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4-11-02苏畅庞昌伟
摘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乡村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推动乡村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命题和时代课题,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生态振兴能够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构筑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家园;厚植共同富裕的永续发展价值;保障共同富裕的公平生态正义。然而,当前乡村生态振兴助推乡村共同富裕仍面临生态产品价值有待实现、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生态主体协同参与能力有待提高等现实困境,亟须发挥“生态+产品”新价值、探索“生态+文化”新思路、激发“生态+主体”新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福利的赋能效应,更好地把生态优势转换为富民惠民的经济优势。
关键词:乡村共同富裕;乡村生态振兴;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5-0060-07
一、问题的提出
“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基础性宗旨使命,也是随着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中国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蓝图的重要标识性旨归。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刚摘下贫困帽子的地域依然是我国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张力一直以来是农村地区所面临的重要滞阻因素。这样看来,“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全局的高度,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政治定位,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狭隘视域的藩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背景和语境下创造性地阐释了“两山”理论,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次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209的生态生产力理念。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五大振兴”战略整体框架中的重要一环,是引领乡村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从而推进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内需使然和政治必然。
当前,乡村生态振兴和共同富裕是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乡村生态振兴开展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意义、建设成就、存在问题与路径等方面;基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演进历程、内涵、实践路径等视角。总体来说,学术界大多采取独立分析框架对二者进行解读,罕有从整体性视角关联探讨“乡村生态振兴”对“共同富裕”的助推作用,对二者嬗变融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探讨。基于此,本文将从整体性视角深入探寻乡村生态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历史关系,厘清其逻辑理路、困境出路,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3]70。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重点在乡村,难点在乡村。乡村生态振兴对于乡村共同富裕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乡村生态振兴的助力。
(一)乡村生态振兴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
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属性,是统合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提出了其生态哲学观点,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的形式表现出来。”[4]161自然界给予了人类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直接生活的物质资料基础,而这些物质又以生产工具以及人的活动对象的形式而表现出来。因此,自然界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母体源泉。乡村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物化的社会生产力,是促成“经济资本”升值转型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5]10“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实质是相辅相成、兼容统一的,“绿水青山”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创造的物质源脉,亦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金山银山”是人们汲取自然资源能量进行物质财富积累的实践结果,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是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乡村要着眼于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和魅力,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系统开发。统筹乡村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与生态文化,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衔接,实现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激发乡村生态资源的财富属性,以乡村生态振兴优化财富分配方式,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不断满足乡村地区群众的物质幸福感、获得感。
(二)乡村生态振兴构筑共同富裕的精神生活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6]142。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双向统归,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民生问题各有侧重,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民生问题突出表现为满足人民生计、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生存课题。而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基本的生存权得到保障后,民生问题也随之跃升为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精神需要的满足等内在诉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正在从“盼温饱”向“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转变。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基本前提。“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362,这些生动形象的话语命题,表现出优美生态环境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大价值。乡村空间所承载的自然资源风貌焕发着与城市迥然不同的审美旨趣,成为人们追寻“诗意栖居”的绝佳场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优美乡村生态环境本身就能够增强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同时,各具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亦是推进乡村精神生活富裕的现实依托和优质载体。通过乡村生态振兴,挖掘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因,将这些乡土生态文化与当地风俗民情相结合,能够激活乡村生态文化价值新活力,提供多样化精神文化产品,增强人们的精神认同感,进而强化共同富裕的精神保障。
(三)乡村生态振兴厚植共同富裕的永续发展价值
