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的多维探究

2024-10-31胡方方

理论建设 2024年5期

摘 要:改革话语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思想表达,在新时代改革征程中体现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鲜活的生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统摄性、创新性、时代性、号召性和亲和性的改革话语。这些话语在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中国改革历史实践、改革新关头等语境下应运而生,遵循了应问题而生、依目标而定、彰制度之重、显方法之效、明未来改革之要的内在逻辑,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话语发展演进、促进改革实践发展进程、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话语建构;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4)05-0001-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1],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和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话语是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的载体,是政党主导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学理阐释,夯实研究基础,既是更精准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深刻内涵的应有之义,也是将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的必然要求,还是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语境

语境即语言环境,语言行为发生的特定时空情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层条件因素。话语的建构语境则是指产生话语的种种环境要素,为话语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特定历史情境,是话语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生成不是“飞来峰”,离不开科学的思想理论、扎实的历史实践、特定的时代背景,这些因素是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重要语境。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语境的分析,将会深层次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进行学理分析阐释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守正创新

“理论和话语体系互为表里,理论是话语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构件,话语体系是理论的外在表达形式。”[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又以新时代改革发展为基准点,对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进行了守正与创新。

保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思想观点,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理念主张。“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社会主义不是静态化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消失。要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对生产关系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上层建筑进行有效完善,通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科学调整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应该在改革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达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旨在纠治一些顽瘴痼疾,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中完成了对以制度建设为侧重点的改革话语的构建与发展。据此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出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价值旨趣,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夯实了价值立场。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6]370,他明确指出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以往对改革的僵化认识和固化思维,深化了对改革的正确认识,为改革开放这篇大文章谋篇布局。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改革。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围绕着改革开放这一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和现实存在的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想,其中都内蕴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表明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具有明显的历史承接性和内在逻辑性”[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改革话语。例如,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表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指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9]。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改革,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决心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丰厚理论滋养和直接的话语资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承继和发展。

(二)实践依据:中国改革历史实践的深厚奠基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绝非偶然,必然离不开中国改革历史实践的深厚奠基。“话语与实践相伴而生”[10],中国改革历史实践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奠定了坚实历史基础,而且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解放思想破局,“讨论和解决了许多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11],开启了改革开放探索历程,由此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在历史长河中铺陈开来。这次会议对国家农业发展道路进行了经验总结,在农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具体政策制度设置、党和政府对待农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话语阐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以“农村”为主题的改革话语逐步完善丰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2]350,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改革话语向“城市”这一重要区域延展开来。南方谈话是在国家面临“改革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下进行的,邓小平对“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等重大问题进行话语阐释,是对改革开放发出的动员令,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阔步前行,推动了改革话语的发展演进。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659,这充分显现了党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是国家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题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话语突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13]979,并对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对要坚持的方针政策作出重要话语阐述,这些话语有力促进了国家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13]1721,并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话语继续向前推进。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伴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演进,我国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得以明显改善,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话语内容。

中国改革历史实践奠定了扎实的改革实践基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重视话语创新、挖掘话语优势,在中国改革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围绕着“改革”这一主题持续推进话语构建与发展,把改革话语与时代发展、实践演进、人民意愿等因素相结合,进一步演化出丰富的话语样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话语突破,为新时代把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话语指导。

(三)时代要求:改革新关头的形势需要

话语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场景,既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也是时代特征之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顺应时代之要求、满足时代之需要、彰显时代之特征,进而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话语回答。

新时代改革本体呈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新特征,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对改革话语作出调适。“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14]4,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逐渐显现,牵涉到重大利益关系调整,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愈加复杂,需要克服的困难愈加艰巨,涉及多领域多方面,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面对改革本体变化,必须及时作出话语调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1],对新时代改革的鲜明特征作出话语揭示。

