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观念及其真理性置入
2024-11-03武文华
摘 要:阿多诺“真理美学”的逻辑形态向社会理论的过渡,关注时代背景、社会价值和立意取向以及聚焦社会道德、人文情怀指向的哲思观念和言乐姿态,具备真理性气质。艺术哲学、意象美学的异文化视角可观照真理性置入的问题并考察其观念旨趣、意识延伸、学理渗融状态,得出定格本真、理性透镜、审美价值重估、理性结构立场、感性祛魅状态、艺术审美立极和爱智意象、边界意象、关系美学意象、思维交响意象、取舍意象、伦理意象等认识。
关键词:阿多诺;真理美学;审美价值重估;感性祛魅;艺术哲学;审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4)04-0050-10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4.04.009
引 言
于润洋先生在《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设立专章来讨论音乐哲学问题于社会学视域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经典思维表达[1]。其中有一重要讨论焦点是对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1903—1969)社会学派观念涉及音乐艺术领域诸多要义的解读,集中于该书“阿多诺《新音乐哲学》”的分节描述[2]。该描述充分展现了阿多诺哲思学意对社会性层面的高度重视、对艺术事物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强调、对社会学审美价值判断全面渗透现代音乐艺术形式的批判意识和阐释力度,特别是阿多诺以浓郁的社会学色彩的批判意识,针对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的旗帜鲜明的审美论断等做法,成为后世音乐审美与批评话语被反复引证的经典案例,不仅给音乐哲学界留下极其深刻的学理印象,也侧现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社会学派音乐哲学”的哲思情势。
从艺术哲学审美批评的大学科看,阿多诺哲思形态及其学理特征被视为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中为数不多的真理美学[3],这为阿多诺原初徜徉在真实、去魅的社会学范畴讨论和观念成立,为其通向理性之路的至高境地和本真诠释,披就了一层“神奇面纱”;而从音乐美学与批评的部门学科讲,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哲思面对极其抽象的音乐艺术对象而反应的真理性思维状态和诠释手法,闪现出一抹美善合一的耀眼的“意象光芒”。这种古而今、内而外论域的意识现象,启发了笔者浓厚的研究兴趣和学YIr/PcOGjn+hME3JDkhBLQ==理追问,以此展开对阿多诺哲思理念如何置入真理性的深度思考[4]。
一、真理美学的“壤与种”:社会学思辨与普适审美意识下的本真与理性
1.“盘根错节”的真理美学
阿多诺所处时代的存在意象,是西方社会历经两次大战并在整体时局动荡、主体命运变换、人心惶恐不安、存在气息焦虑下的人间世态,在沉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人类精神世界极致表征的艺术思潮、主张标签,以此起彼伏的涌现状态和林林总总的呈现面貌,成为时代整体脉动具有内在嬗替性的真实印证。艺术流派在阿多诺之前就已出现朝向真实、着意刻画世界形态的“前印象派”[5]和大量通过瞬间捕获光影意象来把握生命本真的“印象派”[6];阿多诺出生时,渴求跟进拓展艺术空间表现样式的“后印象派”[7]发展到了成熟晚期,同时前置融汇并伴随阿多诺一生的社会思维样式有——充满原始狂野爆发力内核的“原始主义”[8]“野兽派”[9],从另类视角进行诠释的“立体主义”[10],标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瞻性表达样式的“未来主义”[11],康定斯基、“俄耳甫斯主义”、轻骑士以及音乐风格的突然裂变[12],俄国“至上主义”[13]和“构成主义”[14],在空间和线条中寻找突破的“新造型主义”[15],“包豪斯主义”[16]的充满淳朴、冷静、真实艺术情感的校园倡导观念,反对传统并不惜毁灭一切、制造诸多混乱的“达达主义”[17],依托梦境虚幻魅力的“超现实主义”[18]等;阿多诺死时,复合了多元意味、宏大叙事的“抽象表现主义”[19]行进路途也已过半;后阿多诺时期,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车轮继续滚滚向前,零售疗法的波普艺术、“观念主义”、激流派、贫穷艺术、行为艺术、心灵游戏、“极简主义”等纷至沓来[20]……。