乡村地区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涵养地,以乡村生态振兴重塑乡村“大生态环境”,能够为乡村保存物质基础、保有活态遗产,厚植共同富裕的永续发展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8]13古往今来,在人类历史上因生态环境破坏而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因土地荒漠化危机而消亡;玛雅文明因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而被摧毁;楼兰古国因气候环境恶化而消失。这些典型实例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生态警示,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将会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况之中,一切违背自然规律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最终将会在自然界的报复中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998。新时代,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绝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乡村生态承载力的物理极限,而是要坚持底线思维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严守生态红线、生态底线,既要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需要,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为乡村永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通过乡村生态振兴激活乡村“绿色”鲜亮底色,将乡村生态建设融入乡村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各领域全过程,培育人们的绿色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整体观、全局观、系统观,凝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共识,推进乡村走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道路,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永续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生态资源,为子孙后代保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四)乡村生态振兴保障共同富裕的生态公平正义
生态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和重要价值尺度,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消除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公正,还要消解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等生态维度方面的不平等。一般而言,生态公平正义是指生态权益在不同人群之间得到公平分配,通常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强调共享生态利益、共摊生态风险、共担生态责任、共履生态义务,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4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是人们平等享有生态公正权益的首要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的公共属性决定着它的生产群体和使用群体存在于不同的时代,而不仅限于当代。这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不能采取竭泽而渔的破坏方式,也不能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引发“公地悲剧”现象,而是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生态环境权益的平衡和可持续,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10]以乡村生态振兴唤起乡村地区朴素的生态正义、生态平衡的伦理价值观,秉持环境集体主义意识,捍卫共同富裕的公平生态权益。一是彰显“共建”富裕。加强乡村基层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服务体系建设,以乡村基层党组织为引领绘就家家户户“共建”同心圆,从“独角戏”到“唱大戏”,推动乡村地区自然资源的保值、升值,共同担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二是彰显“共治”富裕。统合乡村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各方力量参与乡村生态治理,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维护乡村生态公正权益。三是彰显“共享”富裕。对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合理评估与预测,分时段、分程度、分区域对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和利用,共享生态资源的绿色福祉,彰显共同富裕的普惠性,牢筑共同富裕的生态正义之基。
三、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不仅要绘制“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等经济层面的目标愿景,也要擘画“生态宜居”等环境层面的目标蓝图,有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乡村生态振兴推动经济理性与生态效用协调发展。当前,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共同富裕面临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待实现、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乡村生态主体协同参与能力有待提高等多维发展困境。
(一)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待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即通过将生态产品的功能价值属性转化为交换价值属性,是衡量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指标,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生活基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相互支持。然而,当前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囿于匹配要素“供给链”缺失的限制当中。乡村生态产业是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优质载体。随着乡村人口流失问题凸显,乡村生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人才、知识等匹配要素相对匮乏,加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乡村投资环境欠佳,制约乡村社会资本的进入,严重影响乡村生态产品的经营与开发。乡村普遍存在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生态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能够集产品开发、生产、加工、运输、运营的生态产业少之又少,削弱了生态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挤压了生态产品的溢价空间。此外,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是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和价值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乡村生态产品面临资源要素产权界定模糊、价值核算不统一、评价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难以合理有效地提供统一、可衡量、可计算的量化参考价值。二是由于生态产品分散的地域性影响,尚未形成协调高效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体系,使生态产品的供给端和需求端无法完成精准对接。三是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不够健全,存在补偿资金来源不足、补偿方式单一、补偿制度不完善等现象。
(二)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哲学在中国乡土大地上彰显了深厚的生存智慧和历史底蕴。乡村乡土文化各异,具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征,差异迥然的乡土文化与我国传统生态智慧交相辉映,缔结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生态文化。乡村生态文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根”和“魂”,以乡村生态振兴传承乡村生态文化,一方面可以为共同富裕提供多样化精神产品;另一方面,能够发挥生态文化的教化、熏陶、整合作用,凝聚乡村生态共同体意识,夯实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当前乡村生态文化陷于出现价值认同危机的传承困境之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受到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以经济理性、功利主义等为诱导因子的价值认知在乡村社会肆意蔓延,乡村生态文化在异质现代化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优势,致使农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此外,乡村人口外流导致村落空心化严重,对传统生态文化景观、传统民居等生态文化载体缺乏系统挖掘和整理,导致生态文化传承日渐式微。随着乡村生态物质文化载体的减少,人们难以对生态资源的多重价值属性和复合形态进行整体认知和把握,造成生态文化的传承动能不断弱化,乡村生态文化逐渐呈现出整体性功能缺失的衰落状态。
