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岛语族文化审美符号在雕塑表现形式上的再造想象

2024-11-04蒋腾雨严肃非胡益树

天工 2024年29期

[摘 要]南岛语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上,而探索南岛语族文化审美符号在雕塑上的表现形式对南海区域性的艺术创作表现有着积极的文化创新意义。从符号学和美术学角度深入解读符号的释义,并将其造型转化为雕塑语言,探索和发现南岛语族文化上的审美符号演变是研究的基础,在雕塑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再发现和再想象是创新之处。

[关 键 词]南岛语族文化;雕塑;审美符号;海洋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9-0009-03

文献著录格式:蒋腾雨,严肃非,胡益树.南岛语族文化审美符号在雕塑表现形式上的再造想象[J].天工,2024(29):9-11.

基金项目:服饰文化数字化平台(学校科研平台,无类别、编号)。

南岛语族指广泛分布在大洋洲和东南亚讲南岛语系的族群,是具有民族语言亲缘关系和文化内涵相似性的民族文化体系。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东南沿海以福建和台湾为代表是南岛语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南岛语族有着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特征,其理论研究在考古学等方面已具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南岛语族文化符号在当代的传承与转化研究成果匮乏。探索南岛语族文化的审美符号在雕塑表现形式上的再创造和再想象,对南海区域性的艺术创作表现有着积极的文化创新意义。

一、雕塑形式上的文化审美符号

“符号”是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符号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特质,作为一种象征物和载体,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都可以叫作符号。而艺术符号不同于其他符号,它要求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简洁性和通用性,因此这是一个不断提炼的过程,如南岛语族图腾纹饰的符号就是从大量的海洋风俗形态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艺术符号。雕塑作为艺术家情感和观念的延伸品,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理念的文化形式,文化符号内核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水平高低。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所在,分析南岛语族文化符号,运用雕塑的形式,拓展审美性的表达方式。

二、南岛语族文化审美符号分析

(一)文化价值与特性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南岛语族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深深地注入南方民族的血液中,促进了沿海地区艺术创作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核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当代雕塑艺术家通过融汇南岛语族的文化符号展开艺术创作,对促进地域性文化品牌塑造,提升当代海洋文化的艺术创造力,深化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极大的价值。

南岛语族文化的美术资源包含工艺品类、绘画类及民间生活类等造型艺术的物质形态,还包含上述造型艺术品的历史来源、民俗审美及神话传说等非物质形态。南岛语族作为泛灵信仰族群,其原始文化体系中天地、自然万物和祖先等都是崇拜对象。而沿海洋迁移的常态又决定了族群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大都通过口传和图腾纹饰等方式记录,这其中不可言说的神秘性与文化内涵又通过图腾纹饰符号在艺术实体上得以直观表现和继承,由此产生了极其丰富的雕绘艺术。可以说图腾纹饰符号就是南岛语族的文化结晶,更有着巩固精神信仰和维护族群社会秩序的功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极具艺术研究价值。

(二)形式特征与审美风格

南岛语族的造型艺术大都采用移情或抽象的构图手法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一种粗犷淳朴、浑厚夸张、深邃神秘的艺术审美特征。经过长期的发展,其造型形式和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符号化特征,对称重复的形式结构和夸张抽象的造型手段,都充斥着原始海洋族群的稚拙性和粗犷性。

三、南岛语族造型艺术形态分析

(一)国内南岛语族艺术形态

我国的福建和台湾作为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其文化艺术在整个南岛语族都具有代表性意义,尤以台湾少数民族中的高山族为典型代表,其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品保存较为完善,种类主要为木雕、石雕、岩画、陶器、树皮布、纺织和贴饰等,其中以木雕艺术最为出色,原始性审美风格最为突出。

高山族的木雕工艺品涵盖各类生活、祭祀、交通、狩猎和娱乐用具,多采用阴雕、浮雕和圆雕等工艺,辅佐多种图腾纹饰符号,利用黑、白、红三种颜料描绘纹路。大量的装饰纹样是其突出特点,以几何形样式居多,多为象征性写实。常见的是太阳、百步蛇、鹿等信仰色彩浓厚的图腾纹饰,纹饰由直线、斜线、斜纹、谷纹、环纹、三角纹、雷形纹、菱形纹、S形纹、多边形纹等纹样构成,内容复杂多变,几何形图案相互穿插,大致可归纳为动物图腾和人像图腾两大类。

人像图腾按照不同的造型特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蹲踞人像、蛙形人像、关节标记人像、肢体相连人像、图腾华表式重叠人像、正反相对人像、吐舌人像、人面蛇身像等。其中,蹲踞人像在南岛语族中具有普遍性。木雕艺术中的形态可分为托手齐胸式、双手搁膝式、双手抱膝式,由于造型受限于木材,故多为细长样式,多与百步蛇、太阳、鹿等图案相结合。

动物图腾造型源自闽台的蛇崇拜,以百步蛇为基础,再与其他纹饰相结合。百步蛇图腾纹饰分为实拟与虚写两种。实拟多为蛇形态摹写或者局部放大,如夸张的三角形蛇头,通过强调外形特征来展示摹写对象的特点。虚写是以几何图形为主,把百步蛇的形态加以提炼,变成抽象化、符号化的简练纹样,强调图腾纹饰的神秘性与崇高性。而实拟与虚写又存在相互组合的情况,以几何纹饰为主,如三角形纹代表蛇头,菱形纹代表鳞片,雷形纹代表眼睛,竹节形纹代表蛇脊骨,曲折纹模拟蛇行弓身,水波纹与锯齿纹模拟蛇行透逸,梳齿纹模拟蛇行翻越,类绞丝纹模拟蛇行翻腾,螺旋纹、S形纹模拟蛇盘绕卷曲等,这些生动的纹饰都是百步蛇形态、动作、行为的符号化,并且蕴含某种精神意识(见图1)。