社会现实不断旋变让艺术世界的审美主体间性有了表达挫败与消极、沉沦与压抑、光怪陆离地排斥传统等情绪症候和普适倾向,但也有一种坚定审视时代、勇敢直面异化的卓越主体姿态,便是阿多诺哲思存在方式的真理美学。在其思维意识酝酿、发展的成型过程中,这一真理美学以社会学背景的个性化学术生态面貌,彰显出学术生命力的韧性,其哲思学意在德国现当代历史潮流中展示出社会性视野的强烈意识色彩,思维能动融汇爱智素养、艺术专业性、理论系统化及审思诠释感,尖锐的艺术批判观念与鲜明的论辩态度使其书写、论说充满现实话语、批评话语共构出的省察特质和冷静缜密的审美判断力。阿多诺以此完型了审美批判力度强势的主体性自觉和舆论角色定位,他的经典阐释话语本质上成就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学理的理性思维构建,其认知观念在解构、建构与重构等自我塑造中代言了否定性逻辑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这都为其社会学音乐哲学思想积极朝向真理目的、对后世治学产生积极启示意义等,达成了学科发展历程的必然决定性。
人类思维形态和辨识能力如能具有无限靠近真理的本源倾向性,就应在主体思维意识、思维状态和言说形式中具备形上绝对(或极高程度)的知性表征。阿多诺真理美学试图突破审美感受性本身极其灵敏生动的感性、偶发、可变等天然直觉屏障,逐渐占有绝对理性最为向往的真理性存在的高光点,其立论取位和论证策略便可在最广泛基础上达到不满足于审美感性价值、全力追求理性价值的“以知探真”的思辨维度,也即阿多诺将自身社会学派哲思视野全然扎根于最能体现“满足人们求真欲望”的知性层面[21],学理机制中的知性特质被他广泛铺陈得像“泥土与种子”一般,提供了最利于培养非主观化主体思维意识的生存环境,让批判思维的哲思构成基因在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已置入求真、逐本的审美规定性上。
2. 爱智意象-定格本真
阿多诺审美观念的思辨情势直接建立在上述倾向真实、可靠的思维基底,这是一种逻辑色彩与可被科学论证的理性条件包裹的意识能动,获得的是可维持学理存在并最终发扬光大的最有基础保障的治学空间。从艺术哲学角度看,人的一种主体性自觉的思维状态若展示出某种本真感,则意味着其哲学思想拥有追索“爱智”[22]的原初本质,这促使主体思维形态最终形成一个追求自然、本体和话语本原存在方式的环链。哲思理念、书写学意的观念倾向性,无论隶属于哪种本原追问的存在方式,能真正体用“爱智”的——不断获取自我与自我之外的一切可能性的真知灼见,不断刷新自我认知经验并不断突破自我阈限可能性,实现每个当下新生构筑的主体性自觉,正向激发个体智思潜能,利于整个社会和他者在同理、共情过程对主体间性的审美认知进步,就是“本真”学理目的最为基本的构成意涵。此意涵是在基底层面认知真理性置入的第一个重要抓手,笔者界定它为爱智意象-定格本真。
3. 边界意象-理性透镜
“爱智”体用与主体思维伴随,必然朝向本真追索的学理目标,阿多诺真理美学构成机理的第二个重要抓手呼之欲出——笔者将作为讲求实证并以此看待艺术事物、现象和寻求本质的“理性惯势”界定为边界意象-理性透镜。阿多诺通过社会学考察方式面对审美对象时,强调的显然是一种艺术感性降维、艺术理性彰显的批判态度。他在搭建学派思维形态的过程中充分实施“理性透镜”的审视能动,从思维罅隙中本质地构成了将主体冷静智思印刻到主体艺术感性冲动、将客体艺术对象生命重塑认知思维边界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美感的生成从超越艺术感性出发,对原先感性意味浓烈的艺术作品呈现方式,不断抽离出审美接受的泛化、异化和主观感(如病态审美),同时强化社会因素考量、同行客观比对、审美共性整合等理性力度,以此做出艺术理性统领姿态的主体审美判断。
针对其所在的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艺术而言,上述两个抓手可谓环境适用、对应相当,它们不仅是思辨主体直面社会现实,以宏观层面的社会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家审美情趣和音乐观念对社会学色彩的真实价值、艺术作品为受众带来或正向(或异化)作用等感悟认识,更是西方音乐世界处于争战不止的惨烈社会环境,在音乐创生观念、具体技法、审美理念全然发生太多新异变化的思辨后,所呈现的一种抽象的微观映照,这种存在方式的音乐现象是充斥了时代伴随色彩的,它们是现代西方艺术在时代特征和艺术标签上的共生物象,在最朴素、客观的角度上能形成特定的、时代性的普适审美意识的诞生条件,阿多诺充分意识到了这种主体间性的审美普适感,他以主体性充分自觉的思辨能力,从这种认知实施于自身的音乐哲学方式中,寻找时代情势的哲思学意的艺术话题,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和朝向真理不断挺进的意识超越性。
二、真理美学的“枝与叶”:社会学思辨能动对艺术审美关系的定性与定位
1.学理设定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回望情怀
