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T”教研模式在校本研修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4-10-31於玉红
【摘 要】校本研修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关键路径。项目化学习作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核心趋势之一,为校本研修的创新提供了新视角。教师聚焦“U-E-T”教研模式——整合大学教授的理论指导、教研专家的策略规划及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于一体的协作机制,探讨其在校本研修中的应用价值。并以“项目化学习”为实践案例,先确立项目化学习的校本研修目标,然后通过“分解教研任务,确定操作步骤;开展项目实践,推进研修落地;阶段交流分享,反思教研成效”的研修推进过程,解决教师理念更新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研模式;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作为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实际问题、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途径,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校本研修的实践中,受到校内人员结构和教师群体自身的能力水平的制约,学校在面对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课程改革项目时,仅凭校内资源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寻求更高层次的专业指导。基于此,“U-E-T”教研模式应运而生。“U-E-T”包括“U”(University Professor,即大学教授)、“E”(Education Expert,即教研部门的教研专家)以及“T”(Teacher,即小学一线教师)。“U-E-T”教研模式指的是由“U-E-T”三方围绕研究问题,共同组建项目团队,以探索并解决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研修新模式。该模式中,大学教授提供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支持,教研专家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具体的指导策略,小学一线教师带着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参与研讨,三方共同探索解决方案。这种教研模式既能确保研修项目有理论深度,又能紧贴教学实践,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展现出了实质性的价值。
本文将在分析“U-E-T”的运行机制与适应性后,以“项目化学习”为例,介绍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U-E-T”教研模式的运行机制
“U-E-T”教研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一般需先确立教研目标,在目标导向下设计并实施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不断走向深入。实施过程中,“U-E-T”三类角色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其各自的角色任务与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大学教授作为校本研修的指导者和引领者,在确立目标阶段,需要帮助团队进行研修的整体规划,提出理想的教育愿景,为整个研修过程指明方向。在项目实际推进的各个环节中,他们需高度关注项目进程,对教研专家与一线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理论指导。教研专家作为研修实践过程的诊断者和建议者,在确立目标阶段,需要协助大学教授诊断一线教师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一线教师的实践提出宝贵的建议。项目实践过程中,在大学教授的理论支持下,搭建研修框架,为一线教师提供示范案例。一线教师是研修过程中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目标确立阶段,他们要结合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目标。在推进“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进程中,他们需要做到:分解教研任务,确定操作步骤;开展项目实践,推进研修落地;阶段交流分享,反思教研成效。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寻求指导、不断检验和完善研修成果。
如此,“U-E-T”教研模式下的校本研修成为了一个围绕专题开展,并能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让研修不断推进的机制。通过不断的循环、反思与调整,每一位参与者都致力于提升研修效果,确保研修过程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参与者持续自我革新,与团队协作成长的历程,最终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U-E-T”教研模式的适用性
校本研修有多种模式,如“师带徒模式”“教研组研修模式”“无边界即时交流模式”等,各种模式均有其独特的价值与适用的空间。“U-E-T”教研模式,得益于大学教授与教研专家的深度参与,在实施高难度研修项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彰显出显著的优越性。尤其针对具有“概念创新”“主题鲜明”“研修周期长”等特征的挑战性项目,展现出较高的适配性。但同样因其需要大学教授与教研专家的参与,所以在教研的即时性、灵活性等方面受到限制,不适合应用在“新教师适应性培训”“随堂课交流”等研修活动中。
三、运用“U-E-T”教研模式进行项目化学习的实践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它通过实践导向的学习方式,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性、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转变。然而,在教师个体自主实施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理念更新快而实践操作难以跟进的挑战。在校本教研时,同伴间的交流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会出现所谓的“萝卜炒萝卜”困境。
围绕“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这一挑战性强的任务,引入“U-E-T”教研模式,一线教师能在大学教授和教研专家提供的系统性支持与指导下,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一)通力合作,确立“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目标
学校在围绕“项目化学习”展开研修的过程中,邀请项目化学习领域内掌握前沿研究成果的大学教授作为领航者与导师。借助大学教授深厚的理论底蕴,为学校勾勒出项目化学习的蓝图,帮助教师明确将这一教学模式常态化的关键要素与要求。实施过程中,大学教授既要起到能把握研修方向的作用,同时又要能够帮助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明晰愿景和蓝图的具体内容。
