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重要论述研究

2024-10-31胡珺

理论建设 2024年5期

摘 要:在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干部队伍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核心要义,提高党员素质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关键所在,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坚实基础,抓实组织制度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根本保障。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干部队伍;党员素质;联系群众;组织制度

中图分类号:D267;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4)05-0036-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1]55作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52的七项重要任务之一,强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1]55。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履行职责,确保广大群众团结起来,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2],全面提升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见,增强组织功能、发挥组织优势,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许多正确主张,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3]。他围绕优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素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及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对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优化干部队伍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核心要义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党的决策、主张的贯彻执行者,是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主体,是党内活动的组织者,是基层资源的整合者,因而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者和关键成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一个优秀的干部能够为基层党组织注入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带领基层党员和群众更好地履职尽责,确保党的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因此,优化干部队伍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核心要义。对此,邓小平主要强调了三点。

(一)配备好一、二把手

在基层党组织中,一、二把手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方式直接影响着组织效能的发挥和群众满意度。所以,邓小平建议“首先自上而下地调整好各级领导班子”[4]23。“解决领导班子的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4]25。在1977年8月8日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明确强调一个组织选好三个人很重要。他解释道:首先,书记统领和指导全局,所以要选一个合适的书记;其次,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必须是行业内的专家;再次,要选好负责后勤的人,他应该是勤劳的、踏实的、愿意成为无名英雄的人[4]53。有了这样的三把手,工作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些,工作开展起来也会顺畅得多。对于如何配备好领导班子,邓小平提出了三条标准:一要有威信,敢字当头,能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地执行党的决定,绝不能事事都要中央派人,或省、市派人去做[4]23。二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提拔干部一定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无论是提拔军队干部,还是提拔地方干部等,都要坚持党性第一的原则。反观那些出了问题的干部并非缺乏能力与水平,而是因为混淆了公与私的界限,“我”字当头,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轻德重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干部的方法。”[5]261三要选作风好的,特别是选高级干部,一定要选能艰苦奋斗的。

(二)干部要能上能下

邓小平指出:要从基层着手,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习惯、风气和制度。“比如,支部书记当了两届后,就回到生产中去,生产队长当了两年又回去当社员。不是一级一级的总是上,要下,要能上能下。要能领导人,又能被人领导”[6]329。如果只能上不能下,比方当了一二十年的支部书记,就很容易形成“一帮子”,容易滋生“家长制”的不良作风,容易“一言堂”,说话像“圣旨”,这对于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团结群众都是极为不利的[6]330。相反,推行干部能上能下,“支部书记到下面当个普通党员,生产队长到下面当个普通社员”[6]330,这种动态管理机制不仅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激励干部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在“下”的过程中,还能充当一个辅助领导的角色,比方:老的支部书记可以传帮带,协助新的支部书记开展工作;进而能够有效提升组织整体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并为基层党组织培养后备人才。

(三)要善于发现、培养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

邓小平深刻指出,现在“革命这么多年应该照顾”的观点依然存在。有一些地方在提拔干部时,不考虑政治条件,只看年龄,甚至连文化程度都不顾,结果提拔出来的人没有本事。在选拔使用干部中,我们的依据就是“德”“才”这两个字,如果片面地、过分地强调依据资格来选拔干部,那么就会对这项工作产生巨大的妨害。他接着举例说,与地级干部相比,如果一个区级干部管理一个厂的效果更佳,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区级干部;如果一个年轻团员收税比一个有十年党龄的党员更会收,我们就需要这个年轻的团员[7]144。因此,在当前条件下,要想使干部队伍年轻化,必须破除“唯资历论”,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我们才能继续前行。论资排辈于干部个体而言,会使其滋生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的“躺平”心理,还会忽视甚至埋没资历尚浅但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论资排辈于党和国家事业整体而言,看似公平,实则不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不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态。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老同志,对于年轻人,我们应当着力培养他们而不是嫉贤妒能,嫉妒心理不仅有害于革命和建设事业,对老同志本身也是不利的。“如果两个干部德、才相等,但资格是一个工作十年、一个是工作六年,我们可以先提拔十年的;如果那个有十年资格的干部,德、才都不如六年的,那我们就应该提拔六年的。”[7]184-185

办好中国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始终从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高度提出和解决干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比方:深化干部和人事制度的改革,明确选拔使用人才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完善常态化培训体系,强化专业培训和实践淬炼,全面提高干部的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好容错纠错,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为了确保年轻干部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将在基层和困难地区的锻炼视为年轻干部成长的关键路径;进一步优化干部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帮助其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致力于创造一个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积极环境;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等等[1]54-55。