社会学视野、理性根由对阿多诺真理美学的确立提供了区域广袤的“深耕厚播”,其主体观念意境如同有机生发的“枝叶”状态一样,映射出朝向真理美学的光辉,阿多诺理性思维的脉动也持续增量化地展示出冷静、缜密、客观、合理的学理气质。首先,阿多诺在艺术审美关系的学理设定上,主动把握了哲思话语讨论艺术审美论域抽象性最广泛的音乐艺术,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密切关联的核心话题来主张他的原则要义。通过具体化定性与定位,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往真理性审美阐释的路障突破,将审美判断力浸润于非潮流趋势、非应景意识的哲思内境中,深邃且安静地观照和搭建向社会理论“田野作业”过渡的桥梁,构架迈向真理性阐发的学理杠杆,展示了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积极体用理性思维的意向力度和全新思维意识的形态潜能。
其次,阿多诺对艺术审美关系进行定性、定位时,切实隐喻着一种德国知识分子关切学术理想的治学情结,这是主体智识在推进哲思完型前的一种必然的前置化情怀——其思想直接平行于、明显聚焦于彼时的音乐社会学关系衡量中,他和西方哲学史上众多伟大哲学家一样,本质上拥有着内在的、推动思辨行为的神奇力量,也即阿多诺恳切回望、努力代入着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时期“数”被赋予了精确性、超越性、非具象构陷性、能够言说和谐永存的本质决定性,让鉴别价值客观合理的“数理本体同一论”美学(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理性审美主张、古罗马哲学家普洛丁《九章集》认定的“数”可测量和谐音调等理念)成为拥趸众多的西方古代经典审美观念之一;同时,广泛阅读、深度思考与争锋对话传统中涉及艺术伦理、艺术净化说的“音乐与社会”等关系问题,也是古希腊时期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这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孔圣欲恢复礼乐的本质理性追求有同工之处)。
2. 关系美学意象-审美价值重估
阿多诺强调理性力度的治学观念及对审美关系问题的深度观照,是对古希腊崇高意象和追求真理精神的一种致意,其真理美学蕴涵着现当代西方主体理性意识不断仰望数理包纳万物、理性言说本体、智思观照永恒的治学素质,本质上拥有对西方古代学理精神犹如“文艺复兴”般的理想诉求。在以理性为前导进行审美关系构建的主体情怀中,阿多诺将能够凸显社会学思辨构建底蕴的艺术审美关系,伸展于判断能否符合艺术真理化创制理念的本质追问这一根本目的的择向上,其哲思主张旗帜鲜明地向外界敞开如何把握艺术审美关系、审美对象客体间性的权重意识与勾连状态,做出衡量真正意义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这就是关系美学意象-审美价值重估。
审美价值重估有六个要素:第一,任何一个伟大的音乐作品都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和具体社会性而孤立存在;社会性与时代性的概念前置是首位,相应的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是次位。第二,艺术家决定采用的音乐艺术观念及其诠释,若建立于社会性普适价值的审美表达,超越仅在关注作品的艺术感性之美、技术性美学、知识性美学;出色的音乐理念、社会观念、社会趣味是首位,艺术媒介与手段的具体化选择是次位。第三,音乐艺术观念的正确性能够让大众经历到反映时代、社会深刻面的艺术精神体验和主体存在感;时代和社会的客观性、深刻性是首位,艺术家的个体主观性是次位。第四,正确的音乐艺术观念形成的时代舆情的抽象化映射,能够建立真实艺术审美舆论的主流意向;普适的艺术建构性是首位,主体化的艺术解构性是次位。第五,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音乐观念是持久化艺术实践逐步推进的结果,而非短暂的被观念化的音响行为艺术;普适的影响力是首位,艺术的奇特效应是次位。第六,具有普适价值观的社会性审美的音乐作品,自身会形成一种艺术批判力并能隐喻地进行新的批判和新的排斥;艺术的反思性是首位,艺术的娱乐性是次位。
有着古希腊精神向往情感内涵并把握艺术审美要素的关系美学意象-审美价值重估,是笔者从生发层面认知真理性置入的第一个重要抓手。基于现代艺术的灾难性和实质性的内涵、艺术与合乎形式地完成那种历史性的不幸体验有关,因而现代艺术评价艺术之外的现实(包括对其他一切艺术作品的隐喻品鉴)并有着一种象征性的自我毁灭,每一件艺术品都要完整地体现真
理[23]等认知观念,以其强大的理性否定功能和重现建构特性,对音乐作品及其存在方式作出是否为真理现象的考量[24]。阿多诺通过构筑社会概念、社会目标、社会文化因素中艺术作品的具体审美关系,试图从哲思乌托邦的学理意愿上形成一种“概念问题即是社会问题”[25]的批判色彩和审美关系组合形态,以呼应西方社会异化中的作品艺术性(包括艺术边界在内)的诠释可能,并在《音乐社会学导论》思维中编织审美意识指向的细致网格。[26]他分析受众审美接受过程的分类状态、考察审美舆论及其批评主体的欣赏姿态来形成审美关系的品鉴倾向,重视具有音乐心理本质意义的指挥和管弦乐队、言说现代音乐的精神内涵和音乐生活的深刻现象(不仅言及新创意识,也论说瓦格纳与尼采之种种)、聚焦现代音乐形式技法性征与流行音乐/歌剧/室内乐/先锋派音乐的内在品质来形成思维兴味要点(并同时展示了审美盲区),介入现代音乐的社会本质和内在矛盾/阶级和社会阶层/国家民族/社会调节/历史处境等环境要因来讨论社会功能、音乐功能,并归纳社会学的内在规律问题以及未来走向问题……他不断地在音乐历时性中建构出形式独特的社会学意义的“思维纹样”,达成音乐社会学的共时性
