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湘绣体验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4-11-04王柳涵刘诺亚李杰徐园
[摘 要]近年来,旅游已成为民众的日常活动,国家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湘绣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讨其如何有效融入文旅产业的迅速发展中。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视角,梳理了湘绣的历史、面临的困境以及织绣主题博物馆空间现状,提出借助虚拟现实、交互体验、模块化等数字展陈技术手段,营建寓教于乐、能交互体验的湘绣主题科普空间,打破传统展览的单一观看模式,让青少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湘绣的魅力,激发其深入探索、学习湘绣技艺的欲望,从而传承、弘扬湘绣文化。
[关 键 词]青少年;科普教育;湘绣;体验空间;文旅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9-0036-03
文献著录格式:王柳涵,刘诺亚,李杰,等.基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湘绣体验空间设计策略研究[J].天工,2024(29):36-38.
基金项目: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22GYMSO6)。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科教兴国是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实现我国的繁荣昌盛。[1]文旅产业作为融合了文化、旅游两大核心元素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文旅产业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本论文聚焦青少年科普教育与湘绣文化,探讨其体验空间设计策略,对湖南文旅产业改革、湘绣文化传承及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湘绣及其主题科普体验空间价值
(一)湘绣及其文化价值
湘绣是湖南刺绣工艺的总称,始于民间妇女的家庭劳作。其历史源远流长,从1958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凤图以及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可见,其流通于集市,各类绣庄由此蓬勃兴起,其出产的绣制品包括生活实用品类装饰绣样和艺术观赏类刺绣珍品,这些绣作主要采用闺阁绣形式,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清末,政府为了犒劳湘军军官,定制了大批湘绣服饰或画作,以此彰显身份等级。[2]虽然湘绣正式流通的历史晚于其他刺绣流派,但由于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湘绣不断向成熟迈进。
湘绣作为古老而传统的民间手绣技艺,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首先,湘绣承载了湖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了湖湘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刺绣工艺的特长的同时,巧妙地将传统绘画、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以针代笔”,“以线晕色”。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彰显出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精神。
此外,湘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形象写实、设色鲜明、风格质朴的地方风格。湘绣的刺绣技艺精湛,尤其以针法多变著称。传统上有72种针法,分为平绣、织绣、网绣、纽绣、结绣五大类,以及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绣等。绣工会根据不同物象、不同自然纹理等发展针法,针法细腻,富有表现力,“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二)湘绣产业现状
目前,湘绣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湘绣文化正处于缓慢发展的瓶颈期,急需转型。如今,湘绣从原生态自销自产的经营模式走向产业规模化发展道路;从小型绣庄到国营湘绣厂再到今天的民营湘绣企业,湘绣产业在艰难探索中适应时代。[3]今天的湘绣产业转型依然处于探索发展中,在成长中暴露出与当下生活产生不平衡、不融合的诸多弊端,这些弊端使湘绣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第二,机械化生产挤占了传统湘绣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速,现代生活用品主要依赖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湘绣这一高端手工艺品已从日用品转变为纯粹的艺术品。科技的进步使得机器制造的纺织品在造型、美观度上不逊色于手工湘绣,并且能满足多数人的审美需求。为追求更高利润,许多企业选择低成本原料和机械化批量生产,这进一步压缩了传统湘绣制品在市场上的生存空间。第三,湘绣市场需求增长驱动乏力。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近一二十年间,湘绣与其他三绣相比,在形式更新、用途及市场份额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滞后。近年来,进出口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苏绣出口占了80%,湘绣仅仅占5%;在国内市场中,苏绣占60%,湘绣只占30%,特别在湖南大宗出口商品中,湘绣几乎销声匿迹了。[4]这与湘绣在转型的时间节点把握及定位不明不无关系。第四,湘绣技艺传承遭遇青黄不接。湘绣需要对传承者进行长期的技术和审美的培养。然而,工业化生产对手工艺造成的巨大冲击,导致新生代对湘绣的传承缺乏积极性。第五,湘绣主题研究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市场调研和多渠道信息收集显示,涉及湘绣产、销、研的主要机构包括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湖南湘绣城集团、沙坪湘绣小镇,以及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的湘绣创新研发中心和开设湘绣专业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尽管湖南省有湘绣展示空间,如中国湘绣博物馆、湘绣城博物馆、湖南省沙坪湘绣博物馆、中国湘绣创意馆等,但由于展览方式传统、静态,且受展览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影响力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
(三)湘绣主题科普体验空间设计的价值
湘绣科普体验空间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湘绣技艺的平台,还通过实地参观,让人们直观感受湘绣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敬意。此外,该空间也致力于传承和展示湘绣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及艺术风采,并为湘绣技艺的传承提供教育和培训支持,助力培养湘绣人才,推动其持续发展。该空间还具有推动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价值。与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的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湘绣作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湘绣科普体验空间也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和消费者,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基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织绣主题空间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杭州丝绸博物馆