二、提高党员素质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关键所在

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组织力量的基础。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党是否能够保持先进性,影响着基层党组织能否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的事业成功与否。为此,邓小平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反复强调了“执政党党员标准”。同时,他还强调基层党组织应当担负起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核心职责。

(一)制定合格党员的标准

如何判断党员是否合格?标准有八条: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必须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当前纲领,并且抱定为之持续奋斗的决心;必须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坚持革命斗争;必须执行党的各项决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并与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必须将人民群众利益、党的利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得背叛马克思主义信仰、背叛党;必须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一方面要及时掌握人民群众的诉求,向党进行反馈,另一方面要确保党的政策在人民群众中能够得到充分宣传和解释,获得认同和支持;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9]205。

(二)加强党员教育

第一,要教育党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指出:革命战争年代环境如此艰苦,我们却能奋勇前行,克服重重困难,夺取革命胜利,“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8]110。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物质条件那么匮乏,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我们要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广大党员团结起来,使数量真正成为力量,才能完成党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第二,要教育党员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宝库中,我们可以找到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如果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思想武器,拥有了理论上的清醒,就能深刻领悟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及时性。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但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在我们工作的关键时刻就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不会迷失方向,并且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我们许多同志犯错误就是缺乏理论学习之故”[7]255-256。第三,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需要紧密关注并深入探讨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实际有效的方法来优化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抓实党员管理

邓小平认为,对党员加强教育的同时要抓实对党员的管理,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发展党员要保证质量。比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一刀切”“一窝蜂”现象,这对事业发展很不利。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们计划培养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的农村党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标准将降低一些?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不仅要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还要追求共产主义,所以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党员发展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执行[9]203-204。其次,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邓小平特别指出,现在有的支部、有的党小组生活极不健全,党委对党支部和党小组经常性的工作也缺乏指导和监督。“党员一定要过支部生活,过小组生活,在这里面检查工作,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这是党章所规定的,要认真执行。”[6]314再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邓小平明确地说,对于那些犯严重错误且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必须实施果断的清理策略。他强调,对于这些人,将其开除党籍和公职,实际上就是对整个党的整顿[4]403-404。这番话对于维护党的纯洁性意义重大。坚决清理不合格党员,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一环,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关键举措。202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办法》。

(四)强化党员监督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即使是最有责任心的党员,也应该对其工作进行多维度、有效力、常态化的监督。“没有由上而下的和由下而上的监督,一个好的党员也可能犯严重的错误以至变坏”[9]216。为了实现立体式、经常性、全方位监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构建严密的监督网络。其一,提高党内监督效力。党内监督可以提醒党员正确行使权力,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规党纪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从而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预防机制,以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党内监督还能够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确保党员具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其二,要千方百计扩大群众对党员的监督。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在整顿风气的同时,需要公开党务。无论是城市、乡村、工厂还是机关,党都必须进行公开。部分同志担忧,一旦公开,会将那些表现欠佳的党员也公之于众。邓小平形象地说,丑媳妇总归要和公婆见面的,群众的监督和批评会对改善党的作风产生积极效果[6]160。其三,来自民主党派等其他各方面的监督。在全面监督下,“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谨慎总是好一些。”[6]271

我们党一直把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党的建设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四个伟大”相互贯通的高度,特别关注从严从实教育管理党员之于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意义,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2],来激活“红色细胞”,凝聚奋进力量。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坚实基础

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的各种政策和措施出台以后,是不是所有的问题就已经完全得到解决了?事实并非这样,这里要解决一个公众是否信任的问题[7]31。如果不能与群众建立紧密的联系,不与群众深度融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无法清晰地传达给群众。这样一来,尽管党的政策是为了群众利益而制定的,但是如果群众不理解,他们就不会支持或赞同,如果群众不支持,那么取得胜利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只有当党紧紧依靠群众,牢牢植根群众,始终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时,党才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成功完成既定任务。

(一)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关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更要致力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制定各项政策、作出各种指示时,党应以群众是否“支持”“赞同”“满意”和“开心”作为决策的立足点和前提。

(二)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无论是党的组织、党员,还是党的干部,都应该与群众打成一片。如果与群众产生了严重的隔阂,且不能坚定改正,那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注定会失败,并被人民所抛弃。和群众打成一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4]228如何能打成一片?积极参与劳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邓小平还举例说,当干部参与劳动时,他们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收入也会有所提高,同时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比方,某些车间的卫生状况极差,劳动环境也相当恶劣,由于干部自身并不参加劳动,所以长时间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有些地方的宿舍多年来混乱不堪,有的工人食堂的食物是冷的、夹生的,并且卫生条件不好,当干部自己住进这样的宿舍,来到食堂用餐时,他们就能发现这些问题,并促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有些技术方面的难题,干部在与资深技术员讨论之后,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5]203。