存在文本。
3. 思维交响意象-理性结构力场
认知真理性置入问题的另一个无法忽略的重要问题是,既然阿多诺的审美认知前提是发轫于朝向整个社会价值判断而非个体审美好b63b8b32a52f0d8647d8c0c68bde2144恶,则其主体性思维实践也应相应存在一个长期、持续、正向的理性结构力场,力场中的学理延展脉络和途径应如“理性交响乐”的能动,才能持续实施强大的审美驱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对思维交响意象-理性结构力场的感悟,是生发层面认知真理性置入的第二个重要抓手,见图1。
上述两个抓手中,阿多诺作为现代西方公知、音乐艺术的内行人,以聚焦社会现实的忧患意识,观照世界战争格局的时代性和社会矛盾,在考察音乐作品的创作品质时结合受众在外部环境、突发事件、负面价值等的真实和普遍感受,将艺术同理表达作为他衡量作品艺术品质的重要标杆,对于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艺术作品的经典性问题,他不仅仅是从音乐技巧层面出发,更是站在时代、社会、群族命运的关怀意识维度这一“艺术的本真峰峦”上来俯查审美意识,以看待一个作品是否真正形成了真实主义的音乐符号,具体音响是否拥有写实性、批判式等的艺术抽象表达手段的音乐艺术“话语”阐释度。因此,即便斯特拉文斯基同样具有强大的音乐创作精力,拥有同样浓重的艺术天分和高超的音响创作写作技巧,仍旧是阿多诺观照下的主体创作立意、审美旨趣、音响文本属于小我艺术天地宣泄的一种恐惧艺术家,而非勋伯格在大我(高我)境界中直面世界、社会和现实时反映出的真正勇敢的给力主体,正向的力量感在艺术伦理上则更具有真理性。
三、真理美学的“花与果”:社会学思辨中音乐审美判断力的风格与特质
1.反思意识与回避时尚潮流的主体姿态
仅通过辨识树叶形状就准确判断树种,是由于树叶全然地具有了植物品类的独特性征。同理在20世纪西方风起云涌的艺术思潮阵营中,阿多诺接受、品鉴艺术作品的主体审美姿态,是其真理美学实践的具体效果的显现,也是解析他如何依靠社会学思辨意识来获得音乐审美判断力的主要依据。
阿多诺涉及音乐作品的论述的思维顶端带有极强的理性驱动和反思风格,其批判立场的校准点和审美评判规则,不是建立在音响自身是否艺趣丰满、构架有序的专业技艺层面,而是设定在审美接受层面主体间性适度之处——是让受众在聆听过程中普遍感到内心情怀得以释放、血脉偾张的艺术感染力?还是让观众处于迷惑不解、无所适从、无法共情的尴尬境地?——这种关于“人的聆听将会如何”的审美校准点,是阿多诺特意将艺术认知配置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学视野的审美意向,也是他品鉴作品是否达成显化表达艺术真相的评判标准。音乐艺术对艺术真相抽象化表达的能动,是经由音响信息展现为对已发生(或正发生)的复杂、多变、众多、纷乱的现实世界诸象间的内在生命体验感,从而明示有可能形成的审美反思意识、社会性批判态度,甚至包括主体间性对社会未来发展及艺术走向的预判与期望。阿多诺的真理美学实际上不仅是对自身审美观念和治学思想的自证,也是其对社会、对他者审美接受、品鉴态度上要求建立出真理品格的倡导,他在提醒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切受众群体,应多品味音响背后(创作技术层面的具体技能之外)能指、所指的人类切实生存的条件和空间。
阿多诺审美判断力的一个特质,是他始终坚持不迎合时尚思潮的做法。他并非没有弄潮搏名的能力,而只愿意待在传统哲思学意、批评意识的语境中并放慢研习速度,这与他同时代急于突进展示非传统哲学思潮、异化于传统甚至欲意“格式化”传统认知的思维观念、审美经验、美学判断力(如达达主义)的行为背道而驰。他不回避西方社会动荡变化的无常,热情且持久地追求艺术问题的真理性意义及其存在价值,以不急功近利的审思态度,对偏离真正传统的思维主体发出挑战,他“唐吉诃德”式的学理信念是其哲学价值观忠诚于社会本质的表现之一,这能够艺术化地向内深挖并保持音乐哲学良好的有常性,同时还具有守望美好未来的强大建构力,最终对艺术领域内涉及的社会问题、社会概念乃至社会理论的正向发展,都发挥出令人无法忽略的哲思能动,这种哲思的前瞻作用也逐渐消解了舆论对他做派古旧过时、保守不前的舆论定位,击碎了所谓陈旧性、迂腐性的误判标签,吸引到更多的读者愿意抛开误解前见[27]来认识他和他的真理美学。阿多诺致力让真理性探讨成为学理存在命脉的思维状态,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部分地自证了阿多诺思想的真理性价值。
2.取舍意象-感性祛魅
