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证分析的高校科研诚信建设路径探析

2024-10-31陈志娟许艳华商文浩

高教学刊 2024年32期

摘 要:科研诚信建设对于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维护学术声誉至关重要。针对当前高校科研诚信案件时有发生的现状,该文系统分析我国42所高校(第一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情况,从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及机制建设、科技伦理治理情况、科研诚信宣传教育等方面梳理总结当前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完善科研诚信治理机制的实践经验,提出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诚信;实证分析;建设对策;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2-0001-04

Abstract: Research integrity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maintaining the academic reput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academic innov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cases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 42 universities (the first round of first-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tegrity; empirical analysis;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realistic problems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2023年度重点课题“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合规治理策略研究”(ACAA23026);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难点实践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师德失范中的科研失信认定研究”(S231112)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娟(1988-),女,汉族,安徽淮北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科研院综合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科研诚信及科技伦理。

科研诚信又称科学诚信或者学术诚信,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将科研诚信定义为“一种负责任的研究行为,指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申报、实施和评价科研项目等环节应该用诚实的、准确的、能够验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1]。在我国,科研诚信被定义为“科学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弄虚作假和欺骗他人,还要恪守制定的科研价值准则、科学家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2],科研诚信是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守的基本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2016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22年,科技部等二十二部委联合印发了《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系列文件,逐步推动建立科学规范、激励有效、惩处有力的科研诚信制度;202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程序,同时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体系,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强化学术不端问题治理,构建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态。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肩负着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和重要使命。科研诚信建设对于推进高校科学研究事业健康发展、维护高校学术声誉至关重要。近些年,各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积极推进“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一体化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但是,近年来学术不端、科研造假、撤稿事件、“论文工厂”事件仍然呈高发态势、屡禁不止。2024年4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2024年查处的科研不端案件的处理决定(第一批次)进行了公布[3],并对相关涉事主体进行了处理,在给予通报批评的15家高校中,存在署名不当或擅自署名问题高达18篇,图片使用不当或图片使用混乱、买卖图片等问题高达17篇。可见,高校科研诚信建设面临重大挑战,亟需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在该背景下,本文将在实证分析42所高校(第一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基础上,梳理总结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北京师范大学完善科研诚信治理机制的实践经验,提出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实证分析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明确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科研诚信治理体系顶层设计。高校作为学校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亟需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切实做好科研诚信建设的守门人。

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是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涵盖前端治理、中端调查、后端惩治的一项系统工程[4]。本文以42所高校官网的学风建设板块公布以及线上调研的科研诚信建设信息为样本,聚焦各高校是否存在相对完备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文件、科学合理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机制、全员全流程全方位的科研诚信教育机制三个方面,对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检索日期截至2023年12月。

(一) 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从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看,超过半数(61.9%)的高校已经制定了专门针对科研失信行为的预防和处理办法;38.1%的高校将科研失信行为的预防和处理纳入科研诚信管理机构章程之中,尚未制定专门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办法。

从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发布的时间来看,以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分水岭,在《意见》明确对我国现阶段科研诚信建设做出了全新部署和要求的前提下,仅有18所高校(占比43%)根据最新文件精神修订完善了本校的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超过半数的高校(占比57%)尚未对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二) 科研诚信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从科研诚信管理机构的建设情况来看,9所(占比21.4%)高校的科研诚信建设职责由校学术委员会直接承担,15所高校(占比35.7%)由学术道德委员会承担,16所高校(占比38.1%)由学风建设委员会或者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承担,1所高校成立了专门负责科研诚信建设的科研诚信专门委员会,另有1所高校将科研诚信归属于学术伦理和法律范畴,由学术伦理与法律委员会管理。

从科技伦理审查机构的建设情况来看,超过半数高校(占比59.5%)按照国家关于科技伦理建设最新规定,设立了科技伦理审查机构,其中9所高校成立了覆盖涉及人体研究及实验动物研究伦理审查的科技伦理委员会,2所高校的伦理审查委员会为学术伦理委员会,14所高校按照不同伦理审查领域设立了校级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伦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仍有较大比例的高校(占比40.5%)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科技伦理审查机构。

