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探析
2024-11-02张德明张亚倩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是涵盖问题论、能力论、求真论、群众论、作风论等方面内容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细致性与实效性高度契合、经常化与制度化有机结合的时代特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推进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实事求是、人民至上、从严从实的实践要求,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关键词:习近平;调查研究;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5-001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2],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3]211,是破解新时代重难点问题的“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立足新时代背景,就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逻辑严谨、内涵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问题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社会现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调查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即立足于社会现实需要,探究发现并分析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疑难问题,这是确保调查研究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新时代新征程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新形势。首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的号角,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显著特征。新阶段是一个逐步接近质的飞跃而不断进行量的积累的动态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卡点瓶颈,制度藩篱亟待冲破,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需要解决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迫切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其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新机遇。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其中以AI、量子信息、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以数字化、新材料为典型特征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从对外视角来看,新时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创造巨大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在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最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承载新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必须完成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新任务。面对新阶段,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聚焦改革发展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才能掌握实情、摸准症结,提出真正解决问题、解决真正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二)能力论: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4]8。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深化了调查研究在实践中的价值意蕴。一是练就与群众拉近距离真实交流的沟通能力。领导干部下沉基层一线,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是否能够从中获得真实信息、掌握真实情况。“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4]66,只有“甘当小学生”,谦卑恭逊、设身处地才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革新对领导干部沟通能力提出新要求,沟通工作拓展为“线下+线上”的双模式,对互联网用语习惯表达的理解、对平台传递杂糅信息的辩驳、对网络民生诉求的及时追踪等,无不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沟通能力。领导干部要在合理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进一步拓展调查研究渠道的过程中,强化与网民的“线上”沟通能力。二是练就整合转化调研数据和信息的分析能力。调查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过程。从明确调研目的、调研对象,拟订方案到调研实施的过程,再到成果转化应用、调研反思整改,步步相连、环环相扣。从整体上来看,调查研究作为一个系统本身包含着各个不同方面,通过将调查研究中的信息数据加以处理,经由系统性分析与论证,实现调研信息与数据整合转化,生成调查研究成果,并将调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可应用的思想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方法成果来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5]138。可见,分析能力决定着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效。三是练就精通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能力。调查研究是“讲求方法的艺术”[6]166。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生涯中,亲身实践了这些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从雪域高原、西南边陲、东北边疆到京津冀、粤港澳,从贫困山区到繁华都市,从基层组织到机关单位,习近平总书记走遍祖国大地。实地研究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开展调查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此外,还有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为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因此,要提升采用全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民意、厘清诉求,提高调查研究的准确性、科学性。四是练就准确研判并当机立断的科学决策能力。“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7]535一定意义上讲,调查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服务决策,确保决策科学。科学决策的过程需要对资源配备、利弊取舍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提高在调查研究中的科学决策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有全局思维和战略眼光。在准确领悟党中央和上级决策部署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实现“上”“下”贯通,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前调研,为决策做好预判。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能够抓住时机善于决断。调查研究中决策过早,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决策时机延后,错失重要机遇,同样不能解决问题,因而要多谋善断、把握时机、准确决断。
(三)求真论:调查研究是深谙本质求真务实的主要途径
“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6]166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调查研究就应当求真务实。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与独特优势。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一直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状况的调研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唯书、只唯实,开创性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再次兴起调查研究之风,探索出了改变积贫积弱、百业待兴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调查研究方兴未艾,为创造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基于新的发展方位和新时代的新特点,调查研究呈现出新规律、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特征,不断推进调查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共时性角度而言,调查和研究作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相辅相成,调查服务于研究,研究也有助于调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了解真实情况,拍脑袋做决定,是做不好工作的。”[8]也就是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9]145。只有领导干部亲身前往调研地点身体力行“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10]526-527,提高调研主动性,掌握调研主动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才能查清事情全貌,把握问题的本质、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群众论:调查研究是察民情听民声纾民困的重要方法0dc8e2fe9e6f97d5276d337d5c75ceb32db1a22ef472e166488533d2c2367af9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7]535领导干部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一线,与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既有利于推进党的工作,更有利于基层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重要途径的论断,既是对调查研究重要性的肯定,更明确了通过调查研究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事实充分证明,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首先,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什么是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何纾解发展堵点、民生难点?