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体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实施劳动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教学设计

2024-10-31刘祥玲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10期

【摘 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高度重视体验。体验学习强调通过体验与反思,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得、技能提升及态度转变,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与体验的核心理念。针对小学劳动课程缺乏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不健全、劳动设计经验化、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开展以体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劳动课程实践探索,旨在为小学劳动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课程;体验学习;优化策略;劳动素养

自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劳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众多会议及政策文件频繁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修订明确将“劳”纳入全面发展教育方针。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一系列包含政策、会议、法律、文件的事件展示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将劳动教育的蓝图勾勒得越发清晰,为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政策导向与实践框架。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种从小根植的观念更容易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品质。对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具有更加基础和深远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小学劳动教育现状的相关调查表明,在相关教育政策颁布之后,劳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制约因素。较为突出的问题有:(1)课程和活动体系建设不完善。一份针对某省劳动教育的调查显示,约40%的学校认为其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实现,课程设计往往经验化、形式化,未能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校开展的劳动活动多为常规性清洁活动,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不足。劳动教育缺乏理论支撑和结构基础,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2)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一项全国大规模调查数据表明,劳动教育评价多侧重于结果性评价,缺乏对过程性评价和学生劳动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考量。评价方式单一,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成长过程。

劳动课程作为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载体,其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直接关乎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当前,小学劳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课程设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教育理念支撑,表现为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的经验化与形式化。此外,课程结构的无序与零散,使得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逻辑关联和递进层次,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链条,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性以及深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则导致评价反馈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劳动热情,也难以准确衡量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优化课程设计,强化理论指导,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成为当前小学劳动课程亟须突破的关键难题。

二、体验学习的内涵及其对劳动教育的适用性

寻找适切的教育理念对于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课程标准》中频繁提及“体验”一词,彰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的核心理念。体验学习强调过程与反思,鼓励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可被视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之一。

(一)体验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体验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强调通过个人直接参与和体验来促进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升及态度的转变,最早由大卫·库伯在其1984年出版的《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理念认为,当个体积极参与实践,并随后进行反思、概括和应用时,学习效果最佳。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教学,它让学习者成为自己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其核心内涵为:学习是一个涉及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反思并从中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大卫·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圈模型,阐述了这一过程包括的四个阶段: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主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同时,揭示了体验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做中学”,而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强调学习者在体验后的深入思考与理论建构,以及基于新理解的进一步实践探索。

体验学习的主要特点有:(1)主动参与。鼓励学习者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活动而非仅仅被动接受信息来积极参与。(2)应用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促进学习者对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长久记忆。(3)模拟或与现实融合。利用模拟、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手段,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在真实或近乎真实的环境中的具体体验。(4)反思。体验后的反思至关重要,它使学习者能够分析自身行为,吸取教训,并形成新的见解。(5)合作。强调团队协作与沟通,培养学习者的社交技能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企业培训和个人发展领域,不局限于特定学科或年龄段,通过缩小“知”与“行”之间的差距,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二)体验学习对劳动教育的适用性

体验学习的特点使其在劳动教育中具有高度适用性。

1.理念相符。体验学习强调亲身参与,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相吻合,通过直接体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锻炼技能,端正态度,塑造价值观。

2.过程导向。体验学习关注过程,与劳动教育注重完整过程相一致。从设计到成果,体验学习同样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反思,通过观察、抽象、行动、应用、再体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3.强调综合。劳动教育需要融合多领域,体验学习强调跨学科整合,注重多学科知识在生活和实践中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4.鼓励创新。与劳动教育倡导创新性劳动一致,体验学习同样鼓励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形成新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创造力。

5.评价过程。体验学习的评价与劳动教育的评价理念一致,都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技能,反馈过程表现,而非只看结果。

因此,体验学习不仅适用于劳动教育,且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体验学习理论运用在劳动教育中,融合在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中,显得至关重要。

(三)体验学习在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方面的作用

1. 增强实践能力。体验学习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劳动,不仅教会了学生具体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自我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

2. 深化认知理解。在体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文化背景、社会意义,深化对劳动的认知。通过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喜悦,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价值观。

3. 促进五育融合。体验学习为五育提供了自然的融合平台。例如,通过劳动体验,学生在“劳”的同时,可以领悟到“德”(责任感、合作精神)、“智”(问题解决、创新思维)、“体”(体质锻炼)、“美”(审美鉴赏、艺术创造),实现全面发展。

