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保护视域下武鸣罗波庙会的品牌设计研究

2024-11-04丁恬

天工 2024年29期

[摘 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罗波庙会的品牌设计策略,旨在通过品牌设计促进其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采用了文献回顾、案例分析、社区调研等方法,分析了罗波庙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品牌设计的理论框架。提出了针对罗波庙会的品牌定位、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体验设计与活动策划以及数字化传播策略,并讨论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为罗波庙会的品牌设计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建议,以期增强其文化影响力。

[关 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罗波庙会;品牌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9-0033-03

文献著录格式:丁恬.非遗保护视域下武鸣罗波庙会的品牌设计研究[J].天工,2024(29):33-35.

罗波庙会作为壮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一定的历史记忆与极高的精神价值。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创新品牌设计,使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聚焦罗波庙会的文化特性与社会角色,致力于构建一个集文化识别、社会影响与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现代品牌形象。通过融合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我们力求创造一个既保留传统又符合时代审美的视觉体系,以此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特别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品牌设计增强罗波庙会与社会大众的互动,强化其文化纽带作用,以及如何将其打造为展现壮族文化的平台。总之,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运用品牌设计的力量,让罗波庙会在当代社会中熠熠生辉,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探索品牌设计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

一、武鸣罗波庙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罗波庙会的历史沿革

罗波庙会起源于明末清初,其具体的年份虽难以确切追溯,但这一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罗波社区已传承了数百年,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庙会的核心地点是罗波街南面的罗波庙。

清代至民国期间,罗波庙会的内容日益丰富,从单纯的宗教祭祀拓展到包含开光仪式、祭祀大典、祭拜、巡游、演师公戏、唱山歌、抢花炮及千家宴等多元化的活动。这些活动成了当地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到了现代,罗波庙会已演化为一个具有广泛吸引力的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与。2019年,媒体报道显示有大量游客涌入罗波镇,共同参与公祭骆越祖母王龙母的盛典,其间举行的千家宴更增添了节日氛围。近年来,当地政府试图进一步扩大其规模与影响力,力图将其打造为一场更加宏大的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

罗波庙会的举办时间通常定在农历三月初二。这一庙会不仅是壮族人民缅怀先祖的仪式,更是传承与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舞台,不仅强化了族群认同感,也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繁荣。

罗波庙会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发展到今天集宗教、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民俗盛会,见证了壮族文化的历史变迁,成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罗波庙会的特色活动与文化价值

罗波庙会深深植根于壮族文化土壤中,其文化价值与特色体现在多个层面。唱山歌、演师公戏、抢花炮等民俗表演与竞赛展示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能与竞技精神,而千家宴象征着社区的团结与和谐。

罗波庙作为祭祀古骆越始祖王的庙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罗波庙会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之一,不仅保存了许多以前的习俗与信仰,还强化了壮族群体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豪感。

宗教与民间信仰在罗波庙会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佬浦”(龙母)的祭祀活动,反映出壮族先民对自然力量尤其是大自然的尊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在庙会期间,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如酒水和五色糯米饭等,用以供奉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这种对祖先的虔诚祭祀,正是孝文化在武鸣壮族人民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同时,庙会也是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功能的展现,通过这一平台,社区成员得以加强联系,增进了解,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游客而言,罗波庙会是一扇了解壮族文化与习俗的窗口,提供了关于民族风情的独特体验。庙会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还使得这一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总而言之,罗波庙会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民俗活动,成了壮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内凝聚了民族精神,对外展示了壮族文化的魅力。

二、武鸣罗波庙会的保护历程

罗波庙会是承载着壮族深厚文化传统的盛会,其从地方特色活动到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转变,历经了一系列关键的时间节点。

2013年前后,由南宁市武鸣区(原武鸣县)的相关部门发起,罗波庙会开始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经过初步审核,正式提交至自治区级文化主管部门。

2014年,罗波庙会通过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评审,同年11月25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被正式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志着其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很大的认可。

2021年,罗波庙会因其独特而深远的文化意义,被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因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展现了国家层面对这一壮族文化瑰宝的高度重视。

自罗波庙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其保护工作呈现出系统化与规范化的趋势。政府及相关部门精心制定了保护计划,涵盖了对罗波庙会传统仪式的详尽记录与深入研究,以确保其文化精髓得以保存与传承;同时,重点培养和扶持以陆映春为代表的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源与平台,确保庙会的核心技艺与知识能代代相传;对与罗波庙会相关的文物进行修复与妥善保管,维护其历史原貌,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确保罗波庙会既能保留传统韵味,又能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关注。

时至今日,罗波庙会的保护工作不仅聚焦于文化的传承,更强调与时代同步发展,力求在保持其原生态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活力与意义,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三、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品牌设计理论

非遗,作为承载着特定族群历史记忆与精神追求的文化瑰宝,与现代商业社会中塑造形象、传递价值的重要工具——品牌设计相遇,催生了非遗保护视角下的品牌设计理论。人类学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为非遗保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结合艺术人类学的原理看非遗保护,形成了本文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品牌设计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探索如何在尊重非遗本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语言激活非遗的生命力,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

