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的界定、价值与发挥
2024-11-02王鑫
摘 要: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不仅凸显生产者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还通过作为产业创新主体的生产组织与作为促进供需平衡主体的国家表现出来。新质生产力主体性价值更加多元广泛,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有机融通、实现对新质产业创新的变革发展、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不断加强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效能,有助于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而且能够确保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早日实现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5-0023-07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的继承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论预见与鲜活的行动自觉。在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传统视域下增强生产力的主体性主要指增强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动性,加强其对生产力各部分要素的统领,进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主体性表现也有诸多差异。对新质生产力主体性进行科学界定,同时探讨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价值,并通过不断发挥其主体性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的界定
要界定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首先必须搞清楚主体性的内涵。国内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主体性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研究,从目前形成的结论来看,主要是将主体性理解为主体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强调在主体与客体或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内涵[1]。
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或生产者才能构成生产力的主体,主体性是关于生产者或现实的人的哲学话语。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在从事生产活动中客观力量的外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同人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人的因素,或者不将人与其他要素相结合,生产就不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2]532-533
生产力会伴随着历史与时代的演变而不断深入发展,并表现出新的特征。马克思指出:“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3]204新质生产力也必然是时代与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伴随产业升级转型、生产要素的创新发展、生产技术突破性变革而形成的生产力的新质形态。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发展动能,引领了时代发展新趋向。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内涵,它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创新为载体,以供需平衡为落脚点,进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4]。
对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界定需要与新质生产力新特征的分析结合起来。概括而言,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产者。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的高科技生产力。科技创新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能推动生产力要素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创新催生下形成的生产力质态,它的形成与关键性技术、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核心科技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而形成具有较高科技水平与含量的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作为主体的生产者,生产者也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最活跃因素与重要的主导力量,其以个体或群体形式存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贡献者。
二是作为产业创新主体的生产组织。新质生产力伴随着产业创新进程而形成,一方面,它表现为以新兴产业为载体的高效能生产力,具备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等特点;另一方面,它表现为传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提质升级,有助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并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创新离不开作为新质生产力主体的生产组织,其范围要远大于单个生产者或群体生产者,它能够对生产者进行规划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合力,产生聚焦效应,完成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提质,同时创新催生新兴产业。
三是作为促进供需平衡主体的国家。新质生产力是以供需平衡为落脚点形成的高质量生产力。供需平衡是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社会越来越需要形成高质量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实现供需在高水平上的平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正是通过提升生产力发展质量,助力经济供需平衡与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征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界定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生产者范围,扩展到生产组织与国家。随着产业创新的推进与对新时代高水平供需平衡的呼唤,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的这种转变将体现得更加明显,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的价值也将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二、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的价值
由于新质生产力主体性不再局限于生产者,其范围扩大到生产组织与国家,因此其主体性价值也更加多元广泛,概括而言,新质生产力主体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新质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有机融通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变,仍然由生产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组成,作为新质生产力主体性之一的生产者依然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的是新质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的特点发生了变化,这有助于实现新质生产力基本构成要素的有机融通。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劳动资料人工智能化。近年来,人工智能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劳动资料在经历了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之后又到了机器替代人的机器大生产时代。今天迎来了以人工智能化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进一步解放了脑力和体力,这种操控具有远程性和间接性的特点,除了可以代替人类劳动以外,劳动者不需要时刻关注劳动资料,人工智能可以让劳动资料自主运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自我完善,有效减轻劳动者的工作量,延长自由时间。人工智能化的劳动资料对使用价值进行有效转移,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其影响和重要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目标。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提升生产效率,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即使是劳动资料人工智能化,但是职能只是转移使用价值,因为它无论怎样智能都来源于人类制造,是人类复杂劳动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其使用价值依旧取决于人,产生使用价值的依然是生产者,劳动资料的智能化是人带来的,与劳动资料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二,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劳动对象高新科技化。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具有高新科技化的特点。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仅劳动资料在不断升级,劳动对象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不断更新。在简单手工业时代,生产实践活动是传统的物质生产,劳动对象一般是纯天然和未经加工过的原料。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物质形态,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科技感、抽象的劳动对象占据主要地位,如抽象的数字代码、高效的绿色能源、新型的环保材料等前所未有的劳动对象,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对他们进行开发整合运用完善,不断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新发展阶段和新劳动资料所形成的高科技智能化的劳动产品,形成了智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劳动对象。一方面,高科技新型劳动产品丰富和拓展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解放人的体力和脑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对象以高科技产品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数据分析、智能家居、导航系统、技术芯片等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又保证了生产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智能化劳动产品的生产和应用,这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