同时,改革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这需要中国共产党作出话语回应。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着“两个大局”的复杂环境,需充分考虑、审慎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在统筹国内与国际关系中实现发展变革。新时代改革开放需要正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点,制定体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方针政策,实施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的工作部署,谋划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目标任务的战略战术。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需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面临着新特征新变化新挑战,“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16],多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遵循历史逻辑、把握历史规律、抓住历史机遇,以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开创改革新局面,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改革新形势、满足改革新要求、把握改革新变化,实现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构建和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话语支撑。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逻辑

话语的建构逻辑体现了其承载的思想内容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意蕴。厘清话语的建构逻辑对于洞察事物内在作用机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社会变革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从现实国情、制度建设、方法策略等角度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目标是什么”“怎样进行改革”“改革方法有哪些”“未来是否坚持改革”等重大时代课题。在此过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遵循着应问题而生、依目标而定、彰制度之重、显方法之效、明未来改革之要的内在逻辑。

(一)应问题而生

改革话语之成因在整个改革话语的建构中处于基础性、前提性地位,是改革话语建构的思维起点和话语基点。要想厘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逻辑,就必须深入剖析改革话语的产生原因、阐释改革话语形成的源头机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4]8,从而对“为什么要改革”作出话语回答。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推动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进而在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演绎中,改革话语应运而生,“应问题而生”。对此,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重维度进行分析阐释。

在历史层面上,“应问题而生”是对国家改革历史实践作出的话语总结。“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17]74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探索历程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倒逼着改革向前推进。回顾改革历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党破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陈旧观念,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逐步提升市场经济的地位;因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年纪较大、专业知识性较弱、知识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建立了顾问委员会打破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僵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面对国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等问题,毫不动摇坚持改革方向,着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历史实践证明,党勇于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以改革来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来持续激发发展动力,在此过程中,改革话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现实层面上,“应问题而生”是新时代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话语解释。“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艰难复苏,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科技革命是全球性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由于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18],需继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提出新期待新要求,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仍然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不利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更为完备,但仍存在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加快解决民生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增进人民福祉;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短板,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面对现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变化、出现的矛盾问题,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19]。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20],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时代的重要标识和鲜明特征,对问题的解决是时代主题的深刻彰显,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也推动了时代向前发展。同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17]74,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与矛盾,这就需要“坚持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问题”[21],改革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问题的产生累积倒逼着改革实践,同时对问题的解决也促进了改革发展进程。

观历史、思现实、看未来,可以发现,改革话语依托于改革理论与实践,在不同阶段产生了与时代矛盾问题相对应的话语样态,由此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境遇困境进行了话语回应,进而推动改革实践进程,促成了改革话语的嬗变与跃升。

(二)依目标而定

改革目标为明确改革实践发力点、保证改革发展正确走向、推动改革发展实践进程提供方向指引和实践遵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进行建构并延展开来,集中体现了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提出在2035年、2029年的时间节点上所要完成的改革任务。同时,党立足于现实国情、改革实践等因素指出,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1],体现了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在“依目标而定”的过程中,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坚持大历史观,需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22]这就需要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目标问题,要用广阔的世界历史眼光来看”[23]89,“总目标问题,还要放到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去看”[23]90。习近平总书记将世界视野与国家发展变革相结合。一方面,他坚持运用广阔的世界眼光来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问题。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中汲取经验教训,强调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于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性,否则将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另一方面,他善于从国家历史发展变革的总体脉络中来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自此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踏上了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之路。十月革命带来了全新的国家治理思想,给中国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诸多思考,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24]的战略目标,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展开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成果。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6]372,他对制度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制度优越性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界发展变化与国家历史发展脉络中来看待改革目标问题,把中国与世界相连接,从而对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作出科学分析、正确研判。这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在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是党执政智慧的深刻彰显。

(三)彰制度之重

新时代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点,就是要大力开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的主线,关于制度建设的话语在改革话语建构中占有突出地位。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23]517新时代改革开放面对的更多是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着力解决顽瘴痼疾,克服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5],同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方面的统筹安排,对各个领域体制改革和各项具体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15],从而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1],并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这实现了对各领域各方面制度建设的部署安排,为新时代开展制度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实践遵循。