真理美学既然还隶属于美学学科,就仍需讨论主体审美感受性这一本位问题,但他对人感受性的出发点、思维特性、审美目的和艺术结果都直接倾向于理性发端和持续伴随,他的认知基础建立在“非全然感性化”的、鲜明的“感性祛魅”中。阿多诺巧妙延续了西方“存在主义”本体式追问的亘古初心,在触摸“意见之路”后就毅然选择“真理之路”[28],这不仅和笔者前述的仰望古希腊精神的人文情结再次呼应,更昭示其审美判断力风格与特质中的首个重要抓手,即取舍意象—感性祛魅。阿多诺自觉地将哲思人设放置于社会学底色中,果决地要求自我和他者去直面社会性、维护社会概念,将逻辑抽象化命题的存在价值看作反照西方社会存在的一面真实镜像,在浩瀚的艺术家群体及其作品中,优中选优地考量谁可佩戴音乐艺术审美价值桂冠,他的审美判断力并不否认、也不美化西方社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次生问题对主体造成的不适感,更不愿在西方现代社会困境面前走入批评话语的沉默之中,这就不难理解他同理产生了对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的针砭褒扬的批评态度,阿多诺倡导的真理美学以此让他外显为一位冷静、严格、反思的音乐鉴赏家的知识分子形象。
3.伦理意象-艺术审美立极
阿多诺真理美学的审美判断力还不断体现“技法背后伦理显现”的审美标准亮点,这是第二个重要抓手,即伦理意象-艺术审美立极[29]。阿多诺让音乐审美判断实践凸显极强的社会批判意味,充分说明其社会学思辨的主体性审美风格和审美特质欲在倡导审美舆论、审美受众要正确理解外部世界和社会现实状况。如果说古代先贤柏拉图在倡导“音乐是一切国民的必修课”“音乐的最终目的是要教育人向善、向美并辨别美丑”的普适价值观的话,阿多诺则是再次将其文艺复兴情怀介入到自我的音乐哲学思想,具体引导和实践这种普适审美价值观,寻找一种音乐世界与现实可相呼应的存在策略——真正艺术家的不断变化的艺术认知,是追求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正向反映,是以音乐话语的抽象性为时代、为现实做出的客观代言。艺术家主体的从艺追求只有避免仅仅陶醉于自我封闭意志中的对象表现意图及其音乐创作实践,才能够实现有利于整个人类的普适的艺术本真价值。
笔者对此有以下诸项具体感悟:
第一,阿多诺哲思学意以特立独行的方式,试图走出大众审美的流俗感和从众言说的庸俗感,这是社会意识强烈和敏锐的表现。第二,阿多诺哲思学意以特有的理性纯粹性、耐久性和静谧感,在前置真理朝向的批评话语的可能空间,进行高度社会性、批判性的审美考量。第三,阿多诺哲思学意的审美阐发,为创建特定历史时期和时代环境的真理性举措而呐喊,尤其聚焦于音乐审美集体无意识的证实与证伪行为中:
a.音乐审美活动的集体无意识,关乎音乐审美品质终极判断,关乎主体审美情怀的善美合一。关注音乐艺术的集体无意识的显化状态,是重视音乐生活环境重大事件、观照音乐艺术本体的表现,可以促发具有社会学思维和批评意识敏感度的理性表达。集体无意识本身虽非下意识直觉观照,但无意识的观念前置、判断前置及其意向投射过程,却是主体理性介入的选择,阿多诺指示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本真面貌,为审美受众启示了理性的接受观念和判断投射——以理性考察和普适价值观为主导,揭示艺术本真的创作理念。
b.阿多诺的相关考察浸润于社会学伦理维度和受众接受的普适价值中,这已是阿多诺学理中强大的工具理性,他以此发扬哲思学意的本位能动,把看似聚焦作曲家一度创作的个性化艺术审美对象(如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品),从本质上进行了宏大叙事意义的深刻比对,拷问主体间性与当时社会状况、时代特征的契合度,因此将惯常的个体式追问考证上升和抽象为某种集体语境审思情境的增量方式。
c.集体无意识如果是威尔·贡培兹认为的与荣格分析心理学有关、人人都有但不能被清醒觉察(从人的意向被激发、在梦中最易被察觉)的一种普遍化,那么被阿多诺批判的斯特拉文斯基,虽然有着如尼采所说的艺术创作冲动中最为强烈、重要的“狄俄尼索斯”艺术醉境,本质上却是一种回避客观现实并虚幻古远的狭义情结,是艺术家个人的无关痛痒于当时社会残酷现实的真空式艺术创作,社会学意义看待斯氏的狄俄尼索斯冲动的艺术魅力,是无法成为西方时代精神的主体间性中已然客观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角色担当,因而也无法具有音乐艺术审美诠释本应具有的抽象代言性。而勋伯格是直面历史现实,运用音乐艺术抽象能动、夸张能动、示意能动、虚幻能动、审美共情力和艺术渲染力来表达特定历史状况时主体内心所普遍感受到的、多层级的本真情感体验,因而埙氏的狄俄尼索斯冲动就达到了作曲家音乐创作理念、具体技法与时代环境的受众审美心理的同频共振状态。
d.将属于全人类资源共享的内在自我的集体无意识揭示出来,等于在直面西方现实世界残酷无情状态而发出理性叩问——人类的普遍性谁可以代言?阿多诺认为勋伯格的音乐立意、创作立场与情怀表意是具有真理性的,能够当之无愧地代言人类的普遍性,他作为接受者继而为勋伯格的真理性创作而摇旗呐喊的行为,也具有真理性——这是真理性在主体间性的异质同构现象。反观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虽然风格多变,作品产量极为可观,创作构思充满了反复琢磨和奇思妙想的音乐意象,但对于西方现代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色彩而言,则是充斥了个人主义的主观异化味道。
