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诗意:高考高分作文的奥秘
2024-10-31周旭荣汪啸波
毋庸置疑,高考作文题是考生梦寐以求的第一高分题,想在那么紧张激烈的考场中获得高分,考生需要掌握考场高分作文的奥秘。例如,怎样论证才能雄辩有力?如何表达才能被读者欢喜?本文以高考真题为例,展示高分样卷、试水范文,揭示高分奥秘,给读者提供值得审视的维度、值得借鉴的技巧,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丰富的事例,还需要清晰的逻辑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题: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下面是一篇优秀范文,因篇幅较长,我们对全文做了删减,只留下完整的提纲。
故事的力量
第1段:“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侧面反映抽象的文字具有改变现实的伟大力量。中华文化中的成语来自故事。成语使表达简明、精练、丰富……
第2段: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堂吉诃德》……《老人与海》……俄狄浦斯的故事……歌德……加缪……。故事触动心灵。
第3段: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读茨威格……读莫泊桑……激励了我。
第4段:伟大人物的人生故事改变了我。
第5段:好的故事,可以展现民族的形象。女娲补J29tSkccwcFrtUdKcwulZ+REZXmqHwsmT2ztUnbevd8=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尼伯龙根的置换》……《源氏物语》……民族形象淋漓尽致。
第6段:然而,故事的力量没有方向。……
第7段:综上所述,故事的力量极为巨大。……
此文的论证部分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丰富的事例。全文用以佐证的事例达12个之多,涉猎广泛,信手拈来,包罗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神话传说,显示了作者宽广的视野、渊博的知识。
二是清晰的逻辑。对这些事例的点评中,既彰显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也蕴含着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请看文中第2自然段的句子:
堂吉诃德因为其不切实际和偏执而广为人知,然而“鲁莽比怯懦更近于勇敢,正如挥霍比吝啬更近于慷慨”,多么振聋发聩!无独有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这一充满着激情的豪言壮语,更是激励了一代代读者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无疑影响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歌德化用德国民间故事,写就了《浮士德》这一探讨欲望与满足之间关系的皇皇巨著。加缪从反面运用西西弗斯的故事,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以他为代表展现了“荒谬人”这一形象。以上这些范例,无不展现了故事对人们的启迪,展现出其触动心灵的力量。
请看,对堂吉诃德、桑提亚哥、俄狄浦斯、歌德、加缪等人物特点与贡献,考生解读得精准且扼要。堂吉诃德“不切实际和偏执”固然可笑,但“鲁莽比怯懦更近于勇敢”;桑提亚哥的“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所以“激励了一代代读者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其人其事,一言一行,难道不是“触动心灵、启迪智慧”?难道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而第5自然段中的例子,女娲、精卫、夸父之于中国,尼伯龙根之于德国,《源氏物语》之于日本,均为各国经典文化图腾与神话形象。放眼世界,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入木三分,誉之为“民族形象”也非常得当。选择之严谨,逻辑之严密,无懈可击!可见,博览群书善于摄取固然重要,而遵循逻辑放胆行文,则更是雄辩有力的基本保证。
清晰的逻辑不仅局限于运用事例,在文章构思时若运用比喻论证(包括象征、联想和想象等)的写作方法,也应该紧扣内在关联,保证逻辑严密。
2020年高考作文浙江卷,围绕“人生坐标”发问,引发考生思考人生坐标与现实生活有了“落差或错位”,该怎么想、怎么办?请看一篇试水作文,标题《为如水的生命喝彩》,文章结尾处如是表述:
人生命运之泉正如奔泻于万丈高崖的瀑布之水。“错位”呈现别样的形态,或娇小妩媚,或婀娜风流,或磅礴奔腾,每一种都美不胜收;“落差”拥有自己的风采,或如花似雾,或像冰似雪,或飞珠溅玉,你说哪一段最美?
让我们认清自己,做好自己,善待自己。为如水的生命喝彩!