有了愿景与蓝图后,学校借助教研专家的力量,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助力一线教师更新观念,达成教育共识。具体方式可包括且不限于全员参与的现场讲座、书籍的阅读分享等,助力一线教师理解与把握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教研专家紧密围绕大学教授的指引,吸纳一线教师的学习感悟与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
在大学教授与教研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一线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项目制定了以下研修目标。一是深化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理念的理解与应用。首要目标是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深入理解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理念、教学模式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二是提升教师的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也就是研修应聚焦于提升教师在项目设计、实施、评估与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三是促进教师团队的合作与共享文化。通过研修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共享知识与经验的良好氛围。
(二)螺旋递进,推进“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进程
在实践中,教师以项目化学习的校本研修目标为导向,在“实践—反思—再实践”这种螺旋递进的过程中,让“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进程不断得以推进。
1.分解教研任务,确定操作步骤
一线教师遵循研修目标,系统地将研修任务细化为具体操作步骤。首先按学科和年级划分,选择教材单元确定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主题。随后,围绕主题,以年级组为基本单位,构建起小而紧密的研修共同体。在这些共同体中,由组长领衔统筹规划,协同设计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方案,包括入项、支架课、出项及成果展示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位成员职责分明、分工合理。基于项目方案与教师分工,教师们有序展开第一轮实践,力求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反思,积极向专家反馈遇到的困难,寻求帮助和指导后,继续开展下一轮实践。
2.开展项目实践,推进研修落地
教研任务与分工明确后,教师们分头进行实践。如三年级语文组以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寻传统节日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他们以驱动性问题“如何为我喜爱的传统节日写一份宣传文案”为引领,引导学生经历“完成节日名片、学习节日宣传文案的写法、创作一篇节日宣传文案、展示节日宣传文案”等过程。为确保活动的顺利推进,这一研修小团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教师A负责启动项目,明确任务目标;教师B、C、D分别承担《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能支撑;教师E专注于习作课《写一篇节日文案》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文案创作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教师F与G则共同策划并组织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当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合作不足,提出“如何体现项目化学习的合作理念”这一问题,并向教研专家与大学教授寻求帮助。大学教授组织教师再次深入研读《PBL项目化学习设计》一书的相关章节,并在教研专家的帮助下,采用研究对象分组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解决了问题。
这种“做中学”的校本研修方式不仅促使教师团队更新了教育理念,还显著提升了其专业能力,为下一轮的研修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阶段交流分享,反思教研成效
阶段性的交流与分享非常重要。“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中,在完成每一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后,大学教授与教研专家都会组织教师从“亮点”与“困惑”两个维度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提炼。交流活动不受学科、年级的制约,所有参与项目的教师共同回顾与梳理研修活动,确保教师团队能够紧密围绕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以四年级数学组在“一亿有多大”项目中的实践为例,该组成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大数认知的局限,通过称重等实践手段,引导学生从局部出发,通过推理探索整体,深化对大数的理解。这一创新做法紧密围绕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精准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为其他学科组提供了参考与启示。但同时,经大学教授观察诊断,这一项目评价主要依赖于最终成果展示,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的学习成长和思维发展。对此,教研专家建议可采用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过程。可见,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家的及时反馈相结合,为下一轮项目化学习培训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实践充分表明,“U-E-T”教研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够为“项目化学习”校本研修项目提质增效,还能助力一线教师更加迅速且深入地掌握相关理论,并在实际操作中逐步精通其应用方法。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未来,期待“U-E-T”教研模式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持续推动教育创新,助力每一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胡胜利,黎晓娜.“U-T-S”协同指导的刻意练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J].陇东学院学报,2021,32(4):130-134.
[2]胡胜利,黎晓娜.“U-T-S”教研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36):50-52.
[3]陈发达,蔡忠仁.加强教研项目化建设助力校本教研提质增效[J].教书育人,2023,(20):53-55.
[4]万恒,高辛宇.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角色认知与胜任力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2):63-68,91.
(浙江省嘉兴南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