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干部治理自觉的聚能之道

2024-10-31郭利

党课参考 2024年20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设计主体、实践主体,其意识、行为与诉求的“三位归一”所凝聚的行为自觉与素养自觉,进而在工作实践中折射出的治理自觉,是其扎根基层实践、稳固基层治理的关键。基层干部科学建立并持续强化治理自觉,是对生命自觉、政治自觉的跃迁与升华。

由于发展环境要素的多变性、本体要素的不稳定性,基层干部治理自觉的形成难免会遇到较大的现实阻力和挑战。基层干部治理自觉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本体要素和发展环境两个方面,故而通过对基层干部的发展环境和本体要素施以聚能之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合来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优化基层治理创新机制,以“揭榜挂帅”政策激发基层干部的主动治理意识,实现政策赋能。“揭榜挂帅”是以重大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通过资源整合和选贤任能,创新科技经费管理方式,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发展的一种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在基层干部治理意识的初期阶段,由于对治理结果不及预期、治理措施施行不当等工作偏误的担忧,基层干部会产生较大的治理压力,故而常以个体视角、短期视角、功利视角来考量治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主动治理意识。“揭榜挂帅”政策可通过双路径消解基层干部的治理忧虑。一方面,“揭榜挂帅”政策会通过一定的资金支持、技术引导和经验指导等,为基层干部提供一定的治理技术和治理素养规训,可帮助基层干部构建较为系统的治理框架;另一方面,“揭榜挂帅”政策会对治理内容、治理指标、治理方案等进行阶段性评估,对治理目标和治理期限也会给予弹性化调整,为基层干部提供容错空间、补偿空间,从而促进基层干部运用创新治理思维、激发创新治理干劲、提升主动治理意识、摒弃被动无为思想。

第二,改进配套资源下沉模式,以“按需配套”机制刺激基层干部的主动治理行为,实现资源供能。我国基层治理资源虽然在逐年递增,但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这和基层治理资源悬浮化有着直接关系。资源虽多,但不能根据基层实际需要进行有效转化,这种成本递增却效益递减的状态成为基层干部的治理困扰。事实上,以基层治理实践为指导的按需配资、按需配物、按需配人、按需配技方略,既能较好地推进基层干部的底层实践,也能更好地实现顶层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当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存在典型的理念偏差——地方政府倡导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基层干部主张根据治理需求按需供资。如此一来,就难免会使基层干部因治理资源不协调而陷入治理行为消极的状态。在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地方政府作为基层干部的后盾,应注重对基层干部治理工作的有效支持而非“灌输式”支持。“按需配套”就是对基层干部予以有效支持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能够体现党政力量对基层干部的重视,从情感上对基层干部予以坚定的政治认同和能力认可,从而强化基层干部的治理信心;另一方面,能够凸显基层干部的个体能力和个体价值,促使基层干部更好地制定治理方案、推行治理计划、检验治理成效,也便于基层干部及时调整治理思路,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治理行为主动性。

第三,加大党内监督力度,以“监”与“督”互促保证基层干部治理诉求的先进性,实现督导蓄能。强化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管党治党,强化党的建设的关键。党内纵向监督不到位,会使基层干部政治权力膨胀、政治担当匮乏;横向监督不到位,会使基层干部能力素养下降、利益权衡失准,进而导致其能力与岗位不匹配、回报与付出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使基层干部的政治诉求产生畸形变异,诸如个体政治欲望增加、集体优先意识弱化、服务群众观念淡薄等。加强党内监督,一方面,要加强“监”,对基层干部的治理决策内容、治理思想动态、治理行为举措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控,对定量的任务性工作进行标准化对比和评判,对定性的主观性指标进行多元测试和评价;另一方面,要加强“督”,以正确的政治规训、政治督导来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与权力正义意识,促进其实现能力提升。党内监督可以通过动态的日常规训,较好地助推基层干部端正政治诉求、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使其增强治理自信、养成治理自觉。

第四,加强基层实践经验总结,以“乘势而治”推进基层干部治理自觉飞跃性提升,实现借势充能。老子有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意为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发展皆有规律,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顺势而为就会顺势而成,而在这个顺势过程中,外物的变化也可借势而为,这样可节省发展成本、缩短演进历程。基层干部在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在治理意识、治理思想和治理智慧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就应该果断运用借势思维,加快基层治理节奏。基层治理的借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验借势。诸如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实践中已然成熟的“枫桥经验”等,基层干部可充分了解其治理思想、治理思路、治理模式,和本地实际进行多元对比、多维模拟,择需而用、择优而取,推进这些成功经验的本地化转化。另一方面,是形势借势。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时代发展要求、社会供需要求、人民现实需求等也发生巨大变化。基层干部应以长远眼光、全局视角综合分析基层发展的趋势和态势,提前布局、优先规划,充分把握好发展红利,赢得群众的治理认同和治理信任,进而树立治理自信,促进治理自觉。

(摘编自《领导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