其三,新质生产力提升对生产者创新性和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33。在新质生产力中,生产者依然是最活跃的因素,它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着密切关联。一方面,劳动资料智能化要求生产者具有创新性。生产资料智能化使得生产者可以“远离”劳动资料,但这种“远离”并非“脱离”,人工智能虽然解决了人在工作中的问题,但它的发展依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生产者,高素质人才研发系统,远程操控人工智能化的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劳动对象高新科技化要求生产者具有专业性。高新科学技术探索出人类社会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的新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劳动对象怎样高科技,其不能完成对自身的改造,而是需要生产者对其进行使用、操控和改造。与传统劳动对象不同,现代劳动对象具有高科技特性,要求生产者具有专业知识,在劳动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升级,激发其内在效能。其中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具有创新性、专业知识的生产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实现对新质产业创新的变革发展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要素协同和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方式、组织形态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创新与变革,这主要体现为“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技术实现革命性的突破创新”[6],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质生产力主体性范围的拓展,由生产者向新质生产组织发展过渡。新技术能够超越时空局限,精准对接供需,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生产供给水平,进而加速了新质生产组织的形成,平台型组织、生态型组织等新型生产组织相继涌现,正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作为新质生产力主体性扩展的新质生产组织的出现,有助于实现对新质产业创新的变革发展。以下,仅以平台型组织与生态型组织为例展开分析。
平台型生产组织不断实现资源整合并推动核心产业群体兴起。传统组织具有机械化、集中化和流水线式生产等特点,平台型组织形态打破了这些局限,以更加开放、灵活和协同的方式与外部伙伴共同创造价值。与数字化和智能化相结合,在平台型组织中,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获得信息数量更多、速度更快、来源更广,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构建起一个连接多方资源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动新兴科技作为现代化核心产业群体而兴起,建立起一个涵盖理论和实践的全方位技术平台,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帮助别人,有效实现价值的共创与共享。这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响应速度,还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型组织有助于改善企业关系并直接促进产业创新升级。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产业和科技革命催生了生态型组织。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现有企业和组织打破层级、规模和边界,改变了企业之间的联络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约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显著提升效率。这也使得企业和组织更加共享和开放,努力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它的目标不再局限于自己,而是着眼于整个产业生态系统。企业不再仅作为独立的竞争者存在,而是成为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企业、机构等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使市场份额增加,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助于实现产业的提质升级,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其主体性范围的扩展,以合作、共享、协同、创新为特征的诸多新质生产组织形态的出现,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有助于激发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机活力,助推新质产业的创新、发展与繁荣,对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7]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体现,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这必须将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范围扩展为国家,在国家的引领、统筹与推动下,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而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方面,作为新质生产力主体性体现的国家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7]必须凭借科技创新,在国家的推动下,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努力破除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强先进技术在产业变革中的运用,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作为新质生产力主体性体现的国家不断构建并完善产业创新制度体系。在国家的引导和规划下,不断巩固和夯实产业创新制度体系的基础,不断激发企业和个人创新创造活力与主动性、促进企业加强创新与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个人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在国家的统筹与推动下,加速新质生产力在社会经济运作层面形成更多正向变革,其首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旧有的生产链、物流链和产业链及产业生态架构,推动了产业体系层次的整体升级。通过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推动众多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路径转型,显著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产业体系的新质转型。此外,在国家的规划与带动下,新质生产力还加速催生了一系列新兴经济形态,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联盟经济等。这些新兴的经济形态充分利用了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力。
三、新质生产力主体性的发挥
新质生产力主体性范围扩大,加强了其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更具有现实价值。不断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效能,有助于加速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进而确保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一)培育创新型人才以实现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
创新人才对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打造有充足数量保障、有合理结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5]36。这充分说明,只有加大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力度,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其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创新型人才政治方向。“健全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8]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与统筹,将中国共产党自身组织优势转化为牵引力引领科技发展。培养科学家精神,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9],充分发扬科学家心系祖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聚焦束缚我国发展的科技难题,早日实现核心科技突破性进展。
其二,培育拔尖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突破的根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创新人才孵化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5]33。在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依然是最活跃的因素,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有着最密切的联系,拔尖人才创新性研发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更是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其三,加强培育精细制造技术人才将核心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创新型人才更多聚焦于理论研究,将创新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需要技术人才精细生产。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智能化为代表蕴含着高科技,需要培养技术人才科技素养;另一方面,精细制造需要“大国工匠”等精细制造技术人才。他们解决了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的问题,通过精细制造满足了产业现实需要。
(二)推进新质生产组织实现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