(三)乡村生态主体协同能力有待提高
乡村生态主体的协同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以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共同富裕,必须提高乡村生态主体的协同参与能力,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力量,为乡村提供更先进的生态技术、更优质的生态人才队伍、更雄厚的生态资金支持和更完善的生态服务体系。然而,由于乡村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内在诉求差异和复杂社群关系的影响,乡村生态主体的协同参与、协同合作能力较低。一是乡村基层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受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和政治考核任务的影响,乡村基层政府对生态资源实践探索认识不足,难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目标协同、政策协同和部门协同,未能发挥乡村基层政府的“主导者”角色,存在组织调度、规范管理缺位现象。二是乡村社会生态环保组织功能式微。当前乡村生态环保组织存在公众认知度不高、规模较小、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在实际运行中无法提供合理有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很难精准对接乡村生态治理的实际需求。三是农民群众的生态参与意识淡薄。农民群众受经济、文化水平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对生态环保政策了解不足,生态公共意识淡漠,对乡村生态建设缺乏合理认知,未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振兴事业。
四、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乡村地区拥有“经济洼地”和“生态高地”的双重属性,将乡村生态福利转化为经济效益,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节和经脉,是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上述现实掣肘,亟须挖掘“生态+产品”新价值、探索“生态+文化”新思路、激发“生态+主体”新活力,实现乡村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一)挖掘“生态+产品”新价值
乡村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通过挖掘“生态+产品”新价值,将乡村自然资源所蕴藏的内在价值更好地转换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态共富的有效途径。一是激发乡村生态产品资本投资活力。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生态产品项目给予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注入乡村生态产业;加强乡村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供生态产品相关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社会资本向乡村生态产品倾斜。同时,发挥乡村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促进社会资本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建设,引导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走进乡村。二是打造特色乡村生态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乡村生态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方政府可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形成区域品牌“矩阵”,延长生态产品产业链,促进生态产业集群式发展,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增强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例如,以江苏无锡阳山镇为例,当地政府深挖生态农产品潜力,形成特色“水蜜桃”品牌效应,精准定位客户群体,瞄准高端市场,让水蜜桃从“土特产”变身“白富美”。此外,延长了水蜜桃生态产品产业链,发展“桃花源”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开发桃花茶、桃花糕、蜜桃酒等生态产品,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扎实推进了生态富民。三是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先,强化乡村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制度,对乡村现有生态产品的类型、种类、价值量进行摸底,建立生态产品数据库,并对生态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创新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对核算规范、核算指标、核算算法、核算统计口径等进行统一完善,推进核算结果应用于生态补偿、项目融资、损害赔偿等各方面。其次,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定期开展乡村生态产品交易博览会,举办生态产品线上招商和线上交易,完善电商平台带货渠道,加大生态产品宣传力度,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对接,带领农民群众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最后,健全多元生态补偿机制,丰富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生态基金等生态补偿资金来源,积极探索除财政资金补偿外的补偿方式,如对口协调、异地开发、产业转移等。
(二)探索“生态+文化”新思路
乡村生态文化是乡村地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我国幅员辽阔,风俗地貌各异,不同地区在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下缔造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充分彰显了其独特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底蕴。乡村生态振兴不仅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导向,更要注重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标尺。一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重塑乡村发展价值理念。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推动生态文化成为乡村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底蕴,将传统生态文化与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价值理念下的生态文化体系,让乡村生态文化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和价值引领。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宣传力度,培育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深入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精华,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文化墙、新媒体等各种方式开展多样化文化宣传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唤醒农民群众对乡村生态文化的价值认同。二是建立乡村生态文化人才队伍。乡村基层政府要优化文化组织的用人机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将福利待遇、职称编制等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倾斜。同时,以公益组织、社群组织为载体,组建乡创人才基地,吸引返乡精英、文化志愿者、青年等优秀文化人才参与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努力造就一批爱农村、护环境、懂农业的新型专业队伍。三是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化。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于乡村的具体实际,挖掘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将乡村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时代审美相结合,推动乡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素有“木雕之乡”的云南剑川狮河村为例,当地依托国家级传统村落,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重点打造了木雕艺术小镇,景区以剑川木雕为主导,形成了集美食、住宿、观光、游览、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木雕特色艺术小镇,将文创和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传承了木雕文化,也极大地促进了周边农户的财富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文化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
