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复之美
2024-11-04王钦正
[摘 要]随着艺术稳步向前发展,艺术史研究与艺术理论架构也逐渐丰富,许多需要讨论甚至争论的问题随之而来。这其中就包括“繁复”与“简约”两种艺术创作方式的对立,艺术界围绕此观点产生了长期的讨论。尚简者认为某些繁复造型的创作一味追求极致的装饰效果,从而丧失了艺术造型的趣味与思考,更甚者认为繁复造型是一种俗套的、低级的艺术创作手法,削弱艺术作品的艺术性。从艺术创作实践者的角度出发,从中西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繁复化现象出发,分析繁复造型的艺术价值,为繁复造型应处于优势地位而“正名”,并结合雕塑创作的实践经验,试图探索繁复造型在当前的艺术创作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创作者应当如何更好地结合繁复造型手法进行艺术创作。
[关 键 词]繁复造型;雕塑制作;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9-0012-03
文献著录格式:王钦正.繁复之美:浅析雕塑创作中繁复造型的优势[J].天工,2024(29):12-14.
一、雕塑的繁复化现象
(一)雕塑繁复化的表现分类
“繁复(Complex)”可以解释为“繁多复杂”。蔡元培先生曾在《图画》一文中提出“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长期以来,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者将繁多复杂的造型通过艺术创作进行加工并最终形成作品的创作方式,笔者将这一创作手法的发展进程概括为繁复化。
1.造型:造型繁复
造型的繁复化是雕塑繁复化最主要且最突出的表现形式。造型的繁复指在造型手法上利用多种雕塑处理手段使其内部或是外部造型呈现多样、复杂的形态。
2.喻像:寓意繁复
繁复造型可以让众多的造型元素表现在同一作品上,独立出来看,这些造型元素又包含自身独特的含义。当这些蕴含不同寓意的各类造型元素被集中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独立作品时,其内容和呈现效果将不断丰富。
(二)繁复化的产生历史
从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中,可以一窥“繁”与“简”的演变历程。新石器时代,工匠通过在陶器上刻画的信仰符号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商代的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的青铜器流传至今。春秋战国时期,冶铜技术承袭前代,玉器工艺也十分成熟,但总体来看在形式上更为尚简。汉代,“繁”与“简”并存于世,马王堆汉墓同时出土了华丽的棺椁、帛画与极致简单的素纱禅衣,从造型方面来说,其表现对象相对简约,造型也多偏向写意。魏晋时期,“褒衣博带”成为风尚。唐代政治开明,充满自由气度,民族融合,雍容华贵、融合特色是当时的艺术风格,造型则结合了多民族多文化元素,求多、求满成为一种审美追求。宋代,政权更迭,在经历唐代的兴盛繁荣后,由于繁复造型导致审美疲劳,宋代的造型艺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生变化,繁复的艺术也随之从生活景象转向山水绘画。相较来说,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元代则更加简朴。明清时期,皇权空前集中,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吸收了西方的审美观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造型上开始追求极致的繁复效果,无论是建筑、服饰、工艺、书画还是日常生活用品,造型的繁复程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西方的艺术发展史中,“繁”与“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旧石器时代的女性裸体雕像,作品强调体积感和重量感,具有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倾向。古希腊时期,艺术作品是精致、典雅的,可以概括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开创了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的创作方式,成了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古罗马时期,追求“真实美”,艺术更加世俗化。雕塑家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往雕塑家不太愿意涉足的领域,在此时成为他们热衷表现的内容。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有类似于中国古代“尚古”的情结,总的来说,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的传统。巴洛克时期,为了突破原有束缚,使艺术作品更具复杂性,在造型和颜色上达到极致的美。
中西方的繁复化进程是相似的,造型样式都经过了繁简交替的过程,虽然其中有由繁至简的变化,但是在整体的造型进程中,后期的“简”要比初期的“简”繁复得多。由此我们认为,整个造型进程都是由简入繁的过程,“繁复化”渗透在每一个历史进程中,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引起雕塑繁复化的原因
在艺术史发展进程中,多种因素影响着繁复化创作手法的演进,笔者概括为政治因素、科技因素。
1.政治因素
统治者的教化、上层阶级的主张、贵族的示范都对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历朝历代的新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风格超过前朝,而“繁复”便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全社会自上而下统一的审美观念影响下,繁复化造型成为必然趋势。
2.科技因素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艺术创作应讲究工艺质量,也可以侧重于性价比。细节是工艺制作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部分,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造型相似的作品数不胜数,但由于细节之处的工艺质量不同,作品优劣就显而易见。从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追求技术进步是每位从业者努力的方向。由于创作者有自己的追求,使造型工艺更加繁复,创作内容不断丰富。
