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川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析

2024-10-31祝琼党宝刚张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0期

摘要:中国各地域的文化构成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多元面貌,每一种地域文化富含宝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地方性的高职学院而言,深度探索和有效利用这些地域文化,不仅可充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素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协同性,也能巩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色,更好地推动其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铜川地域文化;高职;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74

0引言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能够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效发挥地方文化的教育潜力。利用地方优秀文化作为教育媒介,能够推动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发掘并整理出更多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成效,关键在于精心打造高质量的课程,并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发挥其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1地域文化与铜川地域文化

1.1地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各地域的文化是历史悠久且独特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整体,涵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理念文化和实践活动文化4个方面。每一片土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烙印,中国的广大疆域内,由于各自的历史进程、经济环境、人文特点、地理条件和风俗习惯以及生态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这些体系包括如齐鲁之地的文化、三秦的风土、燕赵的底蕴、三晋的历史、中原的厚重、荆楚的灵秀、巴蜀的深邃、吴越的精致以及南粤的开放等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1.2铜川地域文化

1.2.1耀瓷文化

d0672dc25237cc196b245a12ed3fa97a

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手工艺遗产中,耀州瓷器,源自铜川地区,宛如一颗闪耀的宝石,点缀在中华文明的荣耀之链上。从塔坡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陶器残片,历经唐代的绚丽艺术珍品——唐三彩,再到耀州青瓷的独特光彩,每一步都彰显这片土地上制瓷技术的卓越成就。黄堡古镇内的耀州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六个卓越代表之一,其精致的刻花青瓷被公认为宋代青瓷艺术的最高典范。因其卓越品质被选为朝廷贡品,畅销国内外市场。金元时期,玉华宫、上店、立地坡、陈炉镇等地的窑场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继承并发扬耀州窑的传统精髓,绵延传承一千四百多年的制瓷技艺。

1.2.2红色文化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北方第一块山区革命根据地。其广袤领域囊括陕西与甘肃两省的十四县,占地辽阔,达数万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上镶嵌着薛家寨的英雄遗迹、红军洞的历史见证以及陈家坡会议的历史遗址,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如今,照金荣膺国家级荣誉,不仅是百里挑一的红色旅游胜地,被纳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还是国防教育的标杆和世界级的丹霞地质公园。

1.2.3中医药文化

铜川深植于黄帝文化的繁盛区域,作为中医养生理念的岐黄智慧之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始祖轩辕黄帝的辉煌时期。黄帝的古桥国度曾经涵盖今日铜川的全部地域,这里孕育《黄帝内经》这一中医基石文献,为铜川奠定中国医药学的基石,书写最早的医学篇章。

早在远古时代,铜川就迎来养生智慧的先驱彭祖,晚年选择在宜君彭镇静养。彭祖的养生哲学为铜川的中医养生理念增添丰富的内容。到隋唐盛世,铜川涌现一位杰出人物——药王孙思邈,他不仅是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更是将从黄帝到彭祖的养生智慧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整理,为铜川的健康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1.2.4书法(碑刻)文化

铜川地区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超过800多件珍贵的碑碣、墓志、石窟艺术、题记、经幢和石雕作品,分布广泛。药王山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收藏的百来通北魏时期的造像碑和医术、书法碑刻,犹如艺术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宜君地区的多个北魏石窟珍品,如玉华宫的“雄浑金刚宝座”和“圣足印纹石”,以及散布于市郊的“陀螺经幢”,犹如历史的密码,蕴含丰富的信息。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揭示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化历程、书法的精湛技艺、绘画的独特风格,而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宗教情感、民族习俗、医学智慧,以及建筑和雕塑的卓越工艺,共同塑造宜君独特的艺术与文化风貌,构成这座城市的丰富遗产宝库。

2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远影响

2.1地域文化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扩充作用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深厚的地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深刻探究和提取本地文化的德育精髓,将其转译为生动的课堂理论案例或创新的校外实践平台,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程的教学素材,同时也增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热爱乡土、扎根实地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以铜川为例,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为铜川的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提供生动且实际的教学资源。

2.2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模式的革新

实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还须探索新颖的教学策略。这意味着既要重视主要的课堂教学,也要关注多样化的第二课堂、虚拟的网络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将教育覆盖至课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外形成联动,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鉴于此,高职院校可利用地域文化的贴近性、直观性和可感知性,针对学生的思维趋势和兴趣,改革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策划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动,使思政教育跨越课堂界限,促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创造高职院校个性化校园文化的驱动要素

运用本土文化来充实和拓展高职院校的学术环境,不仅彰显地方高等教育的独一无二性,而且突显其在文化创新与本土服务中的核心地位。本土文化犹如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为高校提供培育独特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施课程改革时,巧妙地发掘并整合地方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交汇点。这种策略能够塑造出深深烙印着地域印记且备受学子青睐的校园文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影响力和精准定位,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从而强化校园文化作为育人的强大引擎。