杭州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湖畔,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性博物馆,其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巧妙的展陈设计,向观众展现了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杭州丝绸博物馆新颖的室内空间设计已然成为杭州市民及外来旅游者必游的文化圣地。该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丝绸文化主题活动和体验项目,让观众亲身参与和体验丝绸的制作过程,深入了解丝绸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这种互动式的展览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是首个拥有全套手工蜀锦制作工艺和蜀锦历史文化展示的专业场馆,致力于丝绸织锦的研究、古蜀锦纹样的复原、现代蜀锦装饰和实用功能的探究,以及少量历代蜀锦经典纹样的限量制作发行。[5]这里不仅是蜀锦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和学习蜀锦织造技艺的窗口。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丰富、藏品数量众多,以历代蜀锦为基本展线,将蜀锦、刺绣、服饰整合为一条故事线,展示了蜀锦织造的传统工艺和精湛技术。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如蜀锦织造技艺的演示和体验、传统刺绣工艺的培训与交流等,以一种活态的展陈叙事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非遗。
(三)法国刺绣工作室Lesage
法国刺绣工作室Lesage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高级时装刺绣工作室,是一个集展览、聚会、发现和分享实践于一体的平台。这家工作室被誉为刺绣技法与刺绣存品最为齐全的“刺绣博物馆”,拥有超过60吨的供应品存货以及40 000个刺绣版本。作品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成了高级定制服饰和配饰的点睛之笔。工作室有圆形剧场、舞台、陈列室、商店、书店、车间,甚至还延展出一个广场空间和集市。其混合基础设施是完全模块化的,可以根据任何要求进行定制:照明系统可以缩回,桌椅可聚可散。工作室不仅是一个创造和创新中心,还是传播中心。它旨在超越国界,欢迎所有游客进入一个有利于对话的欢乐空间。它还为初学者和有经验的刺绣师开设广泛的培训课程,为充满激情的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开设适合的专业课程,为他们提供奢侈品和时尚品牌认可的培训,为法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湘绣体验空间的营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四、基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湘绣体验空间设计策略
(一)以数字技术增强主题展陈吸引力
除了传统的展示方式外,还可以引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青少年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或手机App等设备,与湘绣作品进行互动,了解湘绣的细节和工艺过程。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造湘绣创意设计App,客户通过App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与设计师一同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以实现价值共创。客户从使用者的身份转化为共同设计者,获得自我情感与自我创造的满足。[6]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中,更要注重传播路径的多样化,以此吸引青少年注意力,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
(二)以情景空间再造突出湘绣主题文化特色
情景化设计是一种将用户置身于特定场景中的设计方法。它可以创造具有湘绣特色的场景,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感受湘绣文化的魅力。运用湘绣元素,如墙壁装饰和作品展示来营造氛围,并设计仿古湘绣作坊,细化展示区与手工制作区。同时,选用与湘绣文化相符的色彩和音乐,如湖蓝、草绿、粉红色调和湘绣主题音乐,来增强感官体验,让青少年在欣赏作品时领略湖湘独特风情。这些情景空间再创造可以打造出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湘绣主题空间,让参观者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湘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提升湘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湘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以模块化设计打造湘绣文化科普矩阵
模块化设计是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独立且功能完备的模块,再通过特定组合达成整体功能。在湘绣文化科普展馆中,此法可将湘绣的历史、工艺、作品、应用等划分为不同模块,各模块展示内容独特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完整的湘绣展示体系。模块化使展厅流线更流畅,结合展馆实际情况与观众流线,合理规划模块布局与展示次序,保障观众顺畅参观与体验。展馆内设施也可进行模块化布置,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将软装组合拼装成不同的样式,在节省资源的前提下能给予观众不同的感官体验。例如,模块化座椅、灯具、绿植等,可以集中或分散在不同展馆区域中。
(四)以交互体验激发湘绣传承内驱力
交互设计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现如今已经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中。伴随声、光、电、数字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玻璃幕墙、展墙隔断、展示柜玻璃等不再是分隔空间或是分隔展品与参观者的屏障,而成为与人交互的界面[7]。如,将湘绣的72种针法设计成连连看、猜猜看等游戏,结合触控技术,让交互设计介入展陈设计,以激发青少年的探索欲望,可以大大提升主题空间的吸引力。
从上述案例可见,现代展览空间已经强调参观者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展示和互动项目,如趣味性的科普教育和游戏化环节,不仅能有效提升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度和兴趣,还能加深他们对湘绣技艺的理解。如,设计趣味展示、互动环节、虚拟湘绣体验、DIY活动、针法创新比赛及科普问答等,通过实践体验,培养青少年的动手与创造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湘绣传承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根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研,我们发现科普教育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为青少年提供科学原动力,同时也有助于湖湘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在21世纪全球多元化的背景下,湘绣的传播方式、继承载体、创作语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湘绣体验空间策略研究为传统湘绣非遗和文旅产业拓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激发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并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现了中国非遗话语的一种全新面貌。
参考文献:
[1]陆仁权.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J].社会科学论坛,1999(Z1):12-15.
[2]许青.非遗文化话语建构与传播:以湖南湘绣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6):31-35.
[3]李杨.传统湘绣的转型及创新发展研究[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21.
[4]邓力源,王晓彤,梁晴,等.时代赋能,技术赋值:湘绣振兴刍议[J].纺织报告,2021,40(3):33-36,68.
[5]胡成林.文化生态学视野下蜀锦的传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21.
[6]朱堃昊,刘倩倩,周宁莎.数字化赋能湘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TOE理论视域[J].产业创新研究,2023(13):109-111.
[7]姜圳,赵雁.交互设计在博物馆展厅设计中的应用创新[J].设计,2017(9):132-133.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