二、雕塑繁复造型的优势
(一)对感官的吸引
1.视觉
视觉是人类感知外界事物最直观、有效的方式。我们把雕塑本身看作正形,把雕塑的外部空间看作负形。拿一个圆球(简约造型)和一个流星锤(繁复造型)做对比,如图1所示,同样是圆形物体,繁复物体相对于简洁物体来说,正负形拥有更大的接触空间,这种接触空间会增强对人类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得我们更容易加深对繁复物体的印象。换句话说,繁复造型对视觉的吸引力比简约造型要强,更加容易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触觉
皮肤表面散布着触点,触觉是一种微弱的痛觉,当触摸面积更大时,给予神经系统的刺激更加强烈。换句话说,越复杂的造型,制造的痛觉更多,在接触中给人的印象也就越深刻。
由此可以得出,无论在视觉上还是触觉上,繁复造型都会使作品的接触面积更大,这种接触面积能使观者的印象更加深刻,相较于简约造型的作品而言,可以传递给观者更多的审美愉悦。
(二)多样情绪的传达
艺术作品的成功往往与作品所传达的情绪有密切关系。在艺术史上,极简艺术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作方式,但由于其表达的情绪内容不准确、不稳定,制约着极简雕塑的发展。对理性主义的中心地位的否定是后现代思潮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以感性为基础的理念成为极繁主义的思想核心。繁复化强调以情感为基础的直白的表达方式,更加适应社会现状。对于繁复作品,不需要推理、斟酌或解读其隐含的意义,可以通过视觉图像直接给予受众情绪感染,通过特有的形式引发受众的情感回应,因快速、直接、无障碍成为繁复化雕塑的优势。
(三)造型语言的优势展现
任何造型语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每种造型语言的优势,为观者带来不同的艺术体验。
在简约造型中,造型语言比较单一,虽然可以完整地表达情感,但是比较片面。从雕塑制作来看,工匠迫切需要把具有沉重感的材料做得玲珑剔透,在创作中不断用减法使造型更加轻巧,但不能忽视细节,这样就产生了繁复且轻巧的造型。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2/iX2QooLdpeXCzjVfSuc46c.webp)
例如,同是减法造型,汉代的龙浮雕(见图2)趋于平面化,只展现了减法造型的平雕手法和视觉效果,整个造型虽然灵动,但只是一味地减少作品的体积。 而清代的浮雕龙阶(见图3)趋于立体,不是为了减少作品的体积而去雕刻,而是充分利用对比、深浅等造型手法去创作,将减法造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造型繁复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艺术势必会随之产生新的变化,艺术在技术手段的加持下不断发展。假如没有脱蜡铸造技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不可能如此精美,不可能有繁复的图腾。复杂的工艺需要先进的技术来实现,所以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雕塑的繁复程度。
三、细节繁复化的优势
(一)雕塑配饰的繁复化
传统雕塑中的背光和插件,就是雕塑的配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装饰大概有三种作用:一是具有功能性(见图4),有些彩塑在特定的位置添加配饰,以对雕塑作品具有支撑作用,是雕塑创作常用的隐藏手法;二是具有指引性(见图5),当雕塑作品展现的内容与空间不协调时,可以设计一些道具、首饰,既能美化空间环境,又能优化空间布局,还能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具有装饰性(见图6),装饰性配饰主要是从外部形态上美化空间环境,其造型、色彩、艺术风格要与整体空间氛围协调统一,配饰物品和摆放方式能使空间更加和谐美观。
(二)雕塑色彩的繁复化
雕塑色彩是雕塑家的内在情感的体现。雕塑的色彩最引人注目,与雕塑主题和空间环境密切相关,能极大地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繁复的色彩确实给人华美的感觉,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整体气质,增强作品的神秘感、庄严感、趣味性。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2/FxyLTUpfgFY7BwvnbGSLJk.webp)
四、造型繁复化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
古语有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繁复造型是雕塑作品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由之路。在雕塑创作初期,由于繁复造型的复杂性,我们无法短期内熟练运用繁复造型语言,只能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概念整合并融入作品中,再将自己所构想的丰富形象细致地雕琢出来。在对雕塑创作和艺术理论进行了更深刻的实践探索之后,就会熟练地把握各种元素,而不是一味简单地做加法,这样可以有效剔除重复和不必要的概念,斟酌每一处细节,反复推敲造型,从而进入一个最好的创作状态,达到一种新的创作境界,进而突破固有的规则,对雕塑创作语言进行解构与重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繁复造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繁复造型中获取的信息也更加丰富,繁复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合理利用繁复化创作手法,可以更快地让大众接受新样式、新材料,并且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情绪。繁复造型还能表达一种无关差异、冲突、等级、阶层的通用情感境界,观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展开想象和思考。繁复化抓住了艺术发展进程与人类普遍的审美核心,使人们在面对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时,可以产生心灵的激荡,反思艺术,追问历史,回忆生活。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