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下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4-10-31邓京闻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土木建筑行业需求减少,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就业形势严峻,职教改革成为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产教融合则是职教改革的产物。文章仅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运用“岗课赛证”融通和“引企入校”的方式,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全新流程与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培养优质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0.059
0引言
自2014年至2016年,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有助于一流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至今,国务院陆续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再到2022年5月开始执行的修订版《职业教育法》,多次强调组织引导行业组织、企业、学校等开展职教教学研究,政府部门牵头其他主体,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的利益和资源主体参与产教融合模式构建。其中2019年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中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生产性为关键环节。
“职教20条”规定,实践性教学课时在职业院校原则上应占总课时一半以上。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支撑,将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面向企业实践工程项目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存在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的需求就是人才的需求,唯有把办学模式和产教融合有机结合,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育的全新机制与全新流程,实现学校和企业共W/phrEa5+CcO6oSgGsBEgA==同育人,增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才能拓展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创业本领,提升就业竞争力。
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概述
1.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含义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是指具有高校学籍,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的毕业生,允许延期完成学业,但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超过5年(含休学),参军入伍保留学籍的执行国家规定。具备扎实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理论,适应我国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思考的工程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2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述
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为落实党和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为各专业人才培养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开设工程类专业课程的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调研数据为基础进行编制,核心部分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保障,其中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
2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国内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职业教育起步较早的是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基本架构与运行机制较成熟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已被许多国家证明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美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不断回归工程本质;德国以“双元制”开展产教融合,由企业选拔学生并提出培养要求,推荐学生到合适的学校就读,实现人才供需双向对接;加拿大推行的一种有名的教育模式“合作教育”,即带薪实习项目。合作教育实际上就是学校—企业—社会的综合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重点学习理论,在企业重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了。
国内学者王英华等(2020)研究认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贴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李丰等(2022)研究认为工程造价专业覆盖知识面广,推广产教融合机制,对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有着促进作用,可以缩短学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周期,节省教学资源,为学生获取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李显良等(2023)研究认为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职教改革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产教融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下,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亟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2.2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现状
随着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装配式和智能建筑等建造方式的创新发展,根据近5年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结合校企合作和行、企业专业发展状况,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按照毕业年限分为毕业初期(0—3年),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4—10年),工作经验丰富的毕业生(10年及以上)进行人才现状分析。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好,但是理论知识结构需要加强,执业范围虽较广但有待扩展。毕业初期专业实践能力较弱,能胜任的对口就业岗位较少且难,高不成低不就,部分学生通过升学或入伍缓解就业困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局限于现有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提升有难度,对综合知识的运用,特别是现场施工和多专业知识融合等内容需加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较差,综合实践能力、法律法规的运用及谈判能力需提升,应对建筑行业新兴产业变化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能力需加强。
3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筑行业是完全竞争的行业,行业利润水平不高,工程造价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同质化竞争激烈。工程造价专业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课程设置以施工阶段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本科则是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学习。除去学历这些硬性条件,从专业角度出发,本科就业岗位贯穿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专业理论知识架构明显优于高职学生。为适应市场机制,提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是课程体系改革。但是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大同小异,只有将产教融合创新机制融入课程体系中,课程体系对接产教融合模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实训能力的拓展,才能从根源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岗课赛证”融通
3.1.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产教融合是指将产业和教育融为一体,通过产业的需求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和共赢。“职教20条”建设方案实施以来,各高职院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构以对接“岗课赛证”为主线。“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实习和教育融合为核心,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平台。
产教融合之“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对接行业及企业需求岗位,有机融入“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行业及企业认可度高的上岗证书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取得的证书可以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课程学分。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根据获奖等级也能折算相应课程学分,教育部门对获奖选手有免试推荐专升本的机会,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岗课赛证”融通,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表(表1)可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很广,就业岗位较多,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但是工程项目周期长,岗位之间专业技能跨度大,学生在选择工程造价专业时,对自身学习能力和专业本身不了解,需要教师联合企业,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个性化需要,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及时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规划,有目标地完成学业。
3.1.2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定职业规划
在产教融合人才培育中,要打破市场上企业提供岗位,员工有选择投递简历,企业选拔人才双向选择的固定模式。应根据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特点,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融通,构建人才培育的全新流程。具体流程如下:第一,联合企业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企业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践岗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制定职业发展目标;第二,院校培养专业成绩和学习能力突出的人才,参加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提升专业技能和获取升学的机会,也能备战专升本考试,通过提升学历来缓解就业压力;第三,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对接,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就业目标和岗位需求,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职业的归属感,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的决策部署,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院校需积极与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企业用人需求纳入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行业、企业定向输送紧缺实用的高质量数字化工程造价合约人才。
3.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引企入校”
3.2.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工程项目周期短则1年左右,较长的有5年及以上,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而校企合作往往只能在项目周期的某个阶段提供岗位实践;二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有较多的就业实践岗位提供给学生,这些岗位是土木建筑大类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岗位。然而建设工程为了确保投资效益,需要对工程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直至项目试运行投产,实行整个项目周期的造价控制和管理;三是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施工阶段“岗课赛证”融通的培育,没有完全发挥工程造价专业就业范围广的优势。
3.2.2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引企入校”的全新育人机制
结合行业、企业、专业发展趋势和产教融合现状,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层面,需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引企入校”的全新育人机制。
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教师联合企业建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室,企业为学校提供社会服务项目,双方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和精品课程。在企业层面,学校提供了办公场所,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由教师和企业员工带领学生团队跟进的工程项目,不仅降低了项目的人工成本,加快了项目的进度,同时还能做到产学研合作,提高了项目质量;企业员工、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合作项目的过程中,企业员工为学生树立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教师为学生树立了细致规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得到了企业文化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双层教育,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在教师层面,教师紧跟企业实践项目,根据企业不同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与企业人员分项目分阶段合作育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将项目带入课堂教学,开发“活页式”教材,制定行业、企业对接的课程标准,建立教学资源库,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生层面,工程项目实践化的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训;“引企入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校就能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造价咨询的全过程,不用过早地离开学校去企业,不耽误学校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用担心没办法按时完成学业,在实践项目过程中有老师和企业人员教,还能跟同学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对以后要从事的就业岗位目标更清晰,根据自身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深耕企业文化,可以选择实践项目中的参与单位进行岗位实习,并制定职业晋升路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质量。
4结论
高职院校作为工程建设领域人才的重要输出地,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改革也是职教改革以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产教融合创新机制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岗课赛证”融通和“引企入校”构建了全新的流程和全新的机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璐瑶,田北平,蔡宗模,等.产教融合下中职学校实施多元主体评价中的意义、问题及策略——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4月.
[2]邓京闻.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江西科学,2020,38(02):290292.
[3]汪劲松,张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08):15.
[4]左东红,程文青,罗杰,等.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94199.
[5]李素伟.产教融合背景下BIM技术对工程造价专业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年12月.
[6]王英华,于海龙.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190191.
[7]李丰,曾莹莹,姜雄,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途径探究[J].科技风,2022年7月.
[8]李显良,冯灿.新时代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1月.
[9]邓京闻.基于FAHP的安居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工程经济,2022,32(06):6572.