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现性评价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
2024-11-02唐秀杰
摘 要: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更新了教学内容,突出了与高考综合改革的衔接。这要求中学教师以新教材为载体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评价为驱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步骤为:确定课堂评价的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发评价规则和工具。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057-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要“注重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使教学和评价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使教、学、评互相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以课堂评价为驱动,重新厘清教、学、评在课堂中的关系。因此,“教—学—评”一体化在课堂上的有效实施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热点。
“教—学—评”一体化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近些年逐渐在我国得到研究和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指的是教、学、评在课堂上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课堂评价镶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而使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中,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学的过程。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与结果做出判断,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居于课程核心的目标、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判断学生表现的评分规则。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或接近现实生活的场景中面对问题,通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和应用来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展示,教师则通过多种方式观察、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这就决定了表现性评价可以有效促进教与学。因此,表现性评价应该是“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主要评价方式。理想的表现性评价同时也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活动[1]。
要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评”一体化,关键在于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为驱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三新”背景下,具体来说,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根本归旨,以新高考评价体系为基本方向,以新教材为具体的实施载体,构建历史课堂的表现性评价体系。这一过程应该是着眼于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表现性任务、评价标准三个核心构成要素的逆向教学设计过程,其特征是评价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始终关注学习目标的实现[2]。
一、确定课堂评价的目标
课堂评价的目标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设定。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的依据,它“不仅划定了学习的领域和疆界,还给出学到何种程度的描述”[3]。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评价目标,才能既保证课程评价的效度,又能和教学形成合力,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同时,课堂评价的目标应该关注新高考评价体系相关要求。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一核四层四翼”,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既突出重点,又有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如下页图1所示)。以“四层”为抓手,制定课堂评价的目标,是在现实课堂中将高考评价体系“化虚为实”融入课堂的关键。
新高考评价体系“四层”的内涵要求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四个方面。其中,必备知识包括学生应该识记的基本概念和史实;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等三个层次共九个要素(如表1所示)[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核心价值可分解为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三个一级指标,其下又包含了十个二级指标(如图2所示)[5]。
如《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制定课堂评价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相关的内容要求如下: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结合课标要求,通过整合教材内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的课堂评价目标可确定如下(如下页表2所示)。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设计表现性任务是达成表现性评价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现任务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现行为的发生,进而使教师得以收集学生学习表现行为的信息,作为了解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它应该包括两个基JD3xMECbL85HhYE9W/yojQ==本要素,即发挥激发引导作用的学习情境和对表现行为的规定。常见的表现性任务形式主要有:纸笔任务、展示、实验与调查、口头表达与角色扮演、项目等[6]84。课堂评价目标是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的依据。学生以外显的行为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依据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在此过程中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教、学、评在任务达成的过程中实现统一。
依据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所确立的课堂评价目标,可以设计相应的表现性评价任务。如,针对“能够理解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这一过程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和疆域的变化”的评价目标,可以设计如下纸笔任务:
1.依据文字材料信息在地图上标注出秦朝的疆域范围。“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标注出秦朝疆域后,与东周疆域图相比较,指出其变化特征,并分析疆域变化带来的影响和秦朝统治者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又如,针对“能够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秦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进程,并得出其对现实的启发”的评价目标,可以设计如下项目任务: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小组成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向班级展示调查报告,并评述贾谊的观点。报告内容必须有史料依据,且需要说明史料搜集、鉴别的方法过程,报告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在此过程中依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对每位小组成员做出评价反馈。
三、开发评价规则和工具
与传统纸笔测验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不同,表现性评价由于其任务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往往具有多种答案,学生的表现水平也有更多的层次。为使判断合理、公正和公平,教师需要事先开发能记录和衡量学生表现特质的工具。常见的评分记录工具主要有核查表、等级量表、评分规则[6]121。
例如,针对“能够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秦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进程,并得出其对现实的启发”所设计的项目任务,可依据课程标准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制订等级量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将“唯物史观”做如下划分(如表3所示)[7]: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制定评价等级量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等级,而是为观察学生学习能力的进阶发展提供依据,以便及时对学生学习行为做出反馈,以促进其改善。在明确评价规则后,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评价规则,基于评价规则搜集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学生进行有效反馈以帮助其改进学习过程,同时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
“当前,评价驱动着教育。它是一股最为强大的力量,不但控制、主导着学校里的各种行为,而且抵制着任何试图超越标准框架和先前定义的变化。[8]”不可否认,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评价的导向作用不应该仅仅指高利害的纸笔测试等传统评价方式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而要在课堂中探寻更适合的评价方式,以评价驱动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高课堂的效能,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现实中,并不存在最好的评价方式,只有最适合的评价方式,这取决于评价方法与评价目的、学习目标的匹配程度。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表现性评价无疑是一种适合的评价方式,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探究与尝试。诚然,在教学实践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面临诸多问题,如大规模实施表现性评价所需的社会、实践成本以及学生表现信息收集、反馈的效度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美]Gary D. Borich,Martin L. Tombari.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中小学教育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80.
[2]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7.
[3]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习成就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7(01):13-18.
[4]郑林,赵璐,孙端.基于学科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9(08):15-20.
[5]李勇,赵静宇,史辰羲.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J].中国考试,2019(12):7-12.
[6]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2020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0.
[8][美]帕特丽夏·卡利尼.张华等译.让学生强大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三新’背景下以评价驱动为核心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2021ZJY1716)的研究成果。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