(三)激发“生态+主体”新活力
乡村生态主体协同合作是乡村地区实现共治富裕的内生性动力。以乡村生态振兴助推乡村共同富裕必须有效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共同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等各方面资源优势,共同构建物质丰裕、精神富足、生态美丽的乡村社会。一是提升乡村基层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乡村基层政府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坚实保障,乡村生态振兴助推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乡村基层政府引领,激活乡村生态治理原动力。首先,优化乡村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和责任监督机制,将乡村生态文明指标列为基层领导干部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通过季度检测、年终调研等方式加强督导考核力度,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强化乡村基层政府生态保护的主体责任,引导乡村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其次,发挥乡村基层政府在资源调度、政策制定、监督执法等方面的优势,完善乡村生态政策体系、健全乡村生态保护责任监督机制、加大乡村生态资金投入比例,调节各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乡村“绿富双赢”。二是补齐乡村社会生态环保组织短板。要想推动乡村生态环保组织在乡村生态振兴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凝聚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支持,加大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比重,健全乡村生态社会组织帮扶机制,孵化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的乡村生态环保组织,促进乡村生态环保组织发展转型。三是调动农民群众生态建设积极性。农民群众是乡村生态建设的核心参与者,其是否具有较好的生态环保和治理意识,关系到乡村生态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要增强农民群众乡村生态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一方面不断加强农民群众技能培训教育,围绕乡村主导生态产业,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其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另一方面,要培育农民群众习惯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价值观,优化乡村生态教育环境,通过教育培训、村规民约等方式,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农民群众自觉参与乡村生态建设的热情。
五、结语
“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能缺位。对于广大乡村地区来说,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乡村生态振兴是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乡村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效果甚微,乡村生态资源优势未能充分显化为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乡村生态振兴助推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的研究,科学分析了其内在契合性,在厘清其发展壁垒的基础上,有效探寻了其现实路径,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动9c34a24c16c3ced1bfd441ba38435371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生态振兴任重而道远,乡村共同富裕道阻且长,未来乡村地区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大的力度,以乡村生态振兴为抓手,逐步向实现共同富裕方向迈进,继承生态文化传统,合理利用生态自然资源,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治理体系,推进乡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N].人民日报,2019-04-29(2).
Logical Path,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Ways of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u Chang, Pang Changwei
(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Abstract: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is a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areas are a key field for solid progress in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s a strategic proposition and topic of The Times to promote rural areas towards common pedf210018310b36ccbd5c30d5e3f6fb9rosperity,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in China.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can consolidate the material life found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Build a home of spiritual life of common prosperity; Reinforcing the valu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common prosperity; Ensure fairness and ecological justice for common prosperity. However, the current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rural common prosperity still fac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to be real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ability of ecological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in coordination to be improved. It is urgen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new value of “ecological + product”, explore new ideas of “ecological + culture”, stimulate the new vitality of“ecological + subject”, and enhance the empowering effect of rural ecological welfare. Better transform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that enrich and benefit the people.
Key words:common prosperity of rural areas;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logical path; realistic dilemma; practice 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