推进新质生产组织的发展,加速转变其发展方式,促使其突破发展瓶颈制约,扩大研究范围,通过不断发挥新质生产组织的作用,调整新质生产组织的地位,确保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科技向现实成果的转化,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其一,推动科技企业强化新质生产力基础性研究。科学体系的源头在基础研究,这就好比花园里的土壤,应用研究好比是大树,只有土壤肥沃,大树才能枝繁叶茂。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但是,基于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出成果难、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特点,我国目前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的比重大,其他非政府投入较少。我国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要比发达国家投入比重大得多,而来自社会与企业等其他力量的基础研究投入就少得多。这也显示出,未来基础研究在这些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基础研究的突破会加快科技的产出,吸引科技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引导企业在注重效益的同时从源头上发展科技。
其二,推动科技组织建立新质生产力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形成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和市场引导措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成长和升级。
其三,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走多样化发展道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找准定位,要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发展道路,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更多活力。通过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关系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关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强调在国家的引领和推动下,使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有效变革,提升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增强对产业的引领,打破对新质生产力的束缚,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正向反作用,这有助于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不断推动科技革命进程,增加原创性技术成果数量,让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目前,新技术革命发展突飞猛进,产业变革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深刻影响世界经济结构,必须在国家的带动下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必要路径。必须坚持好创新的战略导向,不断完善创新的相关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的环境,推进技术革命性变革,加强成果高效转化,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顾名思义,新型举国体制强调以国家政权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通过对人财物等各方面因素的整合,实现经济和科技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利用了市场和政府的长处,尽可能排除了各自的缺陷,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人民”的优势与特色,实现微观与宏观的整合。一方面,必须发挥好国家政府的统领作用,加强制定科学性、长远性、全局性规划,集中力量攻关重大科研课题,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把正方向;另一方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其科研攻关现实能力,加强国家政府的战略引导,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规模、速度、安全、质量等问题的有机统一,确保其不断赢得竞争主动,形成战略优势。
其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聚焦我国现有市场资源,加强对这些资源的整合与聚合效应,凸显科技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高效运用与流动,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制度保障。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顺应,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由大变强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与资源,不断加强要素型和制度型开放,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完善市场运行规则与标准,加强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法治化与国际化管理,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利用现代化市场的优势,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科技的掌握与运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技术,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成为创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市场主体。
其四,加强政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支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政策支持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政府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体系,降低创新风险与成本,提供财政、金融、税收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工作,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和实施效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打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推进高水平开放与改革,实现各种优质生产要素流动顺畅与配置高效,建立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融合虚拟与现实、智慧与创新,蕴含和代表着全新的生产力和孕育着新的经济模式,不仅是根基性的彻底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智创经济形态,也引领人们迈进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新时代。身处时代大变革中的人们,不仅追求资源配置和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更加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轮驱动,以及智慧创造的价值。为了适应这一转变,要对传统的理论认知进行更新和转变,包括观念的改变和对整个理论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只有逐步推动完成如此的转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形态的转换,把握住未来的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与智创经济模态的崛起,能够为我们建构一个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并存并进的全新世界。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其主体性范围的扩大,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者层面,还体现为生产组织与国家方面,必须不断发挥好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效能,努力探索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而不断加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确保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与高质量,推进我国的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魏小萍.“主体性”涵义辨析[J].哲学研究,1998(2):22-2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24-03-01(9).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庞瑞芝.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产业形态及培育[J].人民论坛,2023(21):18-21.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8]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
29(2).
[9] 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Research on Definition, Value and Effec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ang Xin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The subjectivity of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ve forces includes not only the producers as the main bo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t also the productive organiz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the country as the main body of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value of the subjectivity of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is diversified and extensive, which is good to integra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to reform and develop the new-quality industry,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By constantly strengthen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we can not only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ens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then realize the grand goal of building a great country and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new qualitative productive forces; subjectivity; relations of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