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1年邓中夏在保定

2024-10-31曲祯朋 韩浩克

百年潮 2024年10期
邓中夏

1921年3月至6月,邓中夏以直隶高等师范学校新文学教授的身份,传播新思想,指导建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为创建保定党团组织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接受直隶高师抛来的“橄榄枝”

1920年秋,邓中夏以优异成绩从北大国文系毕业后,在北洋政府铨叙局任职的父亲邓典谟托人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为他谋得一个待遇优厚的好职位。虽然感激父亲的付出,但邓中夏却拒绝了父亲的安排,转而又进入北大哲学系继续学习,他说:“我不做官,现在政治这样腐败,当官的对老百姓敲骨吸髓,你叫我去当这样的官有什么意思?……我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我要联合社会各界同志,努力和创造,做到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都能过上富裕的日子。”他要做农工群众的公仆,绝不做反动军阀的“家奴门客”。为此,父子二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气得邓父不再提供生活费。

失去经济来源的邓中夏,依然坚定革命理想,继续调研工人生活、工作状况,组织参加学生、工人运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等。他靠给报社投稿获得的微薄稿费和湖南省发放的些许奖学金生活,过得十分艰苦。这时,保定的直隶高等师范学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担任直隶高师新文学教授。

直隶高师邀请邓中夏来保定,并非临时起意,双方在五四运动时期便已有渊源。一方面,保定的大中学生曾举行罢课、游行等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双方已有联系。五四运动爆发当天,消息就传到了保定,各校学生纷纷行动起来,上街游行,支援北京学生行动,遭到保定军阀曹锟的阻挠和压制。6月2日,王森然、施天侔、赵文泉等直隶高师学生从保定去北京声援五四运动,在北大红楼见到李大钊、邓中夏。邓中夏提出,为防备反动当局解散学校,保定的学生应做好出校另谋救国方法的准备。要组织好“平民教育讲演团”,走出校门,到社会上经历检验。另一方面,邓中夏也曾对保定学生运动给予指导和支持。1919年5月18日,邓中夏受北京学联委派南下联系毛泽东发动民众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南下途中,在保定稍作停留,与保定的学生代表面谈。他就保定学生联合会的筹备工作提出了积极建议,并鼓动保定学生代表积极准备全市总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在邓中夏的建议和帮助下,学生代表在育德中学礼堂召开了保定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新文化运动的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保定青年学生觉悟迅速提高,接受新思潮的进步学生与思想保守顽固当局的冲突愈演愈烈。1920年9月,王森然、施天侔和阎仲拥等进步学生反对顽固保守派校长马筱珊,联名致函省教育厅要求更换为开明进步的新校长,并举行了罢课斗争,最终取得斗争胜利。保定学生亟需一些进步开明人士来传授新知识,传播新思想,指导学生运动。因此,王森然等人几次到北京,向邓中夏介绍保定学生闹罢课、换校长的情况,并转达进步学生意愿,希望邓中夏到直隶高师任教。邓中夏感受到了直隶高师的诚意,他说:“直隶高等师范以新文学教授名义聘我,我认为这是此地接受世界新潮诚意的表示。”

对于直隶高师的邀请,邓中夏个人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京早期党组织都十分慎重,开会商讨后认为两相契合,应该接受这一邀请。从邓中夏个人主张看,他反对只在报刊上空喊口号救国,主张要到群众中去宣传、组织工作,1919年底,邓中夏参与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次年3月,发表《征集团员启示》说:“我们天天鼓吹救国,可是实行下手的地方在哪里?”他认为要行动起来,可通过平民教育使民众觉醒。后来,他在《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工人、农民、兵士》中也反对“青年只在文章上和电报上空嚷”。显然,到直隶高师任教,宣传新文化思想,是到群众中宣传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实践。北京早期党组织也认为,这是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必要选择。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正在蓬勃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当时共产主义组织的重要工作方向。对于直隶高师的邀请,北京早期党组织和李大钊认为,保守派在保定地区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保定知识分子比较集中,高师、育德等校有不少青年学生是要求进步的,渴求新思潮的愿望强烈,党应该去那里开展工作,以扩大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和党在保定青年中的影响,并领导进步学生与保守势力展开斗争。因此,1921年3月,邓中夏正式接受新任校长靳瀛旭的聘请,成为直隶高等师范的新文学教授。

在保定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20世纪初的保定,仍是相当保守的地方。五四运动给保定大中学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但还远远不够,新文化、新思想还不能在保定得到广泛传播。邓中夏来到保定后,根据保定各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内容,并成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等,为马克思主义在保定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首先,邓中夏将课堂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课上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他执教的高师班共有43名学生,他每周讲两次课,每次连续讲两个多小时,主要讲授国语文学、新文化和革命文学等内容。后来也为学校二部和育德中学授课。

根据邓中夏的《三个月的教程》记述,他决定以三个月的时间讲授文学理论,使学生弄清“新文学新文化的普遍概念”,再“指示研究之道路,纠正以往之错失”。他主要讲“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包括白话文学、新诗、儿童文学等,还特别开设了一次“介绍唯物主义史观的大意”的课程。使用教材除了他自己的《论文学与社会的改造》,还包括李大钊的《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学史译》、蔡元培《洪水与猛兽》、钱玄同的《尝试集序》和郭沫若的《儿童文学的研究》等。

