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心”养成教育融入中职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的探究

2024-11-02黄崇芳陶平英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9期

摘 要: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是中职幼儿保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从而熟悉保育员日常工作的流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搜集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保育工作的实际操作,并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做好课前学习,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落实教学活动,布置线上线下作业拓展学生的能力,有效落实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幼儿保育工作。

关键词:“四心”养成教育;婴幼儿活动保育;中职幼儿保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6-0042-05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即“四心”)。“四心”养成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在幼儿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0—6岁的学前儿童群体。这一群体年龄幼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经验匮乏,但他们天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尤以教师为主要模仿对象。因此,对幼教工作者而言,具备充足的爱心、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耐心及细腻的细心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品质是确保幼儿在幼儿园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因素。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其职责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性,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和核心素养,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专业教师需不断引导学生锤炼心性,使他们在未来的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始终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达成上述目标,幼儿保育专业教师需将“四心”养成教育作为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导向,引导专业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和游戏中践行这一理念,培养一批能够主动给予幼儿情感关爱、勇于承担幼儿健康发展责任、乐于陪伴幼儿学习新知、始终保持严谨敬业精神的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

一、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的教学分析

在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中,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核心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课题组特别将幼儿园保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融入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此,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学情分析,同时深入研读相关研究和教材,明确了课程教学内容和重点,设定了课程教学目标。

(一)学情分析

为深入了解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课题YXpANO8BbGd2mHIK89Es1sp4ogxph2JNKvVGtTgZHsE=组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广西工业技师学院2022级、2021级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其间,共有196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100.00%,确保了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通过深入分析调查结果,课题组发现幼儿保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且在理论基础、沟通表达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示期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并提出了减少纸质作业、增加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建议。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努力营造平等、轻松、优质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的首要之务是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敏锐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兴趣与爱好。鉴于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就很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甚至疲劳的状态,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课程内容,有效使用幼儿园典型的生活和游戏保育工作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手机和电脑等工具查找资料,并制作小视频以辅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完成课后作业。此外,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小组协作中学会合作、沟通与表达,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重点

为推进中职幼儿保育专业的发展,笔者召集校内外幼儿保育专业教师,以及南宁、桂林等地示范性幼儿园的专家,成立了“园校合作模式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对现有的幼儿保育专业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梳理,结合桂林市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广西托幼机构的办学特色,同时融合当前托幼机构对保育人员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编写了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材,并已公开出版。婴幼儿活动保育的教学内容聚焦于0—6岁婴幼儿在幼儿园或托育园的活动保育工作,包含了0—3岁婴儿与3—6岁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两个方面的保育内容,让学生系统学习并掌握0—6岁婴幼儿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各环节的保育工作要点,从而为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成员坚持以提高学生幼儿保育专业技能为核心目标,致力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幼儿保育及教育领域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具体而言,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通过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将0—6岁婴幼儿日常典型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融入教学,同时巧妙地融入“四心”养成教育。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还加大学生操作练习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在提升学生保育工作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理念、专业水平和师德素养。

(三)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固然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同样也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具体且可操作的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还需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制订素养目标。课题组对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的各个模块内容与幼儿园保育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进行细致分解,并有效整合。以3—6岁幼儿生活保育项目中的“盥洗活动保育”为例,课题组设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幼儿盥洗活动的主要内容及保育要点;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制订开展幼儿盥洗活动保育方案;三是让学生根据组内分工,按照实施方案融入“四心”养成教育,自主进行模拟幼儿盥洗保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四是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能参与共同分析、组内模拟并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活动保育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在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中落实“四心”养成教育的实践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把“四心”养成教育融入教学,课题组将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及课后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任务,以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逐步内化“四心”理念。这样的划分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监测和评估教学效果。

(一)课前阶段:以“四心”为导向设计预习任务

设计课前学习任务,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和思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课前学习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可以让学生提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加强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在婴幼儿活动保育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开展课前学习,笔者将课前预习任务分为课前学习任务和课前实践任务。一是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在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时,笔者通过引入一些温馨且感人的婴幼儿成长故事和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婴幼儿的纯真与成长的快乐,进而激发他们对婴幼儿的爱心。笔者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融入了需要耐心观察和深入思考的环节,如让学生观看婴幼儿活动的视频,并分析婴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需求,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耐心观察和引导的重要性。同时,笔者鼓励学生通过模拟情境,如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去体验安抚哭闹婴幼儿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耐心。在课前学习任务中,笔者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婴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于婴幼儿细微变化的描述,如表情、动作等,以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敏感性。笔者还设计了一些需要细心观察和记录的预习任务,如观察家中或社区中婴幼儿的行为习惯,记录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的细心。在预习任务中,笔者强调保育工作的责任心,如设置“作为未来的保育员,你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这类讨论话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并撰写心得,还要求学生分组制订简单的婴幼儿活动计划,并思考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二是设计课前实践任务。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抽时间自主与幼儿园、托育机构等联系进行见习,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具体来说,学生每周至少需要到幼儿园或托育机构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学习,观摩婴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参与的各类活动,如游戏、探索、社交互动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婴幼儿活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从而对婴幼儿保育工作产生兴趣和热情,同时观察婴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为后续分析讨论做准备。

在进行课前预习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并科学规划课前学习任务,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有效激发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既能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四心”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幼儿保教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课中阶段: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践“四心”

一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鉴于婴幼儿保育工作对实践和情境的依赖性极强,单纯开展理论学习难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巧妙地将课程理论与托幼机构的日常保育工作案例相结合,运用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互动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rvNtkEU7kUQf1eRG0S9qZebKPuVckY/z3TlHUzFj0Bs=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高效地运用于真实场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够迅速适应并胜任工作。另外,在教学中,笔者还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托幼机构保育工作案例,并设计与真实情境相吻合的情景模拟任务。例如,在案例分析中,笔者融入爱心元素,指导学生模拟如何以温柔的方式安抚哭泣或受惊的婴幼儿,让学生体验并学习如何用爱心去关怀每一名婴幼儿,通过观看经验丰富的保育员或教师分享他们与婴幼儿之间的温馨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心。