(三) 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情况

从科研诚信教育的组织形式来看,高校主要采取国家相关政策宣传、校内规范宣教、科研失信典型案例警戒、师生科研诚信培训及开设科研诚信必修课程等多种教育方式[5]。统计数据显示,科研诚信教育主要集中在前三种教育方式,42所高校中,14所高校(占比33.3%)开展了国家政策宣传活动,41所高校(占比97.6%)开展了校内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宣教活动,1所高校通过科研失信典型案例予以警戒。

二 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42所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高校科研诚信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 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行制度相对滞后

2018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高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高校作为本单位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但数据显示42所高校中57%的高校尚未根据上级最新文件精神对本单位的科研诚信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较之新文件要求,以往科研管理制度存在“学术不端”“科研诚信”界定不清、调查处理程序不够严谨规范、处理举措较为单一、处理种类间缺乏合理过渡等很多问题。因此,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的缺失、滞后,将直接导致高校在科研诚信工作整体部署、科研诚信宣传教育以及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程序等方面缺少科学性的文件依据,严重制约高校科研诚信建设。

(二) 科研诚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科技伦理治理缺位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6]。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科技伦理治理问题,要求高校建立本单位的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独立开展伦理审查。数据显示,42所高校均设置了学术委员会,下设了学术道德委员会、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等专门机构,承担科研诚信建设职责,负责调查处理科研失信行为。但是大部分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科技伦理治理及伦理审查管理机构,相应的科技伦理治理规范也处于缺位状态。

(三) 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有所缺失,前端治理亟需加强

当前,高校科研诚信宣传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升,在教育方式、宣传内容等方面存在短板。数据显示,从科研诚信教育的方式内容来看,绝大多数高校的宣传教育内容局限于本单位的内部文件规范,缺少对于国家和上级有关政策的有效宣传、对于科研失信典型负面案例的警示教育。此外,高校也缺乏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科研诚信专业课程的统筹设计以及新生入学、新教师入职等关键节点的诚信培训等。

三 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作为科研诚信建设的责任主体,应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注重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及学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校学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对全校各单位科研诚信建设实施常态化管理,努力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为全校师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本文在总结北京师范大学科研诚信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管理制度建设、预防教育机制、调查处理程序等方面提出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一)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科研诚信建设文件

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是高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石和管理依据。高校应当根据上级部门关于科研诚信建设的最新精神修订本单位的科研失信调查处理办法,完善预防和处理科研失信行为的长效机制。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科研诚信建设的主责机构,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风委”),专门负责调查处理师生科研失信行为;二是进一步明确科研失信行为的概念内涵、适用范围、适用对象;三是进一步细化、规范调查处理程序,明确调查机制、调查内容、调查过程、调查时限、处理时限和送达时限等;四是进一步健全处理举措和处理考虑情形,依据师生不同主体分类健全处理举措,设置种类灵活多样、轻重过渡合理的处理措施,明确从轻从重处理的具体情节;五是妥善处理好新办法与本单位其他部门相关文件的衔接兼容,尤其是与本单位《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的衔接,与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人才人事处和纪检监察办等部门关于师生处分相关规定的衔接。

(二) 重视诚信预防机制,全方位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

科研诚信教育是引导广大师生遵守科研诚信,营造风清气正、诚实守信的科研创新生态的重要抓手。高校应高度重视科研诚信与学风宣传教育,多渠道多路径构建科研诚信教育长效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学校官网开设“学风建设专栏”,定期更新上级及学校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学风建设动态等内容;通过公众号开设“正心诚意,争做科研诚信小达人”“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专题等多种方式,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二是开展科研人员和学生全覆盖的科研诚信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内容纳入新干部入职培训、新教师入职教育、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职级职称晋升等重要节点开展科研诚信宣讲活动,为学生开设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科技伦理治理等通识课程。三是积极加强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教育,推动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和宣传。通过常态化、规范化、多样化的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方式,倡导科学严谨学术规范,铸牢师生学术道德底线。