怎样解决好民生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意见呼声在群众中,办法经验在群众中,改革发展的重点也在群众中,需要广泛调查、认真研究。其次,调查研究是察民疾苦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1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把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的过程,作为向人民群众请教学习的过程,作为为民办事的过程。要通过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深入感受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深入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教训,深入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最后,开展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在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中架起民意“连心桥”,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践行党的36f244543a2a4046d94c218131922eb62d7a4daec259b43dce425fa08c0ef98f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作风论:调查研究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作风关乎形象、关系民心向背。健全完善党的调查研究机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进工作作风上,我很重视调查研究”[4]54,强调调查研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7]535。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调查研究的过程也能够锤炼和彰显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处于进行时,一是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走马观花的“作秀式”、浮光掠影的“蜻蜓点水式”、高高在上的“钦差式”、蜂拥而至的“扎堆式”调研,往往是为了走走过场、出出镜头、露露脸,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对该掌握的情况也只是囫囵吞枣、浮于表面,极易发生人到心不到、浅尝辄止的现象,不仅背离调查研究的初衷,还不利于党群干群关系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多开展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二是要深入实际,不走马观花。改进调查研究作风,不能浮光掠影,关键是要掌握实际情况,特别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动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4]78。三是要把握全局,不以偏概全。调查研究前,要审慎思考规划,对调查研究范围、内容、所涉重难点问题进行统筹安排;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有重有轻地尽可能多掌握收集真实信息,要多听取不同方面利益代表的意见与建议;调查后要对调查掌握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要有宏观的站位、宽广的视角和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不能以偏概全。调查研究绝不是单一问题的罗列式调查,而是要突出针对性、目的性,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综合多方面利益诉求、动态化调研分析。因此,调查研究的过程既是对领导干部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工作作风的检验。四是要听真话、查实情。不能只看包装的“盆景”、精心准备的“亮点”,只听“标准答案”,要扎扎实实到基层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才能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五是要虚心求教,向实干求效。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不仅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还要“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4]83。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时代特色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调查研究理论的思想内核,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情况揭示资产阶级对广大工农群众的剥削、压迫。正是全身心投入调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经典科学著作。列宁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他提出,“首要任务之一是组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12]541。在细致分析、深入掌握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基础上,列宁做出科学判断,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依史而察,我们党始终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通过大量实地考察,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3]109的要求,廓清了错误判断,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为党的事业发展保驾护航。邓小平指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14]123,重申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江泽民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15]308,并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同志每年都要利用一定时间开展调查研究。胡锦涛指出,调查研究是“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16]69,把调查研究抓在经常、做在日常。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赓续传承和深化延展了党的调查研究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的鲜明特色。
(二)细致性与实效性高度契合
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要注重细致性和实效性,这决定着调查研究的成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与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与风险困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赢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必须开展深入细致并且有实际效果的调查研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坚持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决策基础,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7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扶贫工作50多次,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在福建,走遍闽东9县深入细致察实情,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在浙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在上海,深入走访街道、乡村、企业、学校、“两新”组织,推进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保持高频次的调研。这些调查研究不仅体现了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的为民姿态和情怀,也体现了细致入微、摸透实情、务求实效、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的调研特色和方法。深入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中凝练智慧结晶,才能及时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有效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经常化与制度化有机结合
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经常化与制度化相结合,这是事业发展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经常化开展调查研究与制度化推进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在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就加强调查研究制度化建设提出要求。一是完善把调查研究贯穿重大决策全过程的制度机制。坚持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对于什么事项必须通过调研程序,必须实行“清单”制度,该严格执行调研程序的必须执行,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决策和政策制定的必经程序,将调查研究制度化与党的制度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与党章党规党纪监督执行结合起来,才能防止和克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推动调查研究贯彻落实。二是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带头调查研究制度。从制度上建立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亲自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调研经常化。三是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各级党委要建立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制度,其中之一就是要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每名班子成员要选取一个或几个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定期听取基层联系点单位工作汇报,经常深入联系点单位走访考察了解实际情况。领导干部要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走进基层群众,听取群众意见,锤炼优良作风,要实实在在接地气、察实情,真心实意与联系点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还可以有选择地到联系点开展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四是完善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和评估制度。为防止调而不研、研而不用,建立成果转化和评估的长效机制作为评价调查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准,这有利于健全调查研究成果转化跟踪反馈,提升调查研究整体水平。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一)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调查研究的针对性