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制度建设摆在改革话语的重要位置,对加强制度建设作出全面系统的话语表达,进行了创造性的话语阐释。蓝图已经绘就,需要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形成最大合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显方法之效

改革方法的选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条件因素。贸然选择与思想文化、国情实际、历史传统等要素不相适应的方法,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这已经由古今中外许多改革失败的例子所证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愈往深处进行,改革任务愈加艰巨困难,这就意味着要注重改革方法的运用,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发挥事半功倍之效。改革方法的科学有效,离不开准确把握国情、牢牢扎根历史文化、高度契合国家制度,以及对改革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等条件,这些多重因素为明晰改革方法提供了逻辑立足点和理论生长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善于总结并牢牢坚持正确方法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4]47。从中可以看出,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六大关系。第一,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既要勇于破除思想束缚摆脱框框条条的枷锁,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本国国情作为厘清工作思路、实施工作安排的基准点。第二,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将改革整体工作布局和重点领域谋划相结合,将推进整体进程和突破重点问题相结合。第三,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从全局出发、从大局谋划的同时,也要注重局部利益的协调,切实把握全局和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第四,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一方面,需要加强改革宏观思考,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绘就改革蓝图指引改革方向;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实践探索激发创造活力,从实践中探寻正确路径总结智慧成果。第五,要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既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出改革新路,也要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实践经验,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向纵深推进。第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刻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达到三者的内在统一。

在改革方法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话语论述。这些话语内容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运用,是萃取于改革实践从而形成的凝练性话语表述,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法话语,极大地推动了改革方案的科学制定和有效落实,为改革事业循序渐进、行稳致远提供坚实话语保障。

(五)明未来改革之要

未来是否要继续坚持改革?改革要往何处去?这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此作出明确话语回答。

未来仍需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26]。要充分发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改革事业的指导作用,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形成对改革的正确认识。据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17]74,矛盾时时有处处有,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长期持续推进改革。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动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根据时代环境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坚持创新理论推动实践进程。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14]30。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

改革开放要朝着发展与公平并举、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推进。既然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那么改革开放要朝着什么方向来进行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注重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23]155这表明未来改革要朝着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发展与公平并举,既要让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也要注重在此过程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愈往深处推进,越触及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这就要求改革下更大力气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三是坚持人民导向,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回眸改革历史,可以发现,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革开放都面临着不同的考验、干扰和质疑,但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摆脱固化观念、僵化思维的束缚,逐步增强对改革的科学认识,产生集中体现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创造性话语表达。当前,质疑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否定改革的话语此起彼伏,诸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私有产权论”“国家资本主义论”“新官僚资本主义论”“改革否定论”等论调。在此情况下,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话语的构建与发展,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阐释力,掌握话语的表达权和解释权,与错误思潮及不良思想展开激烈交锋,提升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为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厚植话语根基。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价值

“话语生成的价值意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重要性。”[27]具体而言,可从推动改革话语发展演进、促进改革实践发展进程、提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水平三方面,分析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价值。

(一)丰富改革话语内容、推动改革话语发展演进

“话语内容是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话语的思想内核”[28],话语演进的背后是思想理论的逐步深化以及对事物规律的深层把握。从话语本体角度来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价值进行分析,阐释其对于丰富改革话语内容、推动改革话语发展演进的重要作用,这是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价值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围绕改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话语分析与阐释,从而产生了改革新观点、形成了改革新思想、作出了改革新表述。具体而言,提出“六个坚持”,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提出“四个基于”,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考虑;提出“九个必须坚持”,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等。这些论述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改革开放作出话语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随着时代环境、实践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变化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随着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引进和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的注入而产生新突破、实现新发展,极大地丰富完善了改革话语内容,促进了改革话语的迭变演进和新旧话语的历史转换。

总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具有鲜活的时代意蕴,是对开启新一轮改革作出的最新话语回应,将党的实践探索进程予以话语呈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予以话语承载。同时,在扎根于改革实践丰厚土壤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丰富完善,为全面深化改革顺利前进注入强大话语力量,有力彰显了话语自信,有效提升了话语影响力。