(三) 完善科研失信调查处理机制,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模式

科研诚信调查处理机制是高校科学合理、公正高效处理科研诚信案件的重要机制。高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机制:一是从制度层面,严谨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流程,明确受理时限、受理条件、调查时限、调查流程、处理程序及处分程序等。二是从实践层面,积极构建合理完备的调查处理机制,对科研失信案件实施分类处理、多层把关。针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的案件,采取二级学术委员会开展初步调查、学风委审议、校学术委员会审核三级调查机制;针对情节复杂的、涉及多个院系的,采取二级学术委员会开展初步调查、专家组调查认定、学风委审议、校学术委员会审核四级调查机制。三是从多方协同治理层面,建立健全校内相关单位协同联动查处机制。调查阶段,学风委牵头,与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多方参与协助开展调查;处理阶段,根据处理轻重不同,一般处理措施和处分措施由学校相关部门分别启动不同处理程序,前者由校学术委员会报请校长办公会处理,后者涉及师生处分的由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人才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另行启动处分程序。通过多方协同治理,共同严密调查处理流程,全面加强各环节的监督教育。

(四) 加强科研诚信把关,规范科研活动全过程诚信管理

科研活动全过程诚信管理是高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科研管理部门、期刊管理部门等部门的联动作用,严格科学研究过程、严肃科研诚信把关。一是高校学术委员会应充分发挥在学术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行使学术事务的审定、审议、评价等职权的过程中,严格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强化科研诚信教育以及诚信情况审核把关。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协同人才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将科研诚信纳入科研人员年度考核。二是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在校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强化科学研究的过程性管理,加强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对所有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强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监管,督促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完成研究任务。在科研项目评审、科研人才遴选等各类评审活动中,加强科研诚信审核把关,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三是高校期刊管理部门应加强期刊学术诚信把关,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机制、预警机制[7],明确重点审查领域。尤其是要求学术期刊要加强论文作者及编辑人员科研诚信作风与学风建设,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严格把关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情况等,切实保障期刊质量、维护科研诚信。

(五)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工作,解决科研诚信建设新难题

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伦理理念和行为规范[8],违背科研伦理问题当前亦成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新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健全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政策法规,明确要求高校履行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现阶段,高校在科技伦理治理建设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校尚未建立本单位的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面对加快推进科技伦理建设的迫切需求,高校应重点关注以下工作:一是高校应明确将严重违背科研伦理行为纳入本单位科研失信行为范畴,实行科研失信行为一票否决制,加强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及风险研判;二是高校应尽快出台本单位科技伦理治理的文件,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科技伦理审查机构,专门负责科技伦理审查和宣教治理工作;三是高校应加强科技伦理教育与宣传,针对师生开设科技伦理课程、开展科技伦理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意识,自觉坚守科技伦理底线。

四 结束语

高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对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聚焦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健全调查惩处机制等重点环节,持续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用科研诚信涵养科技创新,助力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 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EB/OL].https://ori.hhs.gov/.

[2] 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组织编写.科研诚信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查处的科研不端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EB/OL].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jd/04/info92362.htm.

[4] 李真真,黄小茹.中国科研诚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J].科学与社会,2017,7(3):107-120.

[5] 袁子晗,靳彤,张红伟,等.我国42所大学科研诚信教育状况实证分析[J]. 科学与社会,2019,9(1):50-62.

[6] 刘垠.推动科技向善 把好伦理“方向盘”[N].科技日报,2023-10-9(2).

[7] 詹媛.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补短板、填空白[N].光明日报,2019-09-02(10).

[8] 刘忠炫.因编辑伦理问题的类型化区分及其法律规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3(3):12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