瀑布的“错位”与“落差”恰似是人生命的不同形态,因而必然引发不同的评价。大自然中的瀑布怎样的位置,怎样的形状,才是唯一的美?千姿百态的人生怎样的地位,怎样的贡献,才是唯一的“成功”?类比合乎逻辑,意象独具匠心,蕴含灵魂拷问。
二、盎然的诗意,加之以新颖的创意
高考作文以说理文为宜,可拙劣的说理会让阅卷老师厌烦,因为同一内容的概念界定、逻辑推理、案例举隅,周而复始、枯燥乏味。所以,需要有点才气、个性的表述来消除阅卷的审美疲劳,请在作文中引入诗意。引诗意入文,本质上是引意象入文,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性思考,借助感性表达,说理才可能亲切感人,生动形象。但感性表达,又很忌讳同质化、庸俗化,需要不拘一格的创新和独辟蹊径的创意,然后,才可能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试以“努力才能成功”为例,说明创意无极限这个道理。
例1:“勤奋出天才”。(直抒胸臆,但语言平实,古井无波。)
例2:“勤是一张登天梯”。(明喻,夸张,“登天”强调成就,“梯”强调勤奋;符合逻辑,但意象不美。)
例3:“宝剑锋从磨砺出”。(引入借喻,“梅花”“宝剑”,美则美矣,但司空见惯,了无新意。)
例4:“三更的灯火最美”。(化用“三更灯火五更鸡”,有勤勉读书的新意境,好!有观点,有画面,有感情。)
例5:“书中度日月,笔下起风雷”。(陌生化手法,借代、对仗、夸张修辞,翻用旧诗句,拓展了新天地。精彩!)
至此,我们小结诗意入文的原则:
第一,选择的意象与原主题要有高度契合的对应关系。如“度日月”言勤勉,“起风雷”言笔力强,逻辑合理,浑然天成。
第二,运用修辞手法,要注意原主题和修辞格的关联逻辑。如“灯火”与“夜读”相关,“五更鸡”与“闻鸡起舞”相关。在古诗文名句上重新发现、描述,“旧瓶装新酒”,也属创意。
第三,描写意象,要注意意象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要懂得意象自身蕴含的“美感”“好感”,注意主旨的升华与艺术的表达。如“三更的灯火最美”,这是暗夜的灯火,是人性的灯火,是文明的灯火,其情感含蓄、意蕴丰富,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所以,这更是创新的灯火。
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篇试水文章,研究如何把上面的写作原理付诸实践。
2013年高考作文浙江卷以三则名人名言为材料,如: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如果失去孩提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有一篇试水作文,标题为《童心是一面照妖镜》,文章提纲如下:
童心像一面镜子,射出好奇的光芒,透出天真的彩虹,温润如玉、柔软如水,照出成人世界的恶俗、虚伪、冷漠,它笔直澄澈、明亮锐利,正如一面照妖镜。让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把这面童心的镜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文章标题用比喻,观点鲜明,形象突显;通篇运用象征手法,语带双关,对比自然,紧扣镜子特点,诗意创意兼具。
此文写作起点是古话“人心如镜”,可见“童心如镜”有其文化渊源;接着写“童心这面镜子”的特点,“好奇、天真、温润、柔软”,暗讽人类社会“童心失落”的丑陋;然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成人世界的“恶俗、虚伪、冷漠”,至此,“童心”已经具备了“照妖”的功能;而文尾,提醒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要把这面童心的镜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两句诗,是禅宗五祖的弟子神秀与禅宗南宗创始人惠能之辩的名句,对应守护纯洁童心,不使惹上尘埃,可谓关联巧妙,意味深长,让人击节称赞。
最后,我们再看一例。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有一篇题为《新伊卡洛斯之羽》的佳作,其开头两段如下:
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因获得了父亲蜡制的羽翼,感受到了接近神明俯瞰众生的感受,而忘却了父亲忠言:切忌自满而飞得过高,蜡制羽翼会因暴晒而融化。
如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成为我们的蜡制羽翼。人们被警醒:这力量不源于自我,勿忘以提问之姿保持理性。
此文由于古希腊神话人物伊卡洛斯而需要略加解释。古希腊类似中国鲁班的伟大艺术家代达罗斯,用封蜡给儿子伊卡洛斯粘上了一双翅膀,让他能像鸟一样飞翔。他告诫儿子:“如果飞得太低,羽翼会碰到海水,沾湿了会变得沉重,你就会被拽落大海;如果飞得太高,翅膀上的羽毛会因靠近太阳而着火。”伊卡洛斯飞得快乐,忘乎所以,骄傲地直向高空而去。结果,强烈的阳光融化了羽毛的封蜡,伊卡洛斯掉进了大海,淹没在万顷碧波中。
考生用这个形象,告诫人类要谦虚谨慎,注意科技之于人类社会的“双刃剑”效应。不得不说,如此联想,类比的逻辑性强,而且形象贴切,情感深挚,联系武汉“萝卜快跑”之风波,让人感喟。而借助了古希腊神话,更有一种创意独特的陌生化表达,于是,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文章无定法”,但“写作有规律”,所谓“规律”,就是“奥秘”。而“奥秘”一经审视分析,就失去了“深奥与神秘”,成了学生可以通过有效学习掌握的技巧手法。在日常写作实践中,一线教师应大胆地讲授写作技法,考生应多一点阅读积累,多一点逻辑思辨,多一些创造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