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禾楼舞文化的IP形象设计与实践探究

2024-11-04王丽君

天工 2024年29期

[摘 要]以云浮南江禾楼舞文化为基础,探讨文化IP形象的设计思路与实践路径。首先,概述禾楼舞和文化IP的研究现状、意义。其次,从感知视觉层、行为特征层、精神价值层,即禾楼舞的造型服饰、风俗行为和情感价值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禾楼舞文化IP的构建要素,凝结转换禾楼舞文化IP形象设计点。最后,以领舞者为原型,从IP形象及其衍生品、宣传推广等方面完成禾楼舞文化IP符号形象设计。基于传统非遗,构建特色鲜明、影响力广泛的禾楼舞文化IP形象,助力云浮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南江文化;非遗禾楼舞;IP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9-0030-03

文献著录格式:王丽君.基于非遗禾楼舞文化的IP形象设计与实践探究[J].天工,2024(29):30-32.

基金项目:2024年度云浮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课题(编号:2024云社研[52]号)。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的繁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云浮市作为广东省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南江禾楼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IP形象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非遗禾楼舞文化为例,探讨其现代IP形象的设计方法,并通过设计实践探索推广与传承的新路径。

一、禾楼舞文化和文化IP

(一)禾楼舞文化

广东南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接的黄金水道,其孕育出的南江文化更是岭南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禾楼舞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南江流域,是南江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民间传说,明朝万历年间,连滩一带遭遇饥荒,歌仙刘三妹路过此地,唱歌跳舞以感动“禾花仙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后,每年稻谷丰收的时节,连滩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禾楼舞仪式,感谢神灵保佑,这就是禾楼舞的雏形[1]。禾楼舞不仅是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中国古代一种祈福消灾、驱鬼敬神的祭祀活动[2],也是古时百越乌浒人庆丰收、盼太平的民间舞蹈。禾楼舞从本质上映射的是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承载的是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农耕祭祀仪式的禾楼舞难觅生存环境,且传承人断层严重,正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危险。

国内学者方健宏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滩禾楼舞的具体形式进行了界定,肯定了传承人傅志坤对禾楼舞复原与传承的重要作用。邓辉在《广东郁南禾楼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一文中对禾楼舞的传承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述。刘玉婷等人在《论“互联网+”视域下禾楼舞的传承策略》一文中,研究分析当前连滩禾楼舞发展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及其原因,并总结了连滩禾楼舞在“互联网+”视域下传承的路径方法。陈俊宇在《南江文化的密码:郁南禾楼舞壮族成分之考究》一文中从民族学与传播学的视域对连滩禾楼舞的民族成分进行考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与壮族民俗的异同,肯定了连滩禾楼舞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

(二)文化IP

文化IP是当前的高频热词之一,特指一种辨识度高、受众基础广泛、渗透力强、变现周期长的文化符号。文化IP以强大的文化内涵为基础,以新的表现形态展现文化内核,让传统非遗以高辨识度的形态融入现代生活中来,创新活态传承非遗,以此推动中国传统非遗的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IP作为一种文化符号[3],能被迅速识别并言简意赅地传递故事、彰显情感。文化IP形象设计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方式,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

目前,故宫IP、敦煌文化IP、洛阳白马寺文化IP、陕西剪纸民俗文化IP等都依托其强大的文化内涵,用丰富的手段,使传统文化不再停留在书面文字,而是通过二维、三维以及线上、线下等形式传播,便于更多人认识、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云浮南江禾楼舞文化IP要素构建

南江禾楼舞文化作为郁南县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质朴、神秘,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跳禾楼”包含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希望驱邪除灾,内涵则是通过舞蹈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4]。以下从视觉感知、行为寓意、精神价值三个层面分析、挖掘禾楼舞文化,凝结转换为禾楼舞文化IP形象的设计点。

(一)视觉感知层

文化IP视觉感知层通常包含文化元素的造型、色彩等可被直接感知的视觉要素,可成为具有强辨识度的文化传承符号。禾楼舞作为古时百越乌浒人祈福祭祀的舞蹈,其展现出的视觉审美,深受古代农耕文化和原始崇拜的影响。

禾楼舞舞者分为领舞者和男女舞者。领舞者头戴莲花冠,脸戴色彩艳丽、饱满夸张、眼大且突出的面具,额上绘“火焰纹”,让人望而生畏。其左手执牛头锡杖,右手摇系彩带铜铃,身着红黄相间披肩,内穿黑色服饰,脚穿麻鞋。黑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深邃且独特、威严且有力量,与喜庆的红、黄形成呼应与对比,将领舞者的身份、地位明确地彰显出来。其他男女舞者则头戴斗笠,脸戴白面夸张面具,身穿黑色衫裙或黑衣裤。男舞者手持火把,女舞者则双手捧禾稻,搭配热情的原始动作与音乐,反映了人们对光明、丰收的渴望。

(二)行为寓意层

文化IP行为寓意层是凝结在南江禾楼舞文化IP形象中的“祈福驱邪行为”,禾楼舞表演通常在锣鼓乐和唢呐声中进行,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起舞、踏足、摇手、摇肩、摆身,模拟农民劳作场景,动作古朴、原始、粗狂,举牛图腾、火把,捧稻穗,过火门等行为动作都保存了乌浒人对动植物和火等自然事物的原始崇拜以及记忆,希冀驱邪纳吉,来年获得好收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精神价值层

文化IP的精神价值层是跨越表层外观,对民众进行价值层面的引导,引发民众的情感共鸣。禾楼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它展现的农耕文化、劳动智慧、团结御敌等精神价值,是当时百姓希望驱散邪恶、风调雨顺的质朴期盼,是朴素情感的表达,易在群体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现代社会,禾楼舞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和弘扬,能激发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能成为外地人了解南江文化、感受当地民俗的重要渠道。

