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4-10-31孙玉山张强欧阳卫平曹建张国成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根本,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立的国内首个海洋机器人专业的核心课程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程为例,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秉承“思政引领”,阐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建设思路,明晰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培养目标内在关系,探讨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多模式先进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德技双驱的科学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海洋机器人;水下导航;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57-04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educate people with top priority, foster integrity and promote rounde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represents a crucial strategy for achieving this objective,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rounde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underwater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course, which forms the core of the inaugural marine robotics major a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s been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as well as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detailed construction pla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long with the underly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has been presente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has been elucidated, and an advanced multimode cours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has been explored. Furthermore, the course has constructed a moral and technical dual-driven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Additionally, the organic unity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is realized,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and promo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Keywords: Marine Robotics; underwater navigation;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eaching explo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SJGY20220080)
第一作者简介:孙玉山(1973-),男,汉族,黑龙江讷河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下机器人技术。
*通信作者:张强(1981-),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下组合导航与定位。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1]。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2-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5]。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出台,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的根本,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6]。
本文以海洋机器人专业必修课程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阐述了开展课程思政的背景与意义,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思路,探索和实践了海洋机器人主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为海洋机器人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与意义
(一) 作为国内首个海洋机器人专业相关课程建设亟需完善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也是兵戎相见的战场。我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将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另一空间,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还是提升国家的国际战略地位等方面,海洋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为了实现海洋强国梦,围绕海洋开发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急需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7]。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申请获批国内首个海洋机器人专业,是面向海洋开发的重要战略专业,对于推进其快速成长与发展对我国的产业布局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8]。
对于海洋机器人来说,水下导航与定位是它确定自身状态,完成自主运动必须拥有的能力,是海洋机器人完成水下任务的基础。可以说,在海洋机器人行业中,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是必须具备的知识,无论是在后续学习还是毕业工作中,这门课程所学的理论与方法都是解决专业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工具[9]。海洋机器人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作为海洋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的建设等还亟需完善。
(二)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是“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手段
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其目的是传递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去理解和看待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要想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就要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
(三) 新工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大环境下,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国家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出于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和未来国际发展趋势的需要,教育部多次组织高校对开展新工科工作进行研讨,希望能开创一条建设新工科,变革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哈尔滨工程大学于2019年申请获批国内首个海洋机器人专业,作为新开展的新兴学科,在专业配套课程与学生培养的建设方面必须要加快速度,跟上脚步。水下专业与海洋强国战略密不可分,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毕业后将会进入相关的研究院所、事业单位、高校参与水下技术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或教学活动,是未来建设海洋强国的中流砥柱。国家发展战略对于水下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特殊性对学生思想道德觉悟的要求,都使得水下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迫在眉睫。同时,新工科的建设与课程思政是密不可分的,新工科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能为国家所用的高技术人才,而课程思政正是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水下机器人学科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包括海洋机器人设计、流体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海洋机器人操纵与控制、海洋机器人环境感知、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和动力与推进技术等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作为新型交叉学科,水下机器人学科是属于未来的学科,培养的是投身于创新建设的人才,水下机器人学科课程的建设亦是响应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环。
综上,在水下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在核心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政治理论课相接轨相协同,使思政教育达到效果最大化,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的思政教学方式。另外,对课程思政在水下专业课程模式上的研究,其受益面不仅仅局限于单个课程,而是可以在整个水下学科进行推广。发掘水下学科共通的思政元素,凸显与其他专业差异的核心价值体系,建立起适用于水下学科的课程思政体系,有助于推进首个海洋机器人专业其他核心专业课的建设,完善其专业体系,为国内其他拟开展该专业示范引领。
二 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思路
针对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程,团队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与思政有机结合,设计了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由于水下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课程难度大、实际运用需求高等特点,适用于与水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会让授课事半功倍。方案拟将课堂分为“讲授”“反馈”“交流”和“总结”四个部分,使其头尾相接,相辅相成,并在授课的不同阶段配备相对应的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讲授”主要基于前期准备工作展开,并以交流对话为前提,尽可能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准备工作需要考虑思政内容和思政案例的添加,从课程内容及布局设置、复杂问题教学案例设计、施教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及考核要求等层面与角度,考虑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教育的方式,使两者相辅相成,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反馈”中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通过一些诸如课堂提问与课后作业的传统反馈渠道,主要目的是收集学生学习情况,根据这些信息对课程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吸收知识。其二是采取翻转课堂和线上课堂的方式,鼓励学生将课后或者其他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反馈到本课程中,实现良性互动。
“交流”则是指将案例分析、辩论、分组学习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旨在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的思维、集体协作的观念、主动参与的意识。
“总结”的主要工作为收集整合信息,评估课程效果,并将经验运用到之后的课程思政实践之中。
(一) 明确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是一种教学教育理念、是一种教育思维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作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当然不同的专业或学科对于育人的内涵有所不同,不同的专业课程或学科都仅是一种独特的载体。
明晰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专业目标、思政培养目标的逻辑关系,构建有效衔接的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图2),避免三者目标自成一体,三者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导致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聚焦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课程培养目标兼顾需求导向的专业技能和以德育人。
结合本课程特点,思政教育主要以爱国主义、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等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 优化教学大纲,构建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
从“海洋强国”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结合本领域发展趋势,紧跟当前技术发展最前沿,构建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知识结构图谱(图3),深入分析对于本课程知识理论的脉络,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持续优化教学大纲,构建德技双驱的科学合理课程体系。
(三) 思政引领的新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为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思政引领”,围绕培养“海洋强国”背景下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海洋机器人技术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深入挖掘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融合思政元素探索多模式先进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实施案例式、引导式、启发式等综合多种教学模式(图4),使学生在深入参与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的氛围中,注重师生互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体系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思政案例的调整乃至水下专业课思政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对反馈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评价。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实施反馈的难度较大,对于专业课程来说,课业知识较为繁重,学生与老师交流密度低等种种原因都会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反馈程度及老师对信息的接收程度。二是因为课程思政中需要关注的变量较多,包括学生对方法的接受程度,对专业的认知,在价值观上的变化等,如果仅是笼统地对学生表现做出评价,那么就很难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形成可推广的水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更是难以实现。因此,研究出一种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 结束语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申请获批国内首个海洋机器人专业建设为契机,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作为海洋机器人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思政引领”,将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构建水下导航与定位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融合思政元素探索多模式先进课程教学方法,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 中国大学教育,2019(3):59-62.
[2] 李晓文,熊云峰,朱兆一,等.船舶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23(7):141-144.
[3]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
[5] 明付仁,任少飞,欧阳卫平.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35-38.
[6] 朱仁庆,陈淑玲,王树齐,等.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融入及实践[J].高教学刊,2023(28):67-70.
[7] 姚熊亮,武国勋,杨娜娜.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24):177-180.
[8] 孙延超,杨赫,秦洪德.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船舶与海洋工程教改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机器人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83-87.
[9] 张强,张雯.水下机器人导航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