在上述伦理标杆的直接目的下,阿多诺真理美学的思维风貌积蓄着太多的问题意识之下的抉择性——主体审美判断力在看待艺术事项和阐释音乐本质问题时的批评反思焦点,放置于权衡艺术家审美观念是否积极观照了时代脉动;是否对触及人思想底端、深深打动人心的情怀立意有所弘扬;带给受众是不是普适人文情怀;是否在启迪受众心灵朝向了真理;艺术家的音乐旨趣和创作成果如何达成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核心价值……这些都成为品鉴者真正应该面对现实主义诸多缺陷和不足时,所能坚持的审美批判的根本点。
阿多诺以此用他非常看重的两位艺术家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构成了从艺术哲学方法论社会批判话语的平行观照对象。在充分考察这一鲜明案例的对比审美关系时,他又在自身和平行观照对象批判方、斯特拉文斯基之间,客观且隐性地构成了一对各自均显尖锐感的审美矛盾——作为同时代的真正经历者,阿斯二人都有强烈的认知个性和批判反思意识,但各自观念的建立基础不同,最终主体面对世界的姿态的差别迥异。阿多诺观照社会、集体无意识和审视大众情感式的创作,对于经历过同时代现象的受众的确是具有抚慰情怀的,同时代的斯特拉文斯基的艺术表达式的奇特返祖情结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无法产生艺术共情力和音乐同理心,后者虽然在创作中为了表现深沉、神秘、庄重的仪式性也异常细心地在打磨具体音响呈现状态,但这种技巧上成功情怀上绝对的主观主义成就,终究不是人类共性化精神回望的艺术结晶。
如果人们在审美接受过程中时刻意识到一种审美认同的别扭感、而非毫无察觉的艺术美感气息的代入感,那说明创作层面审美生硬的状态已是原初未被解决的审美困境首因。斯特拉文斯基奇特新颖的艺术想象力或许并不羸弱,但其艺术理念的生发违和于西方当时社会的现实,就处于了明显且刻意的非美情境;勋伯格实验性音响和创新观念表达,虽有相应的接受瓶颈和技术性突破的原生不足(如听觉感受上普遍强烈且无法追随的噪音感、作品篇幅过大造成听感经验的枯燥冗余而难以保持审美愉悦,如音响数理化呈示方式对于人类通用情感需求的表达障碍等),但勋伯格作品主旨体现的以社会之人、以时代之人来思考西方现实问题及其主体焦虑、恐惧、匮乏、无助等真实主义景象以及艺术家人文价值观对现实发出的强力道德批判的勇气,都是艺术家运用艺术创作贴近艺术真理的宝贵之处。
结 语
从异文化语境角度结合艺术哲学、意象美学等学理主张来审视阿多诺音乐哲学思想及其真理美学,跟进的问题意识是:1.西方当代哲思历史众多的审美思辨主张中不乏理性至上者,为何阿多诺哲思学意可称作真理美学?2.真理应能接受实践检验从而证实学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更多的是自我命定的阿多诺真理美学该如何实施验证?3.艺术作品及其情感表达是抽象艺术符号的音乐意象展示,可增量变换的审美诠释空间可否被完全定格于理论家严格且有限的理念区域内?4.阿多诺是否忽略了斯特拉文斯基作品流露的深厚民族情感、并不鲜见的浓郁乡愁、音乐艺术幻相创构力、艺术家未来创作发展风格衍变的端倪?阿多诺在努力寻求艺术真理时是否也无意识地造成一种审美舆论非难?后世给予勋伯格新维也纳乐派“领头羊”的身份认同、彰显其自由无调性创作领域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表现主义风格时,也向世界展现出斯特拉文斯基晚期风格全面包括十二音技法在内的众多创新运用并有鲜亮的表现主义风格内涵,特别是人们在阅读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30]和传记文学(相关访谈录)、聆听《火鸟》等代表作品并品味于润洋先生[31]和学界前辈[32]的接受立场时,就会意识到这些问题意识。5.阿多诺真理美学在新时代中国音乐审美领域若得以新生命延续,就意味着在对其学理进行借鉴、扬弃的过程中,要凸显艺术家创作与表演的新使命和审美受众接受意识的新诉求。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建立出读者之读者、反思之反思的良好批判意识,切实展现出当下人们寻求真理化的音乐审美理想境地?笔者试总结如下:
第一,阿多诺真理美学是其自身努力摆脱全然覆盖的审美感受性、朝向审美真理性的一种学理追求和治学理想。真理美学的概念标签的确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在主观上离不开阿多诺欲求彰显学理价值、深化自我智识和指引纠正外界舆论导向的评判意识,在客观上如同宏大创新模块般的内部机理色彩也全面覆盖于社会学背景的哲思审美活动细节中。阿多诺为审美感受性的传统美学基底赋予了不脱离现实外在真实客观的社会学考量,其理性的审思贯穿、渗透到思想整体轮廓,增重了审美伦理砝码,着意于主体间性审美公约,强化着审美批判和价值反思的学理棱角,在对审美对象历时性考察、共时性考察的定位中形成了思维构型独特的真理性探讨。