三、禾楼舞文化IP形象设计实践与推广

经过上文对云浮南江禾楼舞文化IP要素构建的分析,禾楼舞展现出的是积极向上、驱邪纳福的价值内涵。因此,将此次文化IP设计实践以“祈福驱邪”为主题,同时选择以领舞者为IP形象设计原型,更符合禾楼舞文化及其所传达倡导的文化特性,便于保留禾楼舞的文化印记。

(一)IP形象设计

为了与禾楼舞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相契合,禾楼舞IP以古朴、传统的风格为主,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复古还原的色调来烘托禾楼舞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选取领舞者作为IP形象的原型来源,同时,为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以夸张、简化、变形等手法,制作成头身比为1∶1的可爱化男孩IP形象,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同时,遵循典型特征夸张、重点塑造、细小特征减轻弱化的宗旨,着重对禾楼舞领舞者开展细节剖析与解构,着重刻画的元素有以下几点。

1.面具

戴面具进行演出是禾楼舞的典型艺术特征之一[5]。面具主要以白色铺开,搭配大红色眼妆、飞舞上扬且较宽的黑色眼线,脸部搭配粉色团状腮红,头部搭配火焰纹。古时候生产力低下,百姓寄希望于较为独特恐怖、震慑的图案及色彩,力求驱邪。在现代社会,为拉近与消费者间的距离,禾楼舞IP形象在面具塑造上,除保留原本禾楼舞领舞者面具特征外,参考了同为白面、红唇的京剧的IP设计造型,力求在摒弃原本整体较为恐怖、神秘的感觉的基础上,做可爱状处理,直线变曲线、尖角变圆角,在保留传承禾楼舞面具本身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2.莲花帽

古代,权力最高者才能佩戴此冠,是权威的象征。因此,禾楼舞IP的形象,莲花帽是必须保留并突出的元素。

3.牛头锡杖

古人对耕牛很崇拜,耕牛的出现使得农作物丰收,牛被少数民族视为神物[5]。因此,在整个IP形象设计中,牛以强壮精干的造型为主。另外,将领舞者右手所摇彩带铜铃转换为可爱版铜铃也是IP形象中不可缺失的元素。

4.其他

领舞者身穿红黄相间披肩,通身黑色衣服,脚穿麻鞋,将这些服饰元素卡通化融进IP形象中。色彩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色彩的不同搭配往往能直观影响观者的视觉感受。为延续形象记忆,增强IP形象的识别性,采用禾楼舞舞者本身的衣着颜色搭配,通身黑色打底,红、黄色点缀,便于营造欢快、热烈的色彩氛围,同时与禾楼舞所传达的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主题相呼应。

(二)衍生品开发设计

1.服饰延展

考虑到禾楼舞中的面具、器具,除了将IP形象进行卡通化处理外,对其进行系列化衍生品的设计开发,也是丰富IP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

2.二维、三维创意设计延展

在重大节日或特殊场合,人们热衷于讨口彩、祈福好运、送祝福,尽显关怀之情。因此,可以将禾楼舞IP形象及延展IP与这些生活使用场景关联,不仅丰富完善了禾楼舞IP形象,同时可以设计成送祝福表情包、节日海报等二维创意产品,可以印制在文具袋、书签等学习相关的器物上,广泛传播禾楼舞文化。

三维立体禾楼舞IP形象更加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采用Blender、C4D等数字技术,打造三维立体产品。此外,还可以根据云浮当地旅游景点及特色,设计一系列相关立体IP形象,形成完整的IP体系,可以通过文创盲盒展现当地特色。

3.数字化IP形象创意设计延展

为顺应现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利用木疙瘩交互平台软件设置H5形式的线上数字化视觉衍生品,提升非遗的趣味性,以科普禾楼舞文化功能为主,以禾楼舞IP形象为主模板,开发DIY变装交互小游戏,并可将DIY变装成果下载,供消费者在朋友圈、自媒体等平台进行宣传传播,同时可通过“网上商城”模块将自己DIY的成果制成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三)宣传推广

以高附加值禾楼舞文化创意衍生品为依托,多渠道线上线下全矩阵宣传,邀请流量博主,制作投放相关话题短视频与流行图片,对禾楼舞文化IP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线下以快闪、文创聚集地、校园科普、禾楼舞文化节、非遗展览、体验、演出等活动为主,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禾楼舞文化IP的相关内容,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扩大影响力,以期多维度激活文化IP热点,为进一步建立文旅产业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四、总结

以云浮南江禾楼舞文化为基础,展开一系列关于IP形象设计与实践的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设计艺术学及数字媒体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深入挖掘了禾楼舞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从感知视觉层、行为特征层、精神价值层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禾楼舞文化IP构建要素,并转化为一系列生动鲜活、富有文化内涵的二维、三维及H5多种形式的衍生品形象。这些IP形象不仅是对禾楼舞传统元素的现代诠释,更是对非遗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探索。基于非遗禾楼舞文化的IP形象设计,不仅有效提升了禾楼舞文化的社会认知度与影响力,还激发了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多元化、数字化的传播策略,拓宽了禾楼舞文化的传播渠道,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价值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鹿筱悦,贾宝辰.揭秘云浮郁南的“文化宝藏”,体验国家级非遗“禾楼舞”[N].南方都市报,2022-08-12.

[2]贾佳,彭月橙.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IP形象设计与应用研究:以花神文化为例[J].设计,2024,37(12):63-66.

[3]王丽君.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3,44(18):250-257.

[4]郭永青.郁南连滩禾楼舞文化阐释[J].四川戏剧,2017(5):113-116.

[5]邓辉,马骋.广东郁南禾楼舞的田野调查与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17-24,16.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