二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设计应当明确、具体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任务难度应保持适中,确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笔者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如“规划婴幼儿户外活动方案”“应对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笔者设置了需要耐心指导的环节,如教学生如何耐心地教婴幼儿穿衣、穿鞋、洗手等日常生活技能。在此过程中,笔者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保育员,面对不同性格和需求的婴幼儿,体验并学习如何耐心应对各种婴幼儿的突发情况。由此可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学习。此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采取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沟通技巧及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更有效地与婴幼儿及家长沟通交流。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明确角色定位和扮演指导,准备必要的道具和场景,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提供即时反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模拟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扮演婴幼儿、家长、保育员等不同角色,在仿真的保育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活动中,笔者特别强调观察的细致性,引导学生注意婴幼儿的微妙变化,如情绪波动和身体语言,并根据这些变化调整保育方法。笔者鼓励学生记录并分析婴幼儿的行为,以此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通过模拟情景实践,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这既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又增强了学习效果,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并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需求,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专业素质。

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辅以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笔者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践了“四心”养成教育。这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活动游戏前保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操作流程。在实际操作和情景模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保育工作的基础技能,还培养了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同时提高了安全意识。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儿保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阶段:通过课后作业与线上讨论强化“四心”

在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教学的课后阶段,笔者特别强调学生“四心”的持续培养,通过一系列作业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实践“四心”。在这一阶段,笔者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开展线上讨论和答疑等,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并加强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笔者布置了具有针对性的线下作业,如设计针对特殊需求婴幼儿的关爱计划。这项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这些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其需求,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制订一份全面、细致且个性化的关爱计划。该计划应包括婴幼儿的日常照护、教育引导和情感交流等多个方面,为婴幼儿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这项作业不仅检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爱心、细心和耐心。通过设计这样的关爱计划,学生将学会如何以更细腻的方式理解和关爱特殊需求的婴幼儿,为婴幼儿带去温暖与希望。其次,笔者开展了线上讨论与答疑活动,创建了班级学习群组,并设定了固定的讨论时间和主题,以便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从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这一做法旨在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答疑环节中,笔者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耐心倾听他人的困惑。作为解答者,笔者则需要以平和、细致的态度回应每一个问题,即使面对重复或看似简单的问题也要保持耐心。通过这些细微的举措,笔者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耐心在保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在面对婴幼儿及家长时,耐心是建立信任、促进沟通的关键,同时耐心也是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必要条件。

在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教学的课后阶段,笔者通过安排实践性作业、开展线上讨论与答疑等活动,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笔者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能够在保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四心”合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在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中落实“四心”养成教育的成效与反思

(一)关于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开展“四心”养成教育的教学评价

在课堂教学环节,各小组展示完毕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笔者邀请了幼儿园专家、教师和家长等对各小组学生的任务执行过程及成果进行综合性总结与点评,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学习、共同提升。教学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以确保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及评价效果的实用性。评价中,师生利用“学习通”“职教云”等软件工具,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评估。评价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关于课前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学生课前的预PP45eKRcOGsB/UItAmJIHLLBTxVGNguKJcD1g+W4gIc=习情况和团队分工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权重为20.00%;二是关于课中阶段的评价,依据各小组的课堂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权重为60.00%;三是关于课后阶段的评价,依据课后作业反馈进行评价,评价权重为20.00%。这三个阶段的评价共同构成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方法技能的综合考核体系。对各评价主体的职责,笔者也做了明确的要求,如:幼儿园专家侧重于评价学生的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幼儿家长则基于个人感受和孩子行为的变化进行评价。采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方法技能,而且能显著增强学生的社会能力。

经过综合评估,笔者发现,将“四心”养成教育融入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笔者选择了广西工业技师学院2021级和2022级幼儿保育专业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发现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学生在婴幼儿保育知识与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保育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22级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婴幼儿保育项目,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将“四心”职业素养融入日常生活和游戏保育工作的能力,在该项目中荣获一等奖。第二,学生的“四心”得到了强化。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得到了有效培养与加强。在托育机构中,学生更加关爱婴幼儿,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婴幼儿。面对工作挑战时,学生也能够保持冷静和耐心。在保育工作中,学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同时深刻认识到作为保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在“四心”养成教育的推动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社会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在推进“四心”教育的实践中,笔者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整合“四心”教育理念,确保它真正渗透到每名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这是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因为教育的本质既在于知识的传授,又在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其次,如何评估“四心”教育的成效,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教育的影响通常不会立即显现,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才能体现。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再次,如何在不同学科和课程中巧妙地应用“四心”教育的原则,使其与学科知识自然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叠加,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的能力。最后,如何激发学生对“四心”教育的兴趣和热情,使其成为学生自发的追求,而非被动的负担,也是笔者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难题。这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是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体验“四心”的深层含义;二是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三是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研究如何将“四心”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四是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四心”教育的魅力,从而点燃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经过对广西部分托幼机构保育人员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需求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课题组巧妙地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的保教人员应遵循的“四心”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内容。课题组还出版了一套综合教学和实践的婴幼儿活动保育教材,以这套教材为教学基础,在广西工业技师学院、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中职学校的幼儿保育专业班级中实施了一年的教学实践。实践成果显示,学生在课堂教学、见习实习以及职业技能竞赛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做法既显著提高了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推动了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能力上的全面提升。

注:本文系2022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园校合作模式下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婴幼儿活动保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GXZZJG2022B174)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