问题是人民的声音,问题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导向。以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调研是推动决策科学化,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聚焦重点领域。《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对涉及的重点领域工作进行详细部署,为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指明方向。其次,要围绕重点任务。开展调查研究要抓住重点,才能确定重心,从而科学安排调研工作。为此,“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6]537。最后,要关注重点对象。调查研究的对象要着眼“关键少数”,不能“瞎子摸鱼”,粗枝大叶。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调查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围绕重点任务,关注重点对象,增强调查研究的针对性是对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实践的基本要求。
(二)坚持系统观念,增强调查研究的自觉性
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当前,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始终。一是要加强前瞻性思考。明者远见未于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只有未雨绸缪、做足功课,调查研究才能发现真问题;反之,如果临渴掘井,往往措手不及、无济于事。加强前瞻性思考,就要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动仗,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预见性和敏捷度。二是要整体性谋划推进。不从全局性、整体性考虑问题,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进退失据。调查研究工作涉及诸多方面、诸多领域,与科学决策、治理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极易产生连带效应。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就是要善于从全局上看问题,把具体问题放在全局中进行思考和定位,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协调推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三是要辩证动态化把握。一方面,开展调查研究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眼光长远,既要总体分析实情,又要深入解剖;既要兼顾重难点、区分轻重缓急,又要以重难点突破带动整体进一步推进;既要看到基层一线的共性问题,又要把握特殊性情况,将辩证思维运用到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17]790,要动态化开展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规律。
(三)坚持实事求是,增强调查研究的有效性
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工作的灵魂。调查研究的成效如何,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实事求是坚持得如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4]46一是认清“实事”,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掌握一手信息。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通信手段也越来越发达,这导致某些干部对一线调研的重视度不够,习惯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看材料了解情况代替亲力亲为的一线调研。但坐在办公室里了解到的情况只是一个方面,真正到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时,常常能在真实鲜活的互动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信息。二是认清“实事”还要兼收并蓄,掌握全面信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表扬批评都要听。搞调查不是提前预设了观点结论然后想方设法去验证它,而是要有“空杯”心态,站在客观的立场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各方面信息来辅助研究决策,避免先入为主、成见偏见或思维定式。三是要深入透彻“求是”。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增强探索规律的能力。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是“求是”的根本要求,深入分析思考、提炼总结是“求是”的基本过程。要对调查得到的大量情况进行科学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地透过现象找到问题根源和症结。
(四)坚持人民至上,增强调查研究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新时代新征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来开展调查研究,增强调查研究的人民性。一是要明确调查研究是为了人民。我们党是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绝不能摆“官老爷”的臭架子,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要明确调查研究的过程要依靠人民。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切历史活动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调查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过程,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彰显人民民主的过程。因此,调查研究的过程必然是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过程,一切选择性听取、片面性听取“被安排”对象“意见”的调研都是虚假调研。三是要明确调查研究的成果要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阅卷人。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依托调查研究所作出的一切决策、制定的一切方针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11]。
(五)坚持从严从实,增强调查研究的精准性
从严从实是新时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必由之路。一是要强化责任意识。调查研究绝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绝不能隔靴搔痒。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心怀公仆心、敬畏心、责任心,奔赴基层工作一线,做到调查研究有方向、有目标、有举措、有成效,实现与基层群众的“双向奔赴”。二是要弘扬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11],要“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4]96-97。坚守唯实作风,力求在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成接地气、合实际、可操作的调研成果。三是要保持韧劲状态。调查研究工作是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从实践出发,经由实践检验的过程,其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4]79,确保调查研究全链条畅通。四是要注重实际效果。调查研究形成的结果必须要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要边看边思、边调边研,深挖问题本质、深思应对之策。对于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上升为决策部署,及时推进落实。对于存在疑虑的调研成果,要继续深入听取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情况为主题进行对照检查[N].人民日报,2017-12-27(1).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
[5] 本书编写组.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8] 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知,2019(11):4-10.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 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N].学习时报,2011-11-21(1).
[12]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Zhang Deming, Zhang Yaqian
(College of Marxism,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Presiden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s a logical and rigorous theoretical system covering the theory of problems,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the theory of truth-seeking, the theory of the masses, the theory of style, etc. It is a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fundamental guideline for the wind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it embodi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high degree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meticulousness and effectiveness, and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gularity and systematization, which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chieve tangible results,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roblem-oriented systematic concept,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being strict and practical.
Key words:Xi Jinp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Party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