第二,阿多诺通过不凡的审美诠释态度启示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界以真理性内涵尝试置入学理深处的探讨方式,辟新了一种关于审美话语阐释新手法的音乐哲学风貌。丹纳艺术哲学思维的探赜姿态被学界譬喻为“实用植物学”[33],阿多诺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哲学方法论则也是一株 “参天大树”,其审思生发的机理服膺于追求真理性审美的治学倾向,逐层展现出向阳而生(日神阿波罗精神隐喻)的样式,有其不同于以审美感受性为圭臬的传统哲思审美氛围的艺术品鉴风骨。对于音乐论域的话语诠释手法而言,阿多诺哲思理想的实践路途就是他迈向社会学视野并积极迈入艺术本真理性之境的开始,前述六个重点抓手就是他的三个历时性学理层次中的具体体现,其哲思学意不断向上阐发的审美思维裂隙,为人们勾画出了一种艺术审美共识的边界可能。
第三,阿多诺判断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终极价值依据一种从艺原则或批评标准,即真正的艺术作品会让受众感到热血沸腾!它将艺术家创作使命的个体“小我”审美,不断超越、升华为活在西方社会当下作为对人发生前所未有深刻影响的艺术见证。他的哲思表现特质以及经典言说达到了令人瞩目的贡献高度,都体现出一个极懂音乐艺术的哲思者关心艺术生活的社会价值、取向立意的立世态度,他积极评价音乐艺术关涉社会道德与伦理宗旨的主体指向性,以显在的社会意识作为音乐批评话语的前提和基础,对社会批判立场的认识、建立与维护中褒扬针砭向度鲜明的学科意识,都显现出一定的揭示艺术事物本质规律的真理性气质。
第四,深入挖掘阿多诺具有社会学学科价值的艺术观念及其言说存在方式、辨析其中的真理性置入问题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研究课题。阿多诺对于中文语境的中国学者而言是一个经典的异文化研究对象,认知其学理的真理性置入方式的终极研究目的,是要站立在当代中文语境和中国人哲思视域、审美立场来构建属于中国当代审美话语,特别是从新时代中国音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探求真理之路的学科意识。于润洋先生等人对我国建立音乐社会学学科的倡议,已激励末学后进不断思考音乐艺术学科增长点对当代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李泽厚先生从社会学视野的相关解析尝试也是大学科视域中的一个学理印痕;本文通过多点描述的观照方式,剥离他者真理美学在具体审美过程中的社会学历史背景、音乐哲学学科阐释角度和反思批判意识的应用问题,试图找到自我审美认知经验的真理性导向和反思性批评写作意识:
a.阿多诺真理美学的社会性考察,主要是对音乐艺术创作一度层面也即作曲艺术家角度进行反思,而中国人在面对本土的当代艺术生活时,既需考察艺术作品创作层面的本真状态和在本质上可能外显的真理隐含,也需加强表演美学二度创作、接受层面三度创作释放出的艺术审美诠释空间,同时不断地让主体审美意识反观衡量创作层面的存在方式,综合省思认知结果会更利于艺术审美主体间性的普适度建立。
b.阿多诺直面西方社会残酷现实的种种弊端,他保持传统的学理态度也意味着纯粹理性姿态对现代西方批判意识强烈的暴力美学、纪念美学和真实主义审美旨趣的余温延续,而中国人艺术审美旨趣充满了道、气、韵、妙的思维容深度,讲求不从绝对理性出发,不对艺术审美对象进行生硬判断,以全然超越的审美姿态进行过程性的情致体悟与情势认知,当代中文语境审美视域因此能够悬置所谓艺术真理性抑或艺术感受性的哲思诘问,发扬孔圣“仁”本体的中庸辨析之道[34],客观且友善地看待“勋伯格们”真实主义艺术兴味和“斯特拉文斯基们”的怀柔主义艺术性情,并从仿佛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各方的主张中,汲取利好于“我们”的那些合理的艺术养分。
c.认知阿多诺真理美学,从学科规范上还需细化推演其学理在真理性进程中的具体逻辑点,但异文化接受角度的人们应主要观照他直接对应音乐世界进行比较认知的确定对象对应点,以阿多诺社会性思维智识的理性亮点为“镜像”,将艺术审美考察重点放置于在当代意识为首位主次关系的考量取舍中、对边缘化哲思论域的认知重建(如“俄罗斯结构主义”)中、多方位及根源化适度观照社会现象的行为中;启示于他者的音乐艺术观念、音乐审美旨趣、社会学批判意识与批评态度以及对具体作品建立的批评话语,做出相融古今、互鉴中西的再解读与再批评,着力发扬本民族艺术审美旨趣和文字修辞美感,达成从他者音乐审美过程的哲思追问意识、艺术观念论述建立属于民族认同的合理化批评思维与书写经验,建立属于我们自己审美语境与社会性密切勾连的学科话语体系,也即构建中国当代哲思理念的真理性进程。
作者简介:武文华,音乐美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1]参见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第380~439页。
[2]同上书,第385~439页。