人像图腾和动物图腾都具有典型的太平洋原始艺术风格,太阳崇拜和海洋崇拜也深刻融入民族文化中,故两者也常与海浪纹、太阳纹、飞鱼纹等组成复合形态的纹饰,象征性的几何图案和夸张抽象的写实风格有着明显的符号化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中。

(二)国外南岛语族艺术形态

南太平洋岛国的艺术文化涵盖雕塑、绘画、音乐与舞蹈等方面,不仅诠释着民族的生活状态,也阐释其包含的文化习俗和精神信仰。从原始工艺品角度看,现今保存比较完好且传承有序的多为仪仗器、生活器和装饰器等,材料多为玉石、鲸齿、木头等当地资源,艺术风格原始粗犷,多为抽象性的符号化表达。

仪仗器和生活器主要包括毛利人玉锛、玉短棍、姆瓦伊面具、祖先雕像、笛、盾、祈愿板、奥帕手鼓、马拉甘雕塑、独木舟等。其中独木舟艺术又远远超过了交通工具所包含的意义,被赋予了祖先身躯、海洋法器等含义,船身通常雕刻有精美的抽象花纹图案,船首多雕刻有祖先形象和动物形象,脱胎于南岛语族普遍的泛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装饰器主要包括头饰、鼻饰、坠饰、腰带护甲、臂环等,原材料多是兽牙、骨头、贝壳、珍珠、羽毛、龟壳等当地的物产。其中人形坠饰制作较为精美,与国内人像图腾艺术品较为相似,原材料多为玉石、骨头等,造型抽象夸张,构图紧凑,辅佐图腾纹饰加以装饰,象征祖先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艺术品普遍突显了南岛语族特有的文化审美情趣。

四、南岛语族文化符号的雕塑表现形式

(一)符号的沿用

图腾在南岛语族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对图腾纹饰符号的分析可以帮助现代雕塑家更好地探究南岛语族文化的精神内核。

现代雕塑艺术中,对图腾符号的应用的最直接的方式是沿用。在不改变传统符号造型的基础上,将其融入现代雕塑载体中,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符号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注重符号意义的传达,既不脱离原来符号的明示意,又具有了象征义。如我国台湾1986年传统工艺展上就汇集了大量沿用图腾的仿古木雕作品,多选用当地的代表性图腾符号。造型上古朴大方、比例协调,少数沿用原始夸张的造型手法,但相比较而言,大都注重写实。人物题材居多,主要是歌颂祖先,并用浅浮雕记录本族的图腾纹饰,如百步蛇纹、人头纹、菱形纹等,完整再现了族群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信仰。但在现代雕塑艺术中,无法产生新的艺术遐想,更加难以赋予原始文化符号新的审美意义,对图腾纹饰符号的研究和探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符号的全新诠释

图腾纹饰符号不应局限在过去统一的对称和重复性构造,应考虑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形成现代艺术语言形式。从当代南岛语族雕塑艺术的创作风格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生活写实与象征表现。

7B8FAqvvaxcgsPX8iq8CdDXiPiaj2jIuh3VUdRq6Me8=生活写实并不是对人物造型的真实刻画,不以“像”为目标,更多的是根据真实具象的事物来创作雕塑,展现原始民族的生活面貌。如国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雕塑群就深刻反映了族群内部的联系,雕法简明、造型质朴。波利尼西亚组雕、迁徙之路、风之路等雕塑选取原始民族形象,把图腾符号融入整体造型中,反映了南岛语族的文化历程和精神风貌。

而象征表现不同于生活写实注重对生活样貌的再现,更加专注于时代背景下南岛语族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传统符号中寻找新的艺术符号特征,是对南岛语族文化符号的全新演绎。其中以台湾艺术家拉黑子·达立夫的作品为代表,其不再拘泥于原始符号的造型特征,而是加入了当代的审美意识,采用打孔、解构和重组等方式,呈现出立体、抽象的表现主义风格。题材也有所创新,既有传统的对太阳、大地、祖先的歌颂,又引入了祭祀活动、舞蹈动作等,文化内涵深厚且独特,隐喻丰富。象征表现强调以精神文化内核为创作内容,其将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通过自我审美意识进行较为抽象、概括的表达。

五、结束语

在当今文化创新的浪潮中,南岛语族原始文化符号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雕塑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但如何使这种文化充满活力,是现代雕塑家需要思考的。传统的艺术观念需要更新,现代雕塑艺术工作者在探索原始文化符号的同时,应融入自己的审美意识,深入挖掘象征性元素,追求精神共鸣,而不是简单地直接沿用文化符号,只有从原始艺术的功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结合情感价值、艺术语言、审美高度、象征语境,才能在现代雕塑语言中对南岛语族文化审美符号进行全新阐述,并为塑造南海海洋文化的地域品牌和当代海洋文化的艺术创造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冯月季.传播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2]焦天龙.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的扩散[J].中原文物,2002(2):13-16.

[3]呼延思奇.原住民图腾纹饰在现代生活用品中的符号意涵及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4]方俞文.台湾当代原住民雕塑的再生与影响[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6.

[5]肖畅.审美符号传播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