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分析及对写作学习的启示

2024-10-31郭吉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4年10期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以下简称“新课标Ⅰ卷”)在写作试题的命制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程的理念,强化对考生写作思维的考查,突出考生对“问题”或“现象”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道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内涵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好题目。这样的高考写作试题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既有深远的导向作用,又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文将结合新课标Ⅰ卷中的写作题做简要分析。

一、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特点简析

1.坚持守正,在创新中求变

这道试题在风格上沿袭了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的命题风格。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四年新课标Ⅰ卷的写作试题(见表1)。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四年来,新课标Ⅰ卷在命题的形式上保持着已有的风格,用材料进行立意导向,并设置了或明或暗的关键词来引导考生写作,突出考查考生能不能、会不会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其对问题或现象的具体思辨能力。同时,我们从试题的立意上也可以看出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试题吸收了上海卷的特点:命题简洁,意蕴丰富,引导考生做胸中有天下,能关注时代、思考生活的新时代青年。

总而言之,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继续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前行,既反对猜题、押题,又从思辨性思维的考查方向入手,突出考查思辨能力,尤其是考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的思辨能力。

2.贴近当下实际,引导学生个性化写作

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选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当下生活的印记,涉及领域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当下发展迅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应该说几乎每一名考生在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中都会有接触,不至于“无话可说”。命题以此为选材很好地体现了高考命题要“三个体现”的一贯思想,即体现时代、体现当下生活、体现学生生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在“命题建议”中明确提出,考试命题要“以情境为载体,以典型化任务为内容”,写作本身就是很时代化、很个性化、很生活化的事。以考生所熟知的领域作为写作命题的材料,引导考生在真实情境中走进生活进行思考与表达,试题的这个立意特征本身就体现了“情境化”的特点。同时,试题仍然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一样,使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的写作提示语。其中“你怎样的”好理解,指的是考生个体,意在暗示考生要个性化地写出自我的思考;“联想和思考”则是提示考生,不必拘泥于材料的文字内容,而是可以把材料作为引子,由材料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或认识,展开思考。这就可以让考生结合不同的生活体验议题展开联想,找到“科技与时代”“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活”等的某一个写作切入点,引发深入思考,达到个性写作。

好的作文题一定是放低门槛的,尽可能让绝大多数考生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寓意和写作要求,立意上不出严重偏差,都能有话可说。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的写作题直面生活,将考生推向当代生活与科技的最前沿,让他们思考科技与时代、与生活的关系,试题取材前端,但在审题立意上却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也不在文体上设定限制。因为试题设计的情境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线上教育、手机银行等,他们应该都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认识。考生只要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答案与问题”,联系自己使用人工智能的经验,选择自己所熟悉、擅长的文体,结合自我体验与思考,都是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来的。应该说,这样的命题设计既有限制性,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考生的个性化发挥。

3.强化思维,注重思辨能力

近四年来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的命题趋势一致,命题的落点都在思维上,即考查的侧重点不在于考生积累或拥有多少写作知识,而是侧重于考生能不能运用写作知识解决写作问题的写作思维。试题体现了强化思维、注重思辨能力、关注个性发展等学科素养目标。

今年的作文题既具有时代性,又包含审辨性,有助于考查考生的审辨思维和创新思维。试题语言形式简洁明了,采用了事实情境陈述与问题导引结合的形式。整个语言材料由两句话分两部分构成:第一句话是说人工智能让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很快地找到了答案;第二句话承接前一句话的内容,提出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样一个能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由此可知,该题要求考生思考的问题聚焦在:“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审题时,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材料中两个“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样的。前面这个“问题”是已知了的、是过去的、是已经有答案了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是活的,是“我们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是今天尚未出现的,是社会整体性的,是关于人类终极命运的”(褚树荣语)。至于我们未知的问题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这完全取决于考生对科技、对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的认知程度,这个问题的范围是非常大的,甚至是无穷的。因此这也就存在着一组隐形的关键词,即“科技与认知”。