(三)反对错误的群众工作方法

邓小平认为首当其冲要反对官僚主义。他指出,在党员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倾向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有的高高在上,不重视调查研究,而是从主观出发来做决议、下达指示,由此导致决议、指示不完全正确,有的甚至完全错误。第二,有的仅仅满足于所谓的“政绩”,却忽略了实际工作效果,只图眼前利益,却不作长远打算,结果事与愿违。或者是过于专注工作的数量,而忽略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第三,有的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处理文电和繁琐会议中,于是陷入了事务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泥潭,无法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第四,有的在自己和群众之间人为设置了诸多障碍,致使上面的决定不能迅速贯彻下去,下面的意见也不能正确及时地反映上来。第五,有的负责同志对于工作中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不是亲自动手处理,而是层层下放,然后又层层上报,结果要么是处理出现错误,要么是处理不及时。第六,有的根本不关心群众的痛痒,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群众持一种冷漠无情的态度。第七,有的表现出极度自大和自满,过分强调自己的价值,只愿听到他人的赞美和恭维,而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和监督,甚至有些品行不端的人还会对批评他的人进行打击和报复。第八,有的一切依靠命令行事,在做出决定前,不与群众商量;在执行决议、指示时,不是通过说服教育群众,而是完全依赖行政命令。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群众路线在我们党内尚未得到充分贯彻执行[6]221-22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出现了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发生了贪污腐败,还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1]120。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引用了邓小平1980年8月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所说的,“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作风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且要从制度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扫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的土壤”[10]113。再次,我们“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10]59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2],必须从源头抓起,不仅加大监督力度,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零容忍,更要推动监督的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确保政策措施真正落地生根[2]。

四、抓实组织制度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根本保障

邓小平强调,党和国家生活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思想不纯、作风不纯,但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制度。如果不对当前制度中不足之处进行果断的改革,那么之前走过的弯路有可能再走。我们只有对这些制度中的缺陷进行稳步的改革,群众才会信赖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而推动我们的事业走向更大的辉煌[4]333。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的核心要义。在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要致力于形成这样一个政治局面——既集中又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能体现统一意志又允许个体充满活力且心情舒畅。在邓小平的主持下,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党员和党组织提供了如何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的详尽而明确的指导。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决定放弃民主集中制,邓小平不仅反复说明民主集中制具有优越性,并且一再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也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永远不能丢[8]257。

(二)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建立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党内同志们应当保持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上级不能对下级颐指气使,更不能让下级违反党章和国法;下级也不应该盲目奉承和服从上级,搞所谓的“尽忠”。“不应当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搞成毛泽东同志多次批评过的猫鼠关系,搞成旧社会那种君臣父子关系或帮派关系。”[4]331另一方面,要让党员解放思想、敢讲真话,就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坚持“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否则,“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4]144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对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进行改革,并不是为了削弱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为了保证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得以科学落地生根。所以,要严格执行“四个服从”,首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行事,并不知道何为“国之大者”及其重要性,那么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也会因为缺乏凝聚力而丧失战斗力。一方面,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条不紊地推进。如果中央没有权威,就会混乱不堪,各自为政。“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8]277。另一方面,维护中央权威与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要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责和权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邓小平不仅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面对新背景下组织结构、纪律执行、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命题,并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比方:要明确党的领导的内容,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等[4]268。加强党的领导是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旨归,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二者辩证统一,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六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充分发挥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历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并且据此作出系统部署,提升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的领导能力。例如:党中央负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系统推进,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机制,确保党中央的指令得到贯彻执行;加强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改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集中精力提升全党在改革和发展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化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更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是最便利、最合理的制度,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同时要有正确的集中,全党要有核心、党中央要有权威”[3]。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重要论述是一个科学、深邃且完整的体系。优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密切联系群众,均是着眼于组织功能发挥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抓实组织制度建设,则是组织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保障。作为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的四个核心要素,它们之间内在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基层党组织发挥组织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关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功能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新征程仍然是宝贵的思想资源,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具体而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健全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通过以上努力,进一步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得到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3]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8-23(2).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邓小平文集:1949—1974年: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0]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Deng Xiao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 on Enhancing 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of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HU Jun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Party School of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Anhui Academy of Governance), 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to pione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ng Xiaoping, focusing on the core issue of "what kind of Party to build and how to build it", which is essential for advancing reform,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proposed a series of new thoughts, viewpoints, and assessments on enhancing 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of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 optimi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icials as the core essence of enhancing 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of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arty members as the key to enhancing these functions, maintaining close contact with the people 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se functions, and solidifying organizat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 a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enhancing these functions. These important statements offer significant insights for strengthening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officials; Party member quality; connecting with the people; organizational system

[责任编辑:陈竹君,章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