3铜川地域文化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的整合不足问题

3.1铜川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的质量和范围有限

铜川的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及耀瓷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然而,教师在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材料时,其转化的层次和覆盖范围显得不足。尽管初期的文化底蕴极其丰厚,但在将其转化为专业教学课程的进程中,面临显著的挑战,尤其是那些专门针对专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尤为稀少。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出碎片化的特性,精心提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虽然校外实践基地资源丰富,但校内的教育资源,无论是纸质媒介还是数字平台,相比之下显得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2铜川地区文化在课程中的整合局限性

将地方文化纳入教育教学是一个全面的工程,涉及通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双重结合,同时涵盖主要课堂教学、课外多彩活动、在线课堂以及社会实践。当前,铜川地区的文化资源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融入于课外体验,比如专门探讨的红色文化、耀州瓷器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主题讲座,以及歌唱革命歌曲、组织红色旅游、叙述革命故事和举办红色剧目演出等活动。尽管如此,这些方式在教学模式上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间歇性和临时性,缺乏整体的教学规划和执行,未能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和具体课程教学中。

3.3教师队伍对铜川地方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要有效地将铜川地方文化整合到课程中,教师需具备深厚的铜川文化素养及灵活的教学方法。目前,一些教师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洞察力不够深入,对相关知识的把握欠缺体系和全面性,常常停留在碎片化和浅层次的理解上。在如何将铜川地域文化转化为教育素材,以及运用新颖手段实施教育教学方面,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技巧。

3.4铜川地区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激励体系尚待完善

铜川地区的文化资源被视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宝藏,这一点在当地的高职院校中已达成普遍共识。在将铜川地域文化整合到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机制以激发教师积极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还未能建立健全。因此,将铜川地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相结合,尚未成为全体师生自发的行为模式。

4铜川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优化策略

4.1探索创新路径,激活铜川本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潜力

铜川区域的深厚文化底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土壤。为将这种潜在的精神宝藏转化为具有现代价值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载体,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政治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转化策略,如开发融入地方特色的教材、数字化学习资料、复原历史场景、设计校园文化标识以及原创文化剧目等,旨在构建一套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全面契合高职院校在各门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从而赋予铜川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教育影响力。在具体实践中,充分运用铜川的红色历史资源,构建红色名人纪念馆、红色走廊等一系列校内实践平台,打造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编写红色教育读物,创作红色主题戏剧,充分用好校外实践基地。

4.2创建多元课堂合作模式,深化铜川地方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合途径

将铜川地方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的课程思政是一项全面工程,要求整体规划和体系构建。应从核心的课堂教学、丰富的第二课堂、虚拟的网络课堂以及广阔的社会课堂同步推进。首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按照课程思政要求,在课程中有效融入铜川地域文化,确保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同时,利用第二课堂的多元化影响,网络课堂的指导作用,以及社会课堂的实践机会,实现多课堂间的协同教育。提倡案例学习、体验式教学、沉浸式学习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强调课堂内外的连续性、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以及校内校外的互动交流,使铜川地方文化的积极影响力无时无刻不在滋养学生的内心世界。

4.3采用多元方式,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

在课程思政的构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其思政素养、教学策略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精通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教师应当积极投身于铜川本土文化的深度探究,如参与专题讲座、学术研讨和互动交流,甚至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这样的实践活动旨在深化教师对铜川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激发他们对地方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归属感。教师不仅能成为铜川文化的生动讲述者,更能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其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4.4激发内在动力,全方位驱动,构筑铜川本土文化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

为激发教师的主动教学热情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仅凭常规的教育引导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创新制度并引入激励机制。教育教学管理部门须深刻领悟本土文化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从战略高度出发,推动制度设计,构建一个持久且富有活力的框架,确保铜川本土文化深度融入教学过程。首先,本土文化应成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其次,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挖掘铜川文化的德育内涵,将其转化为鲜活的课堂教育资源;此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本土文化进行德育实践,并将此纳入教师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考量;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也将作为评价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这样的策略组合,犹如坚固的基石,支撑起铜川本土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稳固架构。

5结束语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标识,凸显地方的特色风貌,同时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库。对于铜川的高职院校来说,应充分利用铜川本土文化的丰富思想政治元素,将其全面整合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以提升其吸引力、影响力、精准性和实际效果。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在推动铜川地域文化和课程思政深度结合的过程中面临挑战,但促进本地优秀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既是展现地方院校独特性的要求,也是课程思政改革和创新的必然趋势。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铜川地域文化的延续,同时对增强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他们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柏松,焦爱新.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6):8284.

[2]高丽丽.大思政视角下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研究[J].智库时代,2021,(52):139141,167.

[3]张意薇.以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型育人体系[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3):79.

[4]黄鹏.浅析地域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关系[J].职业,2020,(25):9394.

[5]王妤.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路径研究——以铜川市为例[J].现代营销,2021,(1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