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求索之径的时代变迁
2024-10-31蒋子诚
“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的远见肯定了人类一切哲学思考的意义,正如他的断言,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问题的意义可能更在于问题之外。因此,人类的问题绝不会越来越少,而针对人类求索之径日益变化的考察无疑也迫在眉睫。
首先需要阐述的是问题的本质。在AI蓬勃发展的态势下,信息技术擅于帮助人类解决的是具象的狭义问题。AI或许擅长生成一篇概要、一段历史人物评析、一张符合要求的图片,但并不会超出你所要求的部分。因此,AI对问题的处理,本就有其局限性。滥用AI将一个个难题抽丝剥茧的便利或许会将人推入怠惰的深渊。这样的便捷非但折损了人类本身的热情,问题本身亦将因此失去启发性——多重理解角度带来的可能性。因此,人类不可能减少问题,而是将产生更多的问题,或者迫切地需要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在具象问题之外,抽象的问题、灵感性的思考,AI并不精通。诸如决定后续的研究方向、特定情境下的灵光一闪,或者之于存在意义的憧憬,它们与其他问题有着同样甚至更高的地位。有诗人在谈及诗歌时感慨:“或许未来会有机器写下伟大的诗篇,但它恐怕不会拥有创作诗歌的自觉。”诚如其言,解答问题即使有AI代劳,但人类绝不可堕落为靠运气“让猴子敲出《莎士比亚全集》”,认知的根源途径仍是我们对世界旺盛的好奇与求知欲,AI是实现的工具,人类才是探索世界的主体。
而且人类求索之路的基石——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更不会被AI撼动;AI基于人类提供的数据进行海量的运算能得出结论,却无法怀疑程序底层的逻辑链条。同样,AI也不会发觉问题在其本身之外的意义。然而,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怀疑,获得启发,然后创造的过程,却是人类自古以来求索智慧与真理的康庄大道。福柯在《词与物》的结尾曾预言了“人之死”,他认为在后尼采“上帝已死”的世界里,人在道德结构上的意义将无可奈何地在科学世纪迎来终结。但事实或许并不如此悲观,AI难以解析人对哲学世界深沉的热爱,而就是其中无数叩动时代的问题推动着人类文明滚滚向前。“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去向何处?”在信息时代中,人类愈加丰富也愈加尖锐的问题,在文明的精神深处,对爱、道德、存在意义、终极幸福的无限热忱、深思、好奇与疑惑将是人类求索之径上永远燃烧不休的灯火,为所有在时代浪潮中踽踽独行的旅者带来昂首阔步的勇气与大声提问的好奇。
认识AI的局限,但也善用AI带来的便利。践行并骄傲于人类怀疑的勇气和创造的灵感,同时珍惜并热爱着心灵深处永恒的哲思与无限的好奇。如此,我们才是求索之路上永远提问、永远好奇、永远年轻的人类。
【点评】 本文作者正确地理解了题意,紧扣“我们的问题”,聚焦“时代变迁”中的认知“重构”展开论证。文章的开篇句通过引用维特根斯坦自然引出“问题的意义可能更在于问题之外”的话题,在此基础上一气呵成地阐述本文的观点。采用递进论证结构法论述“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与现实性,抽丝剥茧,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呈现出来。在论证过程中并非空洞说理,而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紧扣AI本身可能带来的现实问题以及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摆事实、讲道理,因而文章的主张显得理性而辩证,体现了作者对问题具有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
建议得分:5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