选陶瓷艺术、绘画、雕塑、书法、艺术设计等有专业特长的教师成为界首彩陶美育相关课程专兼职教师。
再次,引进社会人才资源,充实界首彩陶美育师资力量。聘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等担任界首彩陶相关课程授课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界首彩陶文化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界首彩陶相关美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沉浸式感受界首彩陶的文化魅力。打造界首彩陶“非遗大师”工作室,形成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教学研究模式。
最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交流研讨与教师业务竞赛,将习得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界首彩陶的美育价值和美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美好心灵。
(三)学生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通过开展界首彩陶制作技艺讲座、界首彩陶作品展、界首彩陶体验活动、暑期三下乡等“主题+体验”式美育实践活动,传承和发扬界首彩陶文化,使学生在美育浸润中感受非遗魅力。
其次,以学前教育学院为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建立“彩韵流芳”陶艺社团,定期组织培训、实践活动和作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界首彩陶的技艺。鼓励社团成员进行创新设计和制作,推动界首彩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组织社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其他地区的陶瓷社团进行合作和交流,加强对界首彩陶传承项目的推介和传播,推进校园文化创新建设。
最后,立足学校特色,依托陶瓷文化美育实践基地,着力打造“陶·爱·艺生活”艺术实践工作坊,人员组成包括政府人员、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优秀教师、学生等,在高校、社区、中小学等单位开展传承项目系列研究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通过组织专家讲座、体验课程、编制界首彩陶宣传手册等方式多渠道推进界首彩陶工作坊建设。
(四)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格,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指导意义。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融入界首彩陶传统文化元素是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高职美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在物质文化上,一方面在校内创建界首彩陶实践基地,包括界首彩陶文化宣讲室、陶瓷原料制备实训室、陶瓷拉坯成型实训室、陶瓷产品烧制实训室、陶瓷彩绘装饰实训室、界首彩陶艺术作品展厅等,以上场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建设界首彩陶博物馆,通过参观体验、聆听讲座等活动,向校内学生和校外人员全方位展示界首彩陶特色美育品牌建设,帮助学生清晰了解界首彩陶的发展历史,在沉浸式的体验中领悟真、善、美相统一的中华美学精神。
其次,在制度文化上,阜阳职业技术学校成立“界首彩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美育工作委员会,设立“国家非遗文化界首彩陶”活态传承建设工作实施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对传承项目顶层设计、方案研制、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开发进行指导,确立能够支撑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运行制度。
最后,在精神文化上,一方面重视界首彩陶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教育实践中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将界首彩陶文化与职业文化、专业文化、工匠精神以及劳动精神等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的多维育人成效。
(五)科学研究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从“界首彩陶既是中国传统技术,又是本土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出发,开展以界首彩陶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通过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运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致力于厘清界首彩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和内涵,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界首彩陶传承创新的理念和路径。
首先,切实推进科教融汇,通过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界首彩陶研究所和皖北非遗艺术传承与数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强对教学规律、学术理论和美育实践的研究,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化。
其次,组建界首彩陶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界首彩陶的历史、技艺和美育价值。依托省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实地考察和技艺实践等方式,探索界首彩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方向,重点解决界首彩陶纹饰、釉料、窑温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革新。
最后,秉承“校地融合、资源共享”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已与阜阳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促进会、界首卢氏刻花彩陶有限公司、一水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智慧树科技有限公司、阜阳丰泉文化建立横向课题研究,逐步形成集传承实践、科研创新、教学研究、技能锻炼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特色与优势,助力界首彩陶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峰,周稳.地域文化视域下界首彩陶历史脉络及艺术特点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2):117-124.
[2]沈燕,俞放.界首彩陶的文化生态[J].美术观察,2010(9):109.
[3]赵燕飞.界首彩陶的设计美学研究[J].美术大观,2014(9):91.
[4]刘东.剔花粗犷 绿彩传承:安徽界首窑彩陶器[J].东方收藏,2018(4):45-48.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