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个题目蕴含着“科技与认知”“问题与答案”两组关键词。这两组关键词分别是辩证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至于写作时是倾向于“问题越来越多”,还是“问题越来越少”,完全是由写作者自己来决定的。写作时可以取“问题越来越多”的角度,也可以取“问题越来越少”的角度,还可以从“答案”的角度来思考,如答案的多与少、深与浅、得与失(这本身就是个“问题”)等。但从命题的意图来看,取“问题越来越多”的角度来组织文章,有理有据地说清楚“为什么智能时代许多问题能那么快地解决”,“为什么问题的解决便捷了,可问题却会越来越多”,这样的思考更具有针对性。当然取“问题越来越少”的角度来组织文章,只要言之有物、有理,也同样可以写得精彩。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写,都需要有思辨,重要的是在于写作者的思维推演和多元思辨的过程。带着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科技带来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思考问题,形成发展性思维,这是得高分的关键。这道写作题对思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考生对智能时代的科技与生活有一定的认知力和联想力;另一方面要求考生能利用相关信息给予的启发性和开放性,展示其探究、思辨和创新的实力。

4.关联教材,重视学考衔接

学考衔接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目的,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读写结合。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和教材。2023、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写作命题也一直在践行着学考衔接的课程理念,命题注重学考衔接,与教材中的学习任务群和写作学习任务相关联。

2023年“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与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中的写作材料“一个故事胜过一大道理”相关联,虽然一个指向的是“讲好中国故事”、一个是“好故事是有力量的”,写作指向有所不同,但都是关于故事的影响力与力量的;2024年的高考作文题讨论关于人工智能的“答案与问题”,更是直接与必修教材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选择性必修教材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第2小题的写作任务材料直接相关联。

这两年高考写作命题,尤其是2024年的写作命题,语言材料与教材“单元研习任务”中的写作任务的语言材料内容相近,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也可以从中看出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即通过/Kysbdjcijy/z47nrKrR0n+5utfOZF9tkRxHhYcBb3Q=高考试题导向教材的学习,充分发挥高考试题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导向作用,落实学考衔接。

二、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对写作学习的启示

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具有这几方面的特征:导向价值,关注立德树人;指向现实,关注时代发展;强化思辨,注重思维品质;关联教材,重视学考衔接;立足情境,凸显典型任务。以上这些特征,笔者认为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尤其是写作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下面简要阐述。

1.要加强阅读与观察,拓宽写作视野

写作需要视野,视野来自阅读与观察。高考写作命题越来越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与生活。同学们要通过阅读与观察,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要走向生活、走进社会,与时代接轨。因此,要求同学们将视野从书本中延展开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性学习中丰富积累,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与认知,提升自我分析判断的思考力。这一命题思想将是高中语文高考的命题趋势,从写作的角度来说,需要同学们进一步加强阅读与观察,以此来拓宽写作视野。

2.要强化思维,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思维是写作的核心能力。高考命题这几年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强化试题的思维内涵,着重考查考生的多元思辨能力和高阶思维品I1zuhrC2cetP4fKDkn34mGFo7ozNzulai+SifXtA6fw=质。因此,在平时的写作学习中要培养自己多种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思辨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思维格局,形成良好的写作思维品质。

3.要学好教材、用好教材,做到读写一致

教材是学习的例子,同学们是通过教材学习写作的。近年新课标Ⅰ卷的写作命题没有超越教材写作学习的要求。因此,平时的语文学习要认真落实教材,做到读写一致。要重视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中的微型写作和大写作任务,把握教材中有关写作知识的短文的内容。学以致用,向内打通生命,向外打通生活。

4.要从单纯的写作知识学习走向开放的实践性写作学习

高考写作命题已从考查写作知识走向写作知识运用层面了,也即不再单纯地考查怎么写,而是重在考查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思维品质与写作运用能力上。因此,写作学习应从封闭式的写作知识学习走向开放式的写作运用,从知识记忆的训练转变为指向核心素养的拓展,从而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写作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