三、小学劳动课程实施策略与教学设计

(一)实施策略

运用体验学习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劳动素养。基于体验学习,适合小学劳动课程的实施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化劳动情境。(1)校园内,利用校园内的小农场、植物角或班级责任区,让学生参与到种植、浇水、除草、收获等日常维护工作中,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感受劳动成果。(2)家庭中,设计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在家承担适量的家务劳动,增加亲子互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2.开展项目化学习。(1)组织学生参与小型项目,如环保主题的手工制作、废物利用创意比赛、校园微景观设计等,从策划、设计到实施全程参与,锻炼学生的计划、组织、协作能力。(2)结合节日或特定主题开展活动,如植树节植树活动、中秋节月饼制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3.参与角色扮演与模拟体验。(1)开展“小小职业体验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消防站等,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了解社会运作。(2)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如与社区合作,让学生参与社区清洁、老人关怀等服务性劳动,体会助人为乐的乐趣和责任感。

4.组织反思与分享活动。(1)每次劳动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撰写心得体会,引导他们反思劳动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分享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2)通过展示会、劳动成果展览等形式,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增强自信心,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强化学科知识的融合。(1)在劳动课程中融入数学(测量、计算)、科学(植物生长、物理原理)、艺术(手工艺设计、色彩搭配)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利用现代技术,如编程控制小型机器人等,完成简单劳动任务,将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案例

1.课程内容。

“绿色生活小使者”体验式劳动课程(适用于小学3~6年级)。

2.课程背景与目标。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课程以“绿色生活小使者”为主题,旨在响应服务性劳动教育标准。针对3~6年级学生,通过引导他们参与环保行动,如解决社区环境问题,来增强其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推动绿色生活理念的普及,为培养生态文明时代的新人打下实践基础。

3.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劳动课程教学设计案例框架如图1所示。

(1)课程内容设计。

第一单元:环保知识与意识培养(第1—2周)

学习内容:地球生态危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色生活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实践活动:观看环保纪录片、阅读环保书籍、制作环保主题海报、组织班级环保知识竞赛。

第二单元:校园绿色行动(第3—4周)

学习内容:校园环境现状分析、校园垃圾分类、节能节水措施、绿化养护知识。

实践活动:校园垃圾分类示范与宣传、节水节电小窍门分享、校园绿化区维护、设计并实施校园环保倡议活动。

第三单元:家庭绿色生活实践(第5—6周)

学习内容:家庭能源与资源管理、绿色消费理念、低碳生活技巧。

实践活动:家庭能源消耗记录与分析、制订并执行家庭节能计划、参与家庭绿色购物、制作并分享家庭绿色生活短视频。

第四单元:社区绿色服务(第7—8周)

学习内容:社区环保问题识别、社区环保项目策划与实施、社区动员与合作策略。

实践活动:社区环保调研、策划并组织社区环保公益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公园清洁、环保主题绘画比赛等)、撰写社区环保服务报告。

(2)课程实施过程。

前期准备:教师与社区、环保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获取相关资源和支持;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

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确保学生深入理解环保知识,掌握绿色生活技能。

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按照活动计划进行实践操作,如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进行校园绿化区维护等。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与反馈,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反思与分享:每次实践活动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分享个人收获与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成果展示与评价:学期末举行“绿色生活小使者”成果展示会,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海报、视频等作品。教师、同学、家长及社区代表共同参与评价,根据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实践成果、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

4.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观察记录,定期给出反馈与建议,鼓励学生持续改进。

(2)同伴互评。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评价,关注同伴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培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善于合作的品质。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填写劳动日志,记录个人劳动体验、收获与成长,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能力。

(4)成果评价。结合实践活动成果(如环保倡议书、社区活动报告、家庭节能计划等)及展示会表现,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进行综合评价。

5.课程资源与支持。

(1)校内资源。利用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校园绿化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与学习资料。

(2)社区资源。与社区管理部门、环保组织合作,获取实践活动场地、专家指导、活动物资等支持。

(3)家庭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家庭绿色生活实践,提供家庭能源消耗数据,协助学生完成家庭节能计划。

(4)数字化资源。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推送环保知识微课、绿色生活案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学生实践活动的照片、视频,扩大课程影响力,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以体验学习为理论基础设计劳动课程,是解决当前小学劳动课程设计中存在的缺乏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支撑问题的途径之一,有助于促进课程的结构化、系统化,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增强其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15-07-24)[2024-06-20].http://www.moe.edu.cn /srcsite /A06 /s3325 /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 [2024-06-20]. 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EB/OL].(2021-04-29)[2024-03-31].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29/content_5603947.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邵志豪,解庆福.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问题解析及应对策略:基于吉林省大中小学问卷调查的综合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65-171.

[6]陈韫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提升: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2,43(11):102-1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