(二)强化改革现实支撑、促进改革实践发展进程

话语产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话语特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确切的科学性、显著的人民性特征,铸就了独特的话语力量,“确立和提升了新时代下继续改革的权威性与合法性”[29],成为推动改革实践进程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为改革实践提供确切话语指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产生于改革开放迈向新征程、内蕴新涵义、提出新要求的特定时期,达到了应然要求、实然存在和必然结果的统一。它从实践中来,是基于以往改革实践经验、源于改革现实实践形势要求、出于把改革继续向前推进的目的而形成的话语表达;它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发展,是跟随改革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而作出的话语创新;它到实践中去,是为解决改革难题、明晰改革路径、指引改革方向而产生的话语内容。故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为解决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的改革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为现阶段促进改革发展明晰了实践指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具有确切的科学性特征,为改革实践提供正确话语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敢于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着力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作为思想理论的话语载体,能够为改革实践提供正确话语指导。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具有显著的人民性特征,为改革实践提供坚实话语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3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契合人民群众的期待,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唯有如此,才能够以人民智慧促改革创新、以人民力量促改革落实,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蕴涵着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特征,具有指引改革实践、引领改革方向的现实意义,对强化改革现实支撑、促进改革实践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围绕着“改革”这一时代命题不断提升话语认知、丰富话语内容、加强话语传播,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挥改革话语实践伟力。

(三)彰显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提升党的治国理政水平

“话语建构—理论创新—治国理政”三者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深刻彰显了政党执政的思想引领力、群众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31],话语建设关乎党的创新理论能否得到正确表达、广泛传播和贯彻落实,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理论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可以说,一个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忽视理论创新。

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展现和执政能力的彰显,就必须建立在话语的创造与建构之上,这是因为“话语体系建设就是理论供给的途径之一”[32]。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系统阐述,形成了具有鲜明实践导向和时代特征的改革话语。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实现改革话语嬗变与跃升的前提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构建与发展深刻体现了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改革理论作出的创新突破。比如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以往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3]的重大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是对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前发展的重要部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4]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的原则遵循。这些论述是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推进改革理论创新的话语呈现,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水平,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话语指引和实践遵循。同时,理论创新反映了一个政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认知和精神高度,直接影响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水平,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的建构以理论创新为动力,既是党执政能力的彰显和展现,也是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3] 梁杰皓,丁俊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构建探论[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5):59-6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48.

[8] 陈世润,欧晓彦.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发生学考察[J].科学社会主义,2016(1):90-95.

[9]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01.

[10] 王海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多维探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36(6):104-115.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0.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4]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5]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64.

[16]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8] 王久高.新时代党和国家政治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J].红旗文稿,2018(7):13-15.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78.

[20]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21]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77.

[22] 韩震.深刻认识和把握大历史观的哲学意蕴[N].人民日报,2022-02-21(7).

[23]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4]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3.

[2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4.

[26]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75.

[27] 徐稳,葛世林.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逻辑进路[J].学术交流,2023(2):5-13.

[28] 王海军.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话语的多重意蕴:逻辑演进、建构路径与价值旨归[J].社会科学辑刊,2022(5):15-22.

[29] 田旭明,李春艳.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话语建构的逻辑[J].广西社会科学,2018(3):1-6.

[3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22.

[3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

[32] 欧庭宇.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话语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21(4):62-68.

[3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6.

[3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4.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the Reform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Study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U Fangfang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 Reform discourse is the core thought express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embodies a broad theoretical space and fresh vitality in the reform journey of the new era. In the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reform discours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rol, innovation, times, calling and affinity. These words come into being in the context of Marxist reform theory, China's historical practice of reform,and the new juncture of reform,and follow the internal logic of being bor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goal,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yste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and the importance of future reform.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socialist reform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eform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and enhance the CPC's governance ability.

Key words: new er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form discours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责任编辑:章 军,王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