在授课和演讲中,邓中夏关注社会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了解和解决中国问题,给保定各校学生带来了思想曙光。1921年6月,应“文学研究会”的邀请,邓中夏到育德中学演讲,他以“文学与社会”为题,主张“莫再做‘阐道翼教’的奴隶文学,莫再做‘风花雪月’的堕落文学,莫再做发牢骚、赞幸运的个人文学”,而是“要做社会的文学,要做社会的改造文学”,“研究文学,莫忘了社会,更莫忘了社会改造”。邓中夏的演讲思想性强,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年学生。他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问题结合,讲阶级关系就和“穷与富”“民与吏”“民与匪”“民与军阀”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一针见血地揭露中国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和残酷剥削,揭露大地主的虚伪面貌和资产阶级法律的欺骗本质。

尽管邓中夏缺乏授课经验,但他上课很投入、有激情,旁征博引,理论深刻,善于启发学生,很受当时学生欢迎。据当时听课学生王森然回忆:“他的面貌白皙红润,眼睛光亮有神,在讲堂上讲课时声音洪亮,谈笑风生,旁征博引。讲到使人气愤的时候,他洁白的牙齿便咬住下唇,握拳怒视。他右手持粉笔,挽着袖口,左手拿板擦,边讲边写,边写边擦,一写就是一大黑板。头发、衣襟、袖筒上落满粉笔面,也不在意。时间久了,嗓音嘶哑,嘴角出了白沫,才喝一口白水。其实,水里早已落下一层粉笔面,他看都不看,便咽下去了。他的这种忘我精神,使我们非常感动。”邓中夏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被尊称为“北京来的先生”,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

其次,邓中夏领导和指导进步师生成立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保定育德中学进步学生王锡疆与安志成等人组织成立了“文学研究会”,阅读进步报纸杂志,召开座谈会,探讨新思想,研究新问题等。同时,通过“书刊贩卖部”暗中售卖《新青年》《共产党宣言》《东方杂志》《共产主义ABC》《先驱》等进步读物,新文化、新思潮得到了较快传播。但此时的“文学研究会”处于暗自摸索、自我发展阶段,条件尚不成熟,形式也未公开,组织上也存在不足。

为帮助进步师生更好地得到思想上的指导,邓中夏建议成立专门研究会。在他的指导和建议下,王森然、施天侔等在直隶高师组织成立“新文学研究会”“新教育协进会”“国语文学研究会”等进步组织,提倡新文学、新文化,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邓中夏为研究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一方面,他亲自为“新文化研究会”起草章程,并为成员拟定读书目录,包括《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社会主义史》《阶级斗争》等70本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另一方面,邓中夏指导进步师生展开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研究,主张“彻底研究现代教育的思潮,分别采择,以实行新教育运动”,曾建议王森然开展清初哲学家颜元的教育理论研究,并帮忙修改文章,推荐到各大报刊发表。还开展关于建设适应现代人类生活的新文学的研究等一系列研究活动。

1921年6月,邓中夏离开保定后,仍关心研究会的发展。1921年秋,在邓中夏的指导下,安志成等人筹备成立了“社会问题研究会”,组织会员研究社会改造问题,推动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还积极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斗争。“社会问题研究会”也是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

帮助筹建保定党团组织

在保定期间,邓中夏积极指导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领导建团工作,帮助筹建保定党团组织。

1920年9月,在邓中夏的关怀下,育德中学秘密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邓中夏将直隶高师进步学生中的张毅先、阎仲拥、余世清、王新邦等一批学习马列主义的积极分子发展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并成立了团支部。其后,育德中学又发展了9名团员,建立了育德中学团支部。

1922年2月,在邓中夏指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张毅先、安志成等人,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将直隶高师、育德中学两校团组织合并,建立了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外称“社会问题研究会”),隶属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下辖直隶高师、育德支部,有团员20余名。

邓中夏一直主张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农民、兵士,青年要到他们中去宣传和组织工作。保定团组织自成立起,就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团员深入了解工人、农民疾苦,号召和鼓励工人团结起来,向资本家要条件,同压迫他们的工厂主进行斗争。一方面,提升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开办工人夜校,由青年团员积极担任夜校教员,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将工人们组织起来,积极发展壮大团组织,吸收进步的工人、学生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到1922年春,保定的团员已达100多人,成为当时全国17个地方团组织之一。5月,保定团组织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保定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1921年底,邓中夏介绍王锡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者成为保定第一位党员,也是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2年,王锡疆受邓中夏委派,回保定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了保定最早的党组织—育德中学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

另外,邓中夏还为保定党团组织活动建立起秘密站点。据宇良照相馆创办者后人回忆,邓中夏到保定后,宇良照相馆逐渐成为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重要活动场所,1922年底保定党组织成立后,则成为党的秘密活动站点。

1921年6月,因工作繁忙,邓中夏辞去直隶高师的教授职务,但他仍和保定的进步师生保持密切联系,继续关心和指导那里的斗争。在保定的三个月间,邓中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指导进步师生成立研究会,领导、指导成立保定团组织。经过邓中夏卓有成效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在保定地区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为之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责任编辑 黄艳)

作者:曲祯朋,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助理研究员;韩浩克,中共唐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