非遗保护视角下的品牌设计关键在于对非遗符号的精准提取与创造性重构,旨在通过现代设计的力量,激活非遗的文化价值,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设计师要深入理解符号背后的文化语境,将其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元素,如罗波庙会的特色服饰、图案、音乐等,成为品牌设计的灵感源泉。同时,通过讲述非遗故事,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使非遗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社群参与亦至关重要。品牌设计可以促进非遗与社会大众的互动,激发公众兴趣,促进文化的再生与传播。此外,品牌设计还应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关注非遗项目的长远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确保非遗保护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存。

四、武鸣罗波庙会的品牌设计策略

(一)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

罗波庙会作为承载着壮族文化精华的盛会,其品牌定位应聚焦于文化体验、精神信仰、社区凝聚力与经济推动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座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馆,让游客沉浸于壮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中,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还是加强社区内部联系、促进邻里和谐的重要平台。罗波庙会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繁荣的关键力量。

针对这一品牌定位,罗波庙会的目标受众广泛而多元,既包括对壮族文化、民俗学、宗教学等充满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也囊括了渴望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国内游客,以及对中国文化抱有强烈好奇心的海外游客。本地居民与社区成员作为庙会的核心参与者,通过深度参与庙会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与社群归属感。此外,媒体与文化传播者也构成了罗波庙会不可忽视的受众群体,他们通过镜头与文字,记录并传播庙会的盛况,助力其广泛传播。

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的细分,有效地规划其市场策略,设计吸引游客的民俗活动内容,优化游客体验,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让这一壮族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品牌设计策略

在前期调研阶段,深挖罗波庙会背后的故事,将其转化为吸引人的叙事内容,借助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从而跨越文化和地理界限,让更广泛的群体能了解并产生共鸣。设计一系列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活动,如虚拟现实体验、线上工作坊、直播互动等,使观者即使无法亲临现场,也能感受到罗波庙会的独特氛围和文化内涵,提升参与感,促进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以上复现非遗故事的设计,对应艺术人类学所主张动态非遗保护中的“保存”部分。

在设计实践阶段,将罗波庙会的传统元素如服饰、音乐、舞蹈等,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创作出视觉艺术作品、音乐视频等,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这些创新作品可以在国际艺术节、设计展览等场合展出,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同时,鼓励当地社区成员参与品牌设计过程,收集他们的故事和意见,融入品牌故事中,增强品牌的本土性和真实性,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吸引外部群体的兴趣。以上非遗主题创新设计,对应艺术人类学所主张动态非遗保护中的“传承”部分。

设计完成后,积极推进社会各界开展罗波庙会相关的教育项目,如学校合作课程、在线讲座、文化工作坊等,向学生和社会公众普及罗波庙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又如,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联合活动或展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通过上述策略,品牌设计不仅能增进罗波庙会与更广泛社会群体的互动与对话,还能强化其作为文化纽带的功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尊重,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新的路径。

五、成功案例与分析

故宫文创、景德镇陶瓷、苗绣的品牌建设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创新理念,成功塑造了各自领域的品牌典范。故宫文创通过故事化设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数字化创新、跨界合作与文化教育,吸引公众参与到内容的再生产与传播当中,拉近故宫与公众的距离,在公众心目中构建故宫形象,实现故宫文化的有效传播。景德镇陶瓷则凭借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故事化营销、文化体验旅游、国际设计师合作、建立陶瓷文化传播体系,将千年瓷艺推向世界。苗绣品牌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故事化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和教育体验策略,成功将苗族手工技艺推向国际舞台,体现了品牌的社会责任。这三个案例共同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品牌活力,更能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领消费新风尚。这些成功案例为罗波庙会品牌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深入挖掘文化故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利用数字化工具,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跨界合作,丰富产品层次;重视文化教育与传播,增强品牌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影响力。通过这些策略,罗波庙会品牌有望在保留传统魅力的同时,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六、结论

本研究以罗波庙会为例,从非遗保护的视角进行品牌设计,旨在通过现代化的品牌策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同时确保文化内涵和传统特色得以保留。研究发现,罗波庙会的品牌设计需充分展现其独特文化元素,强化文化识别度;通过建立社区共治机制,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本质和传统价值。

为此,政府需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保障非遗项目的持续发展,加强非遗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和专业人才。未来,应探索非遗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融合路径,通过科技赋能、多方参与、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秀山花灯的人类学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2]唐家路,张爱红.中国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310.

[3]徐适.品牌设计法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323.

[4]马越.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

[5]毛榕宁.故宫文创品牌传播的符号学解读[D].南宁:广西大学,2019.

[6]方李莉.设计·手艺与中国文化复兴:方李莉谈“设计与文化”[J].设计,2020,33(2):34-38.

[7]岳莹.新媒体环境下文创产品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2020.

[8]周沛霖.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塑造策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