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科技止素履 破浅入深更发问
2024-10-31徐若熙
物转星移几度秋,科技齿轮节节高。日月嬗变,科技总与时代共生共长,“不必破万卷,即可泣鬼神”的人工智能使千古一问须臾可解。我们不禁发问:人类的问题是否会因可解之问越来越多,而可发之问越来越 少呢?依愚之见,非也:人之所以能卓立于世间,是因其能以科技之力斩荆棘扫浮云,从而慨然以赴创更新之问,得更强之力。
科技磨白玉,破浅乘扶摇。恰如毛泽东所言:“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科技发展能改变世界,为世界提供更广阔发展的前景。AI可以协助医生使用微米级机器人打破癌症无解之论,可以帮助农民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作物高产,更是可以向在大自然震怒下束手无策的人们施以援手,利用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实现灾害预警,救生民于水火。人工智能正如久久为功打磨而出的白玉,破除浅表之泥沙,使人们不再纠结于浅层之问,以便向更晴朗处千帆竞发,乘风而上。因此,AI是历史发展必然之结果,我们应把握它,减少在表面问题上所耗费的精力,投身于科技为人类开辟的康庄大道。
化玉得珪璋,入深更发问。“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凿凿之言正揭示了当代所问之问题,应是从浅破壁而出,向更广阔的宇宙发问。诚然,AI泼墨成画,如此浅问,必会随时代发展而越来越少,这并非问题本身的愈加少寡,而是随发展速度的加快而不再成为问题。人类真正的问题应是对科技与宇宙未知的发问,这是在AI已知的基础上独属于人类对未知的发问。正如钢铁洪流,瓦特在蒸汽机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中提出问题,改良创造出真正的瓦特蒸汽机;蝉衣千张,正是蔡伦在书简墨帛的新技术下发出对书写载体新的追问,创造出宣纸的传承文化;落墨无声,正是毕昇在雕版印刷术下发出对文字印刷新的追问,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铸就里程碑。人之问是于白玉中化珪璋,而更上一层楼。于此,我们深谙技术发展,不会减少的不仅有问题的数量,更有问题的质量。
深溯其源,明源头活水。AI发展与可提问题多少的矛盾实质上是人自身思维的独立性问题与创造力的能动性问题。AI机械的数据传播使其丧失了针对性教育之效,增加了人思维的惰性。更为严峻的是,在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AI代替了许多岗位,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出现,而人们又趋于借助智能手段迅速完成工作,将其奉为“神器”。其背后皆是由于人对于科技发展成果过度的依赖导致的思维惰性的上升,从而疲于发问,最后无能发问。
吾辈立世,应于可被迅速解决的“浅水喧哗”下,觅得解决时代问题的“静水深流”。“战术上利用它,战略上跳脱它。”鸿猷芳华,探索本在人。立足矞矞皇皇却苍黄翻覆之世,吾辈青年应更有定力,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肯定自身,重塑人思想之独立性,发挥能动创造性,打破人工智能的“麻痹”,破浅入深,问出更旷远、更振聋发聩之时代之问、宇宙之问!
浅出化科技之力,深入发人之问。非浅而无能入深,非深而无用于浅。唯有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才能于问中发深问,新中创更新!
七堇年《尘曲》有言:“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人类历史长河必有波涛汹涌,但人总能以更深度的思想立下定海神针,再次扬帆起航。科技不能以安逸止住我们探索的脚步,但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破浅入深再发时代之问,再创群星之闪耀,再谱盛世之华章!
【点评】 本文立意新颖,作者不是就AI时代“我们的问题”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来立论,而是就怎么看待“AI发展与可产生的问题多少的矛盾”来思考,避开了命题可能会产生的普遍性立意。在论证中,文章先对人工智能能很快得到答案中的“答案”的程度进行分析,指出所得到的“答案”是“浅破壁而出”,“如此浅问,必会随时代发展而越来越少,这并非问题本身的愈加少寡,而是随发展速度的加快而不再成为问题”。这就为下文分析论述“AI时代问题多少的产生”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奠定了基础。全文论述逻辑严密,在分析说理的层层推进中,使观点站立起来,显得新颖而言之有理。
建议得分: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