[3]孙周兴在同济大学授课时提到20世纪西方哲学界的两位哲学家思想被称为真理美学,一位是有着存在主义标签的海德格尔,一位是阿多诺。
[4]本文是2024年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首届音乐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笔者于4月21日第一分会场作主旨发言。
[5]参见[英]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王烁、王同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27~49页。
[6]同上书,第51~74页。
[7]同上书,第75~122页。
[8]同上书,第127页。
[9]同上书,第130页。
[10]同上书,第155、164页。
[11]同上书,第177、180页。
[12]同上书,第193~209页。
[13]同上书,第219页。
[14]同上书,第228~229页。
[15]同上书,第237~252页。
[16]同上书,第262页。
[17]同上书,第277、283页。
[18]同上书,第297、299页。
[19]同上书,第329页。
[20]艺术思潮具体的节点顺序依照《现代艺术150年》中的书写。
[21]朱志荣认为,康德哲学中作为人的审美判断力构成之重要一环的知性,满足的是人们求真的欲望并会形成认识论。参见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第3页。
[22]张志伟解释哲学(philosophy)概念的词源由两部分古希腊语构成——philos sophia(爱智慧),张岱年先生简译为“爱智”。
[23]观念整合自[德]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144~146页。
[24]参见[德]西奥多·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有关“阿多诺提出,如果音乐确实是意识形态而非真理的一种现象……那么音乐和社会阶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意识形态这个外表掩盖了阶级存在这个现实……”的描述(谢鍾浩、洛秦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3,“译者序” 第5页)。
[25]参见[英]马蒂亚斯·本泽尔:《阿多诺的社会学》,“在阿多诺看来,给社会学造成的主要还是麻烦,他正确地将概念问题理解为社会问题的表现”的描述(孙斌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0,“导论”第2页)。
[26]具体范畴引自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对“新音乐的哲学”中的归纳,及西奥多·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目录。
[27]参见[英]马蒂亚斯·本泽尔:《阿多诺的社会学》,本雅明评价阿多诺治学是“更好意义上的落伍过时”“其意义不是激励过去而是预料一个……将来”“阿多诺社会学……向该学科逐渐不和传统的现状提出了挑战……”等描述(“导论”第2页)。
[28]意见之路、真理之路是古希腊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本体譬喻。
[29]“立极”是一个中国传统叙辞,意思是“树立标准”。
[30]在[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修订版)中,杨燕迪导读给出“偏激的洞见”的审美评价(姜蕾译,杨燕
迪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31]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认为,阿多诺对某些音乐形式作出社会学考察时,难免出现一些较机械、牵强、缺乏足够说服力的阐释,相关的尝试并不总是成功的。
[32]参见[德]西奥多·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有关“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思想是具有批判性的,也由此避免不了激进与偏见,或者自相矛盾之处”等描述(“译者序” 第8页)。
[33][法]丹纳:《艺术哲学: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译者序中,傅雷介绍一种对丹纳的评价——他是“把美学看作是实用植物学的人”(傅雷译,张启彬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34]张岱年认为孔